APP下载

爱人如爱己

2013-05-10刘峰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弗洛姆精神

刘峰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是用爱获得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并使施者和受者都感到幸福。真正的爱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而这正是人性化管理中教育工作者们的责任,更是他们的天职。

【关键词】和谐;人性;爱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渴求精神上的归属与自由,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年龄和文化结构都让他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着社会,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世间百态到人情冷暖。他们就像人体的白血球一样最先感知着社会的种种症结,年轻的心几乎与时代同时律动。他们年轻率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犹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而阅历简单、责任虚无,又是他们的致命弱点,也是过激行为的温床。在极其多元的精神领域和信息爆炸时代,他们时刻都在压力和考验中,这也使大学首当其冲处于时代的前沿,成为展现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舞台,面临道德的考问。如何在短暂的四年中将已成雏形的大学生重塑、再造,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人,既能展现崇高精神风貌又有务实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进行爱的教育,于丰衣足食的大学生而言迫在眉睫。

人性化管理中表现的不仅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化手段。无论我们应用人性中良善的一面,还是针对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最有力的工作方法就是通过人的共性——爱,来塑造人影响人。无论是小爱、大爱、还是博爱,都是人的潜质,这种潜质作用于人这个特殊的受造物是最有效的,因为面对真情、真爱,每个人都会心有灵犀。人在汲取物质维持基本体能的同时,对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无限的。基于物质成就精神之中太多的自相矛盾,人们一生都需要协调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

法律与制度之外的领域,惟爱可以左右。

二、“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爱和信任之中潜藏着一种真正的给予。而真正的给予意味着什么?弗洛姆说: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给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并非英雄壮举。重要的是“给”的内涵和“给”的形式及“给”之后的感受。弗洛姆说:”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2002年9月我以大学新生的母亲为前提,申请并获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某专业的班主任。当时我的心情极其复杂,作为女人、作为独生子女的母亲,我深知秉性中固有的母性情节没有充分发挥,深感心中那份强烈的需求,渴望内心潜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母性情节转化成力量做点小事,成为一个社会人,对得起自己的禀赋。弗洛姆说 “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人需要帮助,而另一个人给予这种帮助。基于母爱的这种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但是看起来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 之后,我如愿以偿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转眼间成了一群孩子的家长。我曾真情告白:“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不是班主任,仅仅是家长、母亲,一个亲历你们成长的见证人,一个自以为懂得你们并且期盼更加了解你们的人!”做班主任这几年,始终有个电影镜头如背景音乐一样伴随着我,给我热情、激情和力量:一个历尽人生的女人,余晖中映着她和她的孩子们,她昂首挺胸幸福得像老母鸡领着鸡宝宝一样。2006年第一批学生毕业了,毕业聚餐时他们举杯共道:“刘老师,亲老师,亲妈!”,我哽咽得无法表达,那一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谢谢你们,亲爱的孩子,透过对你们的关爱,我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无论社会怎样进步,人的禀赋和需求永远都不会变。女人首先是女人,其次才是其他什么。女人的幸福既简单又复杂。最原始最本真的幸福就是创造生命和创造幸福!弗洛姆说:“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三、“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弗洛姆说:“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有一个称得上是“大腕”级别的熟人,当其回归平凡时我待她依旧,没有丝毫懈怠,反倒平添了几分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敬重。当她在落差中找回自我时,视我为知己,真情告白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我无言以对,深知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结果。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生命本身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使其心灵深处发生蜕变和升华,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痛苦中产生自信直面人生,改变生活,掌握命运。心灵的力量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臂之力!

