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情的理解
——解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郁飞译本《瞬息京华》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3-04-13魏雪梅徐向晖曹桂花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京华郁达夫林语堂

魏雪梅,徐向晖,曹桂花

(1.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2年9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在关于文化对比与典籍翻译的分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的言语风格对等方面的比较的讨论。就有关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言语对等风格缺失的批评问题,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研究》主编杨晓荣老师认为要从杨氏夫妇接受此项翻译任务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其翻译选择、原则与初衷等方面的隐衷来看待其对译本的言语效果的处理,并提出对译者从事翻译活动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要有一种“同情的理解”。

“同情的理解”这个观点用于对《瞬息京华》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解读,再适合不过了。一个“情”字,因其属于主观感受的范畴,是做学术研究者所力图避免的,唯恐有损于客观性。其实,此处之“情”有两层含义,一则指的是翻译活动所处的社会时代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等客观实情;二则指在翻译史上比较罕见的,MomentinPeking之原作者林氏与译作者郁氏父子间的太多的“情”的因素和互动,友情,亲情,恩情,人情。而正是这些“情”对译者翻译的初衷、风格的选择以及文本的处理原则产生重大影响,构成了此译文之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要理解此主体性,则必谈“情”字,必有“同情”。

一、翻译背景

1.林语堂和MomentinPeking的翻译。林语堂的MomentinPeking是一部由中国人在国外用外语写的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关于中国当代生活状况的书。(林语堂写此书始于1938年,完成于1939年,是为“当代”)将其翻译为中文则旨在让中国读者了解中国同一时期的生活,目标读者是对当时的中国国情十分熟悉的中国人,因此其翻译大不同于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MomentinPeking的翻译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按原作者林语堂的要求,“夫译事难,译《瞬息京华》尤难。何以故?小说中人物,系中国人物,闺淑丫头,系中国闺淑丫头,其人物口吻,自当是中国人之口吻。西洋小说译本所见佶倔聱牙之怪洋话,不宜再现于此书之中矣。作者编是书时,写会话必先形容白话口吻而后写成英文,译者读了英文,复会意其中国原文,难免不尽符合。”[1]

2.林语堂与郁达夫。林语堂显然很急切地希望MomentinPeking能尽快与中国读者见面,以声援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他在1939年9月此书尚未出版时就写信拜托老友郁达夫翻译成中文,“计此书去年三月计划,历五月阅,至八月八日起稿,今年八月八日完稿,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非无所谓而作也。”[2]郁达夫应允翻译此书之后,林语堂当即汇去一千美金的定金,并且“曾把原书签注三千馀条寄交达夫参考”,恳请郁达夫尽早开译。

关于译者人选,林语堂对郁达夫是情有独钟。郁达夫方面,却是一生坎坷,他迟迟未能完成译作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先是生活窘迫,后又战火不断。一方面,郁达夫本人是个多产作家,但对翻译工作并不热衷,“总觉得翻译古典或纯文艺的作品,比到自己拿起笔来,胡乱写点创作诗词之类,还要艰难万倍;原因,是当下笔时要受原作的束缚之故”,“不大想专门为翻译而翻译”。奈何感动于老朋友的真诚请托,不忍推辞,实非己所愿。[3]另一方面,郁达夫当时的生活状态很糟糕,同时也对于自己在翻译中的迟滞感到抱歉,“在这中间,我正为个人的私事,弄得头昏脑胀,心境恶劣到了极点;所以虽则也开始动了手,但终于为环境所迫,进行不能顺利”[4]。再者,郁达夫是个爱国文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工作中。

3.译者郁飞。作为郁达夫的长子,那时十一二岁的郁飞对父亲受托于林氏翻译MomentinPeking这件事不仅是亲眼目睹,而且还曾参与其中,敦促父亲。“到1941年上半年,父亲在李小瑛女士协助下要为新加坡当局编发《华侨周报》,我便建议他着手翻译,在每期周报上辟专栏连载,履行签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周报的声望。他居然听了。”[5]

