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条件下地方院校招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013-04-11段汝和陈建新陈新亮

关键词:生源院校专业

段汝和,陈建新,陈新亮

(1.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科研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高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许多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特别是近几年,省市属地方院校面临生源危机的挑战,出现了招不够、不报到、留不住、转专业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制约了地方院校的生存发展,成为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工最关心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一、地方院校招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两年,地方院校招生形势异常严峻,有的地方院校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半,个别高职院校招生甚至不及计划的1/4,面临关闭的边缘。具体讲,地方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遇到了“五放弃”现象。

(一)放弃报名或高考

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占当年高考人数的10%。自2009—2012年,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

(二)放弃填报志愿

随着考生从“上大学”到“选大学”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上线考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主动选择复读,放弃填报志愿,受冲击最大的首当地方院校。据统计,2011年山东有967所院校生源不满,更有甚者,几十所院校竟然遭遇零投档,最后二本一志愿缺额近2万个,高职缺额近4.2万个。

(三)放弃报到

被录取新生不报到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尤为严重。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该省本科报到率约为90%,专科报到率仅80%左右。即使是地方公办本科院校,每年也有10%左右的不报到率,高职高专的比例还会更高,部分民办高校的报到率甚至不到50%。

(四)放弃上学

刚报到就退学,大学新生的“闪退”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在大学报到两三天后就因各种原因“闪退”,重新坐到高三的课堂上备战高考。每年高校新生开学最初的一个月里都会陆续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

(五)放弃专业或转专业

报到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要求转专业的新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合并组建的地方院校,专业多,专业跨类大,专业报名人数冷热不均,录取过程中难以满足全部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因此,要求转专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如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就退学或转学。

二、地方院校生源危机原因探析

生源危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让部分地方院校头痛不已。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具体讲,有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高校扩招使招生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高校选考生逐渐演变为考生选高校,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与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国家对大学生实行“两包”政策,即“包上学经费,包毕业分配”,在此前提下,大学生是社会骄子,高校是象牙塔,招生尽可放心,只要设一个专业就有学生报考,高校掌握着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决定权,高校招生完全是卖方市场。而随着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中国各类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从2003年的1 900万人增加到2011的年3 167万人;高校每年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从1998年的108万人到2012年的68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增加到2012年的30%;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也大为提高,从1977年的4.9%到1998年的36%再到2012年75%,个别省市如北京已超过80%。上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考生选择高校的余地增大,主动权在考生手里,高校招生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也就是说,不仅是高校在选择考生,更是考生在选择高校,对地方院校而言尤其如此。

(二)高考适龄人口持续下降的影响

高考适龄人口不断下降是导致高校生源危机的直接原因。中国高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1 050万人的最高点,而后开始下滑到2012年的915万人,4年间减少了13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却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599万人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685万人,4年增加了86万人,此消彼长造成了高校生源危机。据预测,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20年。高考生源继续下滑,而录取规模却仍在持续增长,未来可能出现“招多于报”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的影响

近年来,港澳等境外院校参与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1]。目前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而高中生出国人数占总留学人数的22.6%。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21.1%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39.96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7.65%。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本科生生源地。另据报道,2012年到香港参加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试的内地高中生达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约100%。港澳等境外院校的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等优势对内地考生极具吸引力。可以肯定,在未来几年里,港澳等境外高校在大陆招生的数量仍将不断递增,这无疑对内地生源竞争更是雪上加霜。

(四)国内高校争夺激烈的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高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加剧了原本极为激烈的生源竞争。据教育部统计,中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 022所增加到2012年的2 138所,增长了1倍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取胜,各高校各显神通。而地方院校在基础条件、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

就业前景是考生报考志愿的风向标,与生源数量息息相关。目前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考虑的就是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高校的招生具有深远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问题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使许多农村孩子放弃上学;另一方面,名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途径上要比地方院校宽广得多,学生的学业条件、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比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也要优越得多,这使地方院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的报考。