弗洛姆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来自非血缘关系的爱与尊敬是人生的核动力。满怀真情、用心善待学生,是开展工作的真正空间,也往往会使事物在无意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学生成长的因素之一。三年前一个瘦小的男生在办公室外徘徊,直到我要锁门时他才怯声问道:可以跟您谈谈吗?!这一谈就是三年。如今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从心慌得无法伏案学习,胆怯得不敢与人对视,到党员、内蒙三好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他两次报考清华研究生,尽管落榜但士气不减。现在准备到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有一点积蓄时再考清华。谈到自己的变化他说,曾从我的目光中感受到安全和慈爱,这是他不曾拥有的。三年来,从物质上的关怀到精神上的指引,这个除课本几乎不读其他书籍的好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说,读书使他在遇到问题时增加了思路。对曾让他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的父亲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看似懦弱其实很伟大,他默默的承受着人们包括儿子的误解,他温和笑对人生种种。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幸福的男子汉了。

构建和谐社会于个体而言,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内心世界。当多元化的精神世界铺天盖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时,无从选择的真正原因是人生目标不明确,理论支撑匮乏造成的。为他人营造心灵的空间,首先需要“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让别人感到安全,体会到你已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并设身处地。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从初中起就开始住校过集体生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一点是独生子女家庭无法比拟的。但在爱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上他们是被疏忽了的群体。因为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家长除了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外也没有精力更多地给予子女精神层面的关爱,让他们丰衣足食就是最高标准了。因此学校担当的就不仅仅是从专业技能的角度展开教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作为人的真实需求: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重新划分教育份额: 3(学校教育)+2(社会教育)+5(家庭教育)。

四、“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

在及其普遍的大学生贫困现象中,物质上贫困且一时走不出困境需要救助者有,但不多。真正的贫者是马家爵之流,物质上显得匮乏是参照物不当和理想匮乏造成的。七十年代有句口头禅:人穷志不穷,黄土变成金。何谓“志”,志涵盖了精神层面的所有:理想,志气,勇气及奋不顾身的行动。做一个行动派,首先要动起来,摈弃懒惰,打消等、靠、要的念头,这个时代只能饿死懒汉(老弱病残除外)。重塑再塑人生理念的大学校园,重中之重是拯救那些精神上的贫瘠者即马家爵般灰色人生情节的人。国家的阳光政策,在雪中送炭的同时也拷问着师生的道德底线。点滴利益如同试金石一般。微观上的无序,顺应了宏观上的有序。其实,生活中点滴得失对人的损失不大,重要的是精神损失。点点滴滴行为上的过失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记,渐渐之中被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层次。细节之中的品质亦如数学的反证法,暗示吃亏是福的玄机。

弗洛姆说:“当我们教授知识时,我们遗漏了教授对人的发展最重要的知识:一个成熟的、爱着的人的身教,这种教育只能是由这样的一个人的在场才能实现。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最初年代,或者在中国和印度,最受人尊敬的人是那些具有突出的精神品质的人,以至教师不仅仅是信息的源泉,他的作用还在于传播某些人生态度……”

教师的良知、良心和个人素质以不同方式展现给学生成为他们认识社会的标识。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而言,他们不仅要求学校在制度上杜绝“灰色”抵制庸俗,更要求教师以身示教再现师道尊严。教师人格上的端庄就是他们的尊严,它可以在潜意识中对这群锻压中的热血青年的激情、热情、爱心和同情心提供保护,给他们书生意气的环境,让“象牙塔”这片净土保持其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不能始终保持一个成熟生命的形象,那么,我们确实面临着整个文化传统毁于一旦的可能性。这个传统的基础主要不是在传递一定的知识,而是在传递一定的人的品格。如果后代人不再看到这些品格,那么,一个五千年的文化也将毁于一旦,即便他的知识传递下来并进一步得到发展。”

人性谓秉性,秉赋天成。犹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般,就个体而言人是千差万别的。就人性而言不外乎优点和弱点,人是在家庭、社会、道德和法制的制约下逐渐从“本我”变成“自我”甚至升华为“超我”,这是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人格的塑造,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受限于家庭、社会的文化氛围,受制于法律和道德。于大学教师而言,教书、育人并驾齐驱是本分,于大学生而言自立、自强是本能,而“爱只能是一种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体验”了!

猜你喜欢

弗洛姆精神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爱之人:弗洛姆
爱是一种能力
都精神
拿出精神
不乐多冤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