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13-04-12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徐 洵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又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二者是相互依赖和互相影响的。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其文化中的思想、习惯、行为等,即,了解和体验他们社会的文化,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

文化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将所授语言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所教语言中,而不能将两者孤立开来,这既包括背景知识也包括其他方面的非语言因素,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此种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笔者认同赵厚宪提出的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并认为这四个原则的核心就是以文化为载体来进行语言的学习。在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中,笔者结合专家的观点和自己对于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解以及实际的教学经验,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将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需要遵循的原则归结为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授语言时所作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要与学生所学语言密切相关,即在日常交流中一定是用得到的东西。阶段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授语言时所作的相关文化的导入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和实际掌握能力来确定,即按照学习者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适合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授语言时所作的相关文化的导入要对文化内容的讲解具有选择性和适度性,符合其主流文化的内涵和积极性。

那么,如何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外语中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是基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对于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交际习惯等的介绍,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外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很多代人的不断积淀逐渐形成的具有其本身特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不能够存在“贬己扬他”或是“贬他扬己”的情况。尤其是在中英两种文化中,都有着各自民族的内在文化底蕴,必须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进行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接受以及适应性使用。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外族文化,只有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比如,在讲到“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此节日的起源时间、起源原因、起源过程以及庆祝方式和现在的传统等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但是,在此过程中不会涉及到对于外国文化的过分崇拜,又不会去恶意中伤外国文化,始终以一个中立的态度进行外国文化的渗透和理解。

第二,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便相互之间的深入理解和相互尊重。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风俗、宗教信仰、个人生活习惯和地域特色等多方面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由此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们就很难掌握所学外语,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比如,有关“颜色”的中外对比。在英语中,绿色代表着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意,这与汉语中的含义是非常相似的,但是进一步比较就会发现,绿色(green)在英语中还有“无经验、新手”之意,如果了解这一点,那么当一个外国人说“I am a green-hand.”时,学生就不会感到奇怪,而是会明白原来是“我是一个新手”的意思。又如,汉语中“龙”是权力和力量以及吉祥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the four small dragons in Asia”就会让西方人感到摸不着头脑,如果按照英语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four small tigers in Asia”,就是真正理解与接受了外语文化的内涵,便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不致于产生误解。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了解和接受,必然会导致学生们在交际过程中不知所措。所以,在外语学习中,不要试图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语言套用在一起或是用一种去解释说明另一种文化习俗。沟通必须基于相互的了解和理解。

第三,通过外语教学中对于某些词汇的渗透来对其中的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理解,增加现代外语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形成其学习的动力,又能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并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

首先,了解外语中某些词根的背景。如一些英语词汇的词根来源于希腊神话。例如:Flor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花神,所以,Flora作为词根,其意义相当于“植物或是花“,而其他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词汇也是类似的,了解这些对语言学习更加有益。

其次,了解习语的形成背景。习语或是俗语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所以,学习习语,可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了解很多有关当地实际交流中所用的语言。在交际中使用它们,可以表明语言使用者已将对方的语言文化内涵融入进去。发现文化与语言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语言学习者获取地道语言知识的基础和保证。具体做法就是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关联性学习。许多英语习语来自于不同文化,如果知道它们的出处及涵义,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地道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表达效果,还可以使自己的表达生动、有趣、地道。例如:“Apple of discord”就是希腊神话的文化来源。由于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的小心眼,她在诸神中挑起了事端,通过一只金苹果将大地之母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美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卷入到争斗中,三位女神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而发生了争执并将人间之子帕里斯(Paris)也卷入进来从而导致了漫长的特洛伊战争(the Trojan war)。因此,以后“Apple of discord”就代表了不和的种子,即:祸根。

再次,从社交礼节入手也是一种文化导入的手段。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在特定的交际活动中,人们为了互相尊重而共同遵守的一种默认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一定会存在着差异。例如,如果是西方人打了个喷嚏,他们的反应就是安慰性的语言”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但是,中国人对于喷嚏的反应一般是猜测性的,诸如“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 “有人骂你”,以此来回应这个人的喷嚏。这就是不同的表现和超于语言文字的习惯和差异,因此,在实际的交流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在理解中产生偏颇和误会,让对方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原版文学作品、书籍、报刊和影视作品对于增加学生外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方式和手段。在此项活动中,教师需要去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或是其他资料,一定注意把握难易度。例如,阅读英汉对照版本的书籍或是观看有汉语字幕的电影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五,通过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外语的学习。这体现着现代外语教学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丰富性。在讲到某一个名人或是时下热点时,不妨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背景知识。如,在讲到英美人嫁娶等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西方文化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目的,并且鼓励他们通过网络去了解。但是,教师一定要给与足够的引导,防止学生接受不良文化诱导而误入歧途。总之,合理、适当的辅助学习资源既能丰富课堂教学,也可以弥补语言方面的无语境使用错误。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适时的及适度的文化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补充的手段及方式。作为语言学习的教学目的之一,外语文化学习要渗透到整个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规定。一方面,教师不但需要具有相关知识的储备以备课堂教学的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时间更新和扩充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交际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语言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使用这种外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师生双方自身的文化修养。当然,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化过于关注也是不可取的,要本着“均衡、适度和适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5).

[2]陈运香,王海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再透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1).

[5]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刘肖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引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8]束定芳,庄智象.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9]杨洋.浅析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10]张强,李克.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