命运多舛的郁飞,幼年离母丧父,乱世飘零;文革间被枉判为右派,十五年牢狱之灾后又三年留场察看。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就这样几乎被蹉跎殆尽。但即使在那烽火连天和永无休止的凄风苦雨中,郁飞也没有忘记父亲当年的这笔文坛宿债。恢复了自由身以后郁飞就想起了要译这部书。[6]

至此,让三个当事人牵挂一生的这桩翻译旧事,终于在郁飞晚年积十年之功而得以圆满,郁达夫和林语堂也可以含笑九泉了,而郁飞的这个父债子还的故事,也成就了中国文坛永远的佳话。

二、《瞬息京华》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文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7]

我们可以把主观能动性,即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水平看作译者主体性的内因,把对原文本的尊重,包括原文本及其作者以及原文本呈现的其他的如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看作是译者主体性的外因。二者相辅相成,内因为外因所制约,而内因只有在充分尊重外因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8]33-37

以《瞬息京华》的情形,二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从内因来看,作为本土的中国人,他对中国的风俗文化的了解十分透彻。郁飞或许不是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专家,他的翻译选择更多出于完成父辈的夙愿。从外因来看,郁飞亲历了原作所描述的生活状态,亲闻父亲与林氏的交往,亲见其时的文化社会现状,亲持林氏的说明注解,因此,他对文本的理解是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也能做到比任何人更加忠实于原作。

如此复杂的翻译背景以及带有圆梦情结的翻译选择,决定了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译者主体性的基础,而译者在对其适应与选择活动中没有太多可能来发挥自己的翻译个性属性。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其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方面在于其遵从忠实表达原意的翻译原则并为此做出最大的努力的翻译选择。译者郁飞选择“宁可冒影响销路之险也要把书名恢复为林先生自己定下的《瞬息京华》”,认为“译者只有忠实转述的义务而没有变更原意的权利,因此,忠实表达原意便是应遵循的原则。”[5]

《瞬息京华》的翻译,事实上是三个人合作的结果,除去郁氏父子实际上的翻译活动之外,林语堂所做的注解以及书信介绍都为译文奠定了基础,如他给译文指定的书名和文中所有人物的名字的翻译,全部为译文所采纳;他“痛恨诘屈聱牙之物”的态度和对译文京味白话口吻的执着追求,成就了郁飞译本的简练直白的文风;他对译者需揣摩每句英文背后他想表达的原文原意的苛刻要求,成就了郁飞译文中文化意象的完美回归。

三、文本细读:《瞬息京华》中语言风格和文化意象的完美回归

初读译文,完全未读过原作的读者会觉得这就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生活史的中文原著,其语言风格和对社会背景、文化风俗、人物身份的刻画,既十分贴切又京味十足。对照原文来读,更能体会到译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京味再现和文化意象的完美回归程度。

1.语言风格。

1)方言俚语。例1 “What is the use of silver when you are dead?”Replied the driver. “Those bullets from foreign rifles don’ t recognize persons. Peng-teng! It goes through your brain-cap and you are already a corpse with a crooked queue.”

郁译:“人死了银子有什么用?”那个赶车的答道,“洋枪里的子弹才不认人呢。嘭腾一声打穿你脑袋,你就翘了辫子。”

“翘辫子”的说法,符合北京方言俚语中的“死”的说法,也十分符合车夫的人物身份。不了解此话的人如根据英语的a corpse with a crooked queue 翻译成“一个弯着辫子躺在地上的死尸”,岂不怪异得很,哪里来的京味可言呢?

2)物有所指。例2 The ceilings, the woodwork, the hangings, the beddings, the curio cabinets, the scrolls, the low hardwood tables…

郁译:房间顶板,木物架构,窗帘床幔,床第铺设,古玩橱窗,字画条幅,硬木炕桌……

此例是关于室内物品陈设的翻译。如直译成诸如“天花板”,“床罩被褥”是相当现代的说法,而“矮脚硬木桌子”则指代不明。译者在翻译时给这些物品准确定位,译文整句四字句排列,古朴典雅,简练工整,所指明确,井然有序。

3)人称讲究。例3 The grandmother laughed and said to Sunya, “Little Number Three, you are talking the official language before becoming an official. If you become an official, I shall arrange that Mulan becomes a titled lady.”

