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医摸手脉诊法和中医脉诊法的比较初探

2013-04-12王丹凤

黑龙江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寸口脉象脉搏

王丹凤,张 岚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瑶医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丰富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2]。两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又独具特色。

1 瑶医手摸诊法与中医切诊法定义释解

瑶医手摸诊法是瑶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它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医生用手触、摸、切、按病人体表,观察患者的反应,借以诊断体内的病症。它包括按肌肤、切脉及特殊部位的切诊。中医切诊则遵循“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等原理[2],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分脉诊和按诊。

2 瑶医摸手脉与中医脉诊异同

瑶医摸手脉诊法是手摸诊法中诊查血脉运行的一种重要诊法,与中医脉诊在切诊中的地位相似。现就此两种诊法在诊断原理、诊查方法、诊查部位、注意事项、诊断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行简要对比。

2.1 临床意义和原理

千百年来,瑶医运用摸手脉在治疗和改善瑶族人民身体健康状况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对内科和妇科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例如,李钊东、黄秀娥等擅长瑶医脉诊的专家在临床中发现女性患者下肢腘窝内侧脉小,大部分为子宫闭塞,左右内侧一边脉急,多数为宫颈炎或膀胱湿热[1]。

中医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症的诊察方法,它能反应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如中医脉诊认为,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关部出现光滑流利脉,而身无他证,月事又不来,是为怀孕,怀孕后精血凝聚成胎,一般足月便能查出[3]。

摸手脉与中医脉诊都是根据“心主血脉”这一原理而实施的,这一共同的理论思想注定了瑶医摸手脉法与中医脉诊在临床诊断中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2.2 诊查方法

瑶医采用三指布法,即食、中、无名指内摆成略为三角形,相距约一寸,首先以食指端放上部,继而中指放在食指的前部,然后无名指于下部。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力量,探索脉搏是否正常,如发现某部位脉象反常,即采取单按法,用中、食、无名指在反常脉部位反复寻按,认真探索脉象性质[1]。中医脉诊讲究左右交叉,即医生面对病人,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以右手按其左手。布指则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因指目感觉较灵敏。布指疏密合适,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3]。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了解到,在诊断方法上,两者都有具体极严格的施行要求,这不仅能更全面把握患者的脉象,也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治疗依据。

2.3 施行部位

进行脉诊时需要把握好施行的部位,这是摸手脉和中医脉诊都要遵循的,但两者在位置上又有差异。瑶医摸手脉中男女病人脉诊部位,有上下肢之分,上肢主要是上中下关节的内外侧,而下肢的为腘窝的内外侧部及中部,一般候女右上肢上、中、下节(其左上肢上、中、下节与男右上肢上、中、下节相同),候男左上肢上、中、下节(其右上肢上、中、下节与女左上肢上、中、下节相同),男女病人都要候下肢腘窝[1]。

中医脉诊部位可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后世以寸口诊法为主。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法[4],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三部九候遍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太溪脉,以候肾气者。寸口诊法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3,4]。

2.4 注意事项

由于脉象与人体内外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行瑶医摸手脉及中医脉诊时均需注意时间、个体、体位、体质及精神状态等的差异。瑶医认为身材高大的人,脉的表现部位较长,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小人脉多上,胖人脉多下,此外,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喝酒、饱餐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则较弱。在摸手脉时医生和患者必须心平气和、端正而坐,不能用力,腿要放正[1]。中医《内经》认为清晨是切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尚未饮食和运动,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且每次的操作时间至少1分钟以上,医生必须调匀呼吸、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才能识别指下的脉象。脉诊时病人可采用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和心脏在同一水平,手心向上,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3]。

2.5 脉象与主病

瑶医认为,健康人脉象应是和缓、均匀、不急不慢、不上不下、不大不小的。如果脉诊部位为急、慢、上、大、小者属病脉象,根据病脉部位可以反映该脏腑的病症,基本概括为:

急脉——主热证、痛症;

慢脉——主寒证、痛症;

大脉——主实证、热证;

小脉——主虚证、寒证;

上脉——主表证;

下脉——主里证[1]。

中医解释正常人的脉象即平脉,表现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或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由此可知,两者在正常脉象位(即脉搏位置的深浅)、数(即脉搏的至数和节律)、形(指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即脉搏力量的强弱)等四方面的理解上基本是吻合的[3],而中医病脉在临床常见主要有浮、沉、迟、数等28种脉象,在此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洪脉——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浮脉——主表证,也可见于虚证,反映病位在肌表部位。

沉脉——主里证,反应病位在脏腑、骨髓。

3 总结与分析

瑶医摸手脉诊法与中医脉诊法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星,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劳动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它们在实施过程、临床意义、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共同点而又各具特色。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医疗技术的更高要求,民族医药在我国的复兴与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作为独具特色的瑶医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作为依据和指导。瑶医摸手脉诊法作为瑶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治疗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了解、研究,并在此给大家简单介绍瑶医摸手脉诊法与中医脉诊法的异同,以期为推广瑶医药学术,促进瑶医药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1]覃迅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张岚.中医诊断学史试论[M].北京:学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寸口脉象脉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今日评说》评今日浙江 说时代脉搏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穿戴式脉搏仪的设计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中脉搏波的呼吸率检测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