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

2013-04-29梁启升

师道·教研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梁启升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普遍采用一种课堂上“满堂灌”、练习时搞“题海战 ”的模式, 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对过程的揭示,长此以往,形成“上课听得懂,课后题不会”困局。这种困局迫切呼唤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争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近4年来,我校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物理科组作为学校的课改先锋,借鉴课改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逐步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和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效果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困惑和误区,对“学案导学”的深入推广形成瓶颈效应,只有走出困惑和误区,才能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效益最大化。

一、“学案导学”模式实践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1. 教师过于重视学案的设计,弱化了课前其它重要的准备工作。比如教案的编写,课件的设计,学情的把握,等等。

对策: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准备的教案才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它包括课堂的调控、课件的流程、板书的设计,学情的了解,等等,所以学案的设计不能代替教案。

2. 学案让学生忽略了课本教材的作用。很多学案,把本应让学生经过实践感觉总结出来的规律等早早归纳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学生学得快忘记得更快。

对策:引导学生在用学案前,应通读课本教材,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对过程的揭示,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

3. 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处理好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和学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会出现在教材之间来回转换,让人眼花瞭乱,上课效果不佳。

对策:教师要在吃透课标要求和课本内容的编写思想的基础上,将教材的主要要点溶于学案之中,遵循以学案为教学主线、教辅书为辅的使用原则。在条件允许时,大胆放弃购买学生辅导用书,使学生放心使用好教材和学案。

4. 学案多,天天一张学案,加上其它科目的试卷就更多,学生容易厌倦,保管难度也大。期末复习时,笔记做在学案上,学案丢失,复习不知从哪里入手。

对策:可把学案汇编成册,更容易保管。提高学生对学案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定期检查。可在月测和段测考试中,有部分题目来源于学案,让认真使用学案的学生尝到甜头,让不重视学案的学生感到后悔。

5. 学案使用后,集体备课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难度的控制、题目的选取的研究好像力度减少了,因为很多时候,学案已经搞好了,讨论的时候大部分教师还没怎么研究,就随便说说算了,效果不怎么好。

对策:备课组内要统一思想,提高教师对学案重要性的认识。在备课组活动时,先提前按排适当时间让教师们研究,各位教师都要发表意见。负责教研线的领导随时抽查学案质量,不定期参加各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

6. 统一使用学案教学对有个性的教师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几年下来,每一课都有学案了,老师可能随便改改就拿到下一届再用,很难监管,使老师产生懒惰情绪。

对策: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允许教师二次备课使用个性化的学案。每届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进度也不同,不能完成套用上一届的学案。要根据本届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案修改和完善学案,通过组员交叉的审核,保证学案质量,防止随便应付。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摸索和实践中的感悟

学案不同于教材,学案的内容编写是教师在充分钻研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后,将教材的主要要点溶于学案之中,是学习内容中的“精华”,并能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进行而灵活变化。

近4年来物理科组推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断深入,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明显改善,实践证明了“学案导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案导学”成为了提高我校课堂效率的良好途径。“学案导学”模式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驾轻就熟,需要一届届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其精华、舍其糟粕,长时间的“磨合”完善。 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的成功例子告诉我们,每间学校都有不同的校情。“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应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名校和别人的经验,不能套用过去的经验。优质的学案讲究的是内容要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才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 罗峰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效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