郁译:老奶奶笑了,对荪亚说:“小老三,你还没当官,已经在打官腔了。赶明儿你做了官,我一定让木兰做诰命夫人。”

此例有关特定人物身份语言的翻译,把talking the official language译成“打官腔”而不是“官场应酬话”,真是传神又达意;把a titled lady译成“诰命夫人”而不是“有封号的夫人”,更是符合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物称谓规范。

4) 人物身份。例4 “That’ s something important,”said the driver. “You'd better give us some of that medicine for the journey.”

郁译:“这倒是要紧的,”赶车的说:“您行个好给我们点,路上用得着的。”

例4中是车夫与姚家管家的对话,车夫社会地位卑微,而大户人家的管家则地位高很多,又是车夫的雇主,若把You'd better give us some of that medicine直译成“你最好拿点(药)给我们”就不妥,而“您行个好给我们点(药)”则更符合人物身份。

2.文化意象。原作中有很多关于古老婚丧风俗的描写,对这部分的生动还原要求译者对该风俗十分熟悉。例如原作中有一段关于新娘上轿前绞脸的描写。

例5 Coral came to pluck the hair on Mania’ s face, as was done for every bride, while the others looked on and chatted merrily along. No razor was used, but the fine hair on the girls’ face was lifted, or rather screwed off, by means of a coarse cotton thread dipped in water. A loop was made of the thread, held distended by two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while one end of the thread was held between Coral’ s teeth and the other end in her right hand. The place where the threads crossed was laid close to the bride’ s face, and as the right hand moved, the thread twirled and twisted at the crossing and screwed off the fine hair at its root.

郁译:珊瑚给曼妮绞脸,这是每个新娘的例行事情,别人在一边瞧着,闲聊,轻轻松松。绞脸不用刀片,而是用浸过水的粗棉线绞掉处女脸上的汗毛。左手两个手指把线张成个圈,线的一头用牙齿咬住,另一头由珊瑚的右手捏住。线交叉处贴紧新娘脸面,右手移动线的交叉处就旋转绞动,把汗毛连根拔起。

“绞脸”或叫“开脸”,是一个对新人表示美好祝福的古老的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现在还有这种做法。笔者早年曾亲眼所见,其程序与郁飞所表述的如出一辙。郁氏把A loop was made of the thread翻成“两个手指把线张成个圈”真是太贴切了,不了解此风俗的人不可能用到这个传神的关键字“张”。如占主导地位并因被数度改编为影视剧而广为流传的译本《京华烟云》的译者张振玉,就译成“线上结个圈”。一字之差,千差万别。因为线的绞动全靠“张”成的这个圈的活动交叉点的移动来实现的,如果是打了“结”,交叉点固定了,就没法完成线的绞动来拔出汗毛的目的了。如果不是对此风俗十分熟悉或做过细致的调查了解,单凭原文是绝对无法做到如此精确的翻译的。

[参 考 文 献]

[1] 林语堂.谈郑译《瞬息京华》[M]// 瞬息京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783-785.

[2] 林语堂.关于《瞬息京华》——给郁达夫的信[M]//瞬息京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790-796.

[3] 郁达夫.语及翻译(摘录)[M]// 瞬息京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786.

[4] 郁达夫.谈翻译及其他[M]// 瞬息京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787.

[5] 郁飞.《瞬息京华》译者后记[M]//瞬息京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777-781.

[6] 王海龙.郁达夫和他的长子[DB/OL].(2008-10-09)[2012-10-20].http:// www.chisa.edu.cn/wysy/wy/200810/t20081009_78420.html.

[7] 查明建,田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1):19-24.

[8] 魏雪梅,胡德香.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比较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J].孝感学院学报,2011(2):33-37.

[9] 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10] 郁飞.瞬息京华[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11] 张振玉.京华烟云[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京华郁达夫林语堂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红色京华
贵人
探访林语堂故里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京华清明记忆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