(六)高校招生收费政策的影响

交费上学增加了求学成本,对地方院校生源的影响是必然的。一方面增加了贫困生的求学难度,使贫困家庭学子望而生畏;另一方面,部分考生出于对上大学投入与回报的考虑,选择放弃上学。虽然生源下降,但很多地方院校仍在扩招,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却没能相应得到改善,致使教学质量下滑,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每况愈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院校的尴尬,即学校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过高,招生数量决定了学校收入。名牌院校学费相对较低,地方院校却学费较高,这无疑影响了地方院校生源。

(七)地方院校教学质量危机的影响

地方院校生源危机归根结底是教学质量危机。学校的地位与综合实力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学生填报志愿考虑的首要因素。地方院校知名度低,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师资力量配置不齐,教学质量与效果欠佳。并且大多数地方院校位于中小城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无论从信息的获取、就业的机会、办事的便利都无法与中心城市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考生报考的因素之一。

三、地方院校化解生源危机的对策研讨

如何化解生源危机是摆在地方院校面前十分迫切而现实的难题,地方院校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以实力吸引考生

1.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解决生源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地方院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加快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3],赢得社会信任。

2.创建办学特色,以特色取胜。高校发展的活力在于特色,若无特色就无生命力,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4]。地方院校要正确定位,找准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建立市场预测体系,将基础教育、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统筹考虑,促进招生预测和就业预测的统一,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和优化发展,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使各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进入良性循环,凸显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以就业拉动招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数量与质量。要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综合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建立就业信息网站,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与用人单位广泛交流,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培育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让大部分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找到工作,达到文凭到手,工作到位的效果。这样,才能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三)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吸引国外生源

地方院校要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名牌高校的交流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扩大办学项目与领域。如河北北方学院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留学生规模已达510人,留学生生源国已达14个,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教育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拓宽了办学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了学校竞争力。

(四)树立生源意识,打造生源基地

地方院校应树立生源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中学一线,与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生源基地,培养优质生源,这是保证地方院校生源的有效渠道[5]。此外,地方院校要勇于打破招生的地域限制,拓展招生地域,跨省跨区招生,这是一条效果较好的招生途径。

(五)把握录取环节,提高招生效果

1.搞好招生策划,健全招生机制。高校招生已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阶段性变为经常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增多。因此,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准确分析招生形势,统筹把握主客观因素,用足用够优惠政策,搞好招生总体策划,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把高校招生风险降到最低。学校应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实施校、院两级分工合作招生机制,让全校各院系均来参与招生工作。打破过去各院系学生人多人少一个样的平均分配体制,建立招生激励机制,使各院系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招生人数直接相关,形成人人关心招生,为学校招生工作主动献智出力的新局面。

2.制订科学的招生计划。招生计划是高校招生的顶层设计与基本依据,是招生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招生计划要统筹考虑国家的招生政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就业情况及各地生源结构与数量等因素,从而确定招生专业分布与地区投放数量。尤其在扩大或限制专业招生等问题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置于第一位,在“上、下、扩、控”上做文章。一些没有特色、没有生源的专业要限招停招,而有特色有生源的专业则要扩大招生。招生计划力求科学、合理、可行。

3.加强招生队伍建设,严格招生政策。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招生纪律,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招生工作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4.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升学校影响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形势,地方院校应该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宣传媒介,办好学校网站,动员本校师生、校友主动出击,广泛宣传,让更多的考生了解学校。

5.把握录取过程,做好迎新及入学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地方院校要把握录取过程中的生源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与计划,取得最好的录取效果。以周到细致的服务,做好迎新及入学教育,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报到率。

总之,高考招生“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整体上生源不足是绝对的,但个体上的生源危机却是相对的[6]。生源危机对每一所地方院校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地方院校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特色意识,扎实工作,奋起直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渡过难关,赢得生源。

[1]吴剑锋.高校生源激烈竞争的原因和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8,(1):37-40.

[2]赵良君,申静.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27-128.

[3]庞富忠,段汝和,陈建新.高等农林专科学校招生并轨后面临的机遇、困难及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1999,(7):27-29.

[4]段汝和,陈建新.农林院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2,(5):84-86.

[5]董刚,冯英,张海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地建设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16-20.

[6]崔普亮.如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3-7-2(05).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专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