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演进

2013-04-10李颖川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颖川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段重要讲话科学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各个方面趋向成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梳理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演变过程,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它在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以同样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身。恩格斯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思想体系:“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把它看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拓宽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一理论品格规定并要求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2](P142-14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次胜利即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践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深刻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争与革命”是当时整个世界鲜明的时代主题,在中国救亡图存则是中华民族的时代课题。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3](P68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判断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正确结合起来,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典范。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化,就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当今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实现中国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必然之路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同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一切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是对于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理论抽象,它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因而科学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必然又会有许多不同。列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战胜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4](P200)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科学社会主义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民族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由于理论准备和斗争经验不足,特别是教条主义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几乎使中国革命濒临绝境。实践昭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国情,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观念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转化为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理应实现中国化,这是党历经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后获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自觉。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P544)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和认同社会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段话指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取得了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运动,甚至包括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的辛亥革命最终也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共同不足就是缺乏革命的、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武器。

在近代中国,曾有一段时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呼声很高,但是近代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客观条件和国情不允许。由资产阶级思想指导,由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亦是不可能解救中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选择俄国人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反复比较之后才作出的必然选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6](P1515)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近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所当然成为中国人民行动的指南。

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生根开花,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就在于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和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的重大选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选择。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这一群众观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也始终以人民的意志为最高准则。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P1096)邓小平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奋斗结果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优秀品格,党的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胜利,就在于党始终重视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善于在新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独立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经过艰难的探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力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对此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8](P126)中国革命道路不是从本本出发,没有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开拓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一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为了实现尽快发展,学习别国发展模式,汲取和借鉴别国发展经验,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别国经验,从来不会获得成功,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毛泽东针对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开启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航程。以《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的问世为标志,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些著述中,毛泽东十分明确地说明了立意:“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9](P4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既继承前人成果,又突破陈规,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对僵化的、教条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摒弃,更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的有机结合,这种创造既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市场经济本身的超越,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活力。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能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结合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认为:“经过不断的奋斗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从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慢慢形成思想认识,又逐步升华为理论体系,形成发展道路,再从成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形成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与时俱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并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党和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又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绩的有力武器,它科学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以特色鲜明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准确把握国情,及时回答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