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腰肌穴为主治疗腰痛病临床应用体会

2013-04-09章少颖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膀胱经腰痛腰部

章少颖 徐 福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经验穴--腰肌穴是徐福老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在治疗腰痛疾病上摸索出的穴位。是他治疗腰痛病的主要穴位,屡获奇效。本人有幸跟从徐福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腰肌穴的一些临床经验作一初步总结。

1 腰肌穴概述

(1)穴位定位

位于脊柱与骼嵴连接凹陷处[1],约平第一骶椎横突的上缘与髂嵴缘之间的凹陷中。

(2)穴位解剖特点

针刺该穴位,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竖脊肌起始部,刺入深部有颈胸最长肌,髂肋肌,内侧肌筋膜或起始部。浅层可有臀中皮神经、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及伴行的腰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深层有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站立体位时,腰肌穴下方是髂腰韧带,内侧约平第一骶椎横突上缘,外侧是髂嵴缘。

(3)穴位主治范围

腰肌穴主治较广,脊柱病症均可适用,特别适用于以腰部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肌纤维炎等。此外,以腰部肌肉痉挛性或萎缩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亦可应用。

(4)穴位操作方法

双侧取穴,针刺腰肌穴一般选用30 号1.5 寸或者30 号2 寸毫针,直刺,进针约1.0~1.5 寸,以患者有强烈酸胀感或放射至下腹部为度,行平补平泻手法。常配合电针疗法,且双侧腰肌穴连接一对电极,选用连续波为主,以患者耐受为度。也可在腰肌穴处配合拔罐或刺络放血等治疗。

2 腰肌穴穴义

徐福老师在临床上治疗腰痛病时,往往先取两侧腰肌穴,要求患者有明显的酸胀感或放射至下腹部,腰部肌肉也会随之慢慢放松,疼痛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启示。

2.1 定位和解剖符合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现代很多医家对于肌肉神经的损伤都认为“肌肉的持续过度紧张会损伤肌肉中不耐牵拉的薄弱部分而导致疼痛,而疼痛又刺激肌肉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肌肉紧张使肌肉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又使血液供应大幅减少,局部废物无法送走,营养物质又进不来,这种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或慢性化”[2]。腰肌穴的正下方,是腰背肌起始与附着的部位,筋膜和肌腱极为丰富,又有腰骶部神经和血管分布,故损伤多位于此处。《景岳全书﹒杂症谟﹒腰痛》中指出:“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故临床上大多数腰痛病证都是由于局部气血不通,气血瘀滞而导致的疼痛,即所谓的“不通则通”。因此腰肌穴通过对局部刺激,改善局部炎症,促进血液循环,而达通畅经脉、行气活血、缓解疼痛之效。

2.2 腰肌穴与膀胱经、肾经、督脉、阳跷脉密切相关

腰肌穴位于脊柱与骼嵴连接凹陷处,《灵枢﹒筋脉》上记载,膀胱经的循行为“……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而足太阳经别见:“……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足太阳经筋亦是“……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在经络理论中,古代医家一直倡导“离穴不离经”,故腰肌穴虽然不在膀胱经的任一穴位上,但其位置与膀胱经的循行线路上紧密毗邻,因此同样具有通达经络的作用,这也是腰肌穴常常可以是患者腰痛的阿是穴,却不同于阿是穴的关键所在。

膀胱经循行于头项、背腰、下肢外侧部。位于腰椎至第五骶椎的两侧腧穴主要治疗肾、膀胱、腰部等疾病。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又可通督脉,连通阳跷脉,肾经亏虚常致腰膝酸痛,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上,为“阳脉之海”,《脉经﹒平奇八脉病》言:督脉为病,“腰背强痛,不可俯仰”;阳跷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膀胱经与腰痛的病机和治疗有密切的联系,通过针刺腰肌穴,通达膀胱经,经气得复,气血运行,使各经脉保持畅达,其病便愈。

3 与解剖结构结合治疗腰痛

从解剖结构上来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一组肌群相互配合完成的,同样,当某一块肌肉发生病变的时候,也不只是这块肌肉所在的部位有病变,这组肌群中的其他肌肉也会有相应的表现,同样神经周围的病变也会表现到神经走行处。

因此徐老师主张在治疗腰痛病症时,不仅要对病变部位,也应对病变部位的肌肉与神经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整体上进行治疗,如根据坐骨神经的组成和走行,在针刺腰肌穴的同时,辅以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环跳、承扶、阳陵泉、承山等穴,可很好地缓解沿此神经疼痛的症状。对腰痛剧烈的患者,加用居髎穴,可加强疗效。

4 配合电针或拔罐治疗

徐老师认为,针刺腰肌穴加电针疗法在止痛方面具有协同作用。韩氏[3]认为,针刺可促进5-羟色胺的形成,抑制神经对疼痛的传递,又通过实验证明电针可促进前脑啡肽元mRNA 的生成,推动“中脑边缘镇痛回路”产生镇痛效应。同时,电针又可松解局部肌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物质的吸收和营养的供应,因此腰痛不管是“不通则痛”还是“不荣则痛”,均可配合电针来缓解局部疼痛,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延长针刺疗效。徐老师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并指出拔罐法有疏通经络和行气活血的作用,在腰肌穴处拔罐,不仅可以巩固与加强针刺的作用,促进局部血运畅达,还可以随经络循行,通达背部经络,调节全身气血,从而达消除疾病的作用。

另外,徐老师在临床上运用腰肌穴不仅用于腰痛病,也常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症、痉挛性斜颈等疾病,可采用留针或不留针方式。在腰肌穴临床应用中,除了常规的针灸禁忌之外,还应注意孕妇及妇女月经期时应慎用或不宜深刺。徐老师还常结合局部解剖结构特点来取穴治疗其他疾病,多获良效,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的思想,丰富和推动了中医发展的思路。腰肌穴的临床应用,使治疗腰痛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5 典型病例

5.1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女,63岁,退休,就诊时间2012年08月24日,主诉:腰部、右下肢疼痛15天伴右下肢无力3天。15天前出现右侧臀部外下方腰部和右腿后外侧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经推拿,骨伤科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3天前出现右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家人搀扶就诊。查体:腰部肌肉紧张,L5 椎右旁压痛(+)伴放射至右下肢,挺腹试验(+),直腿抬高左70°,右40°。MRI 示:L1-L5 椎间盘变性伴不同程度的膨出,L5-S1 椎间盘变性伴向右后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腰肌穴、L3-L5 华佗夹脊穴、腰眼、环跳、阳陵泉、承山,均取双侧。行平补平泻法,予两侧腰肌穴和L3—L5 夹脊穴处接电针,连续波刺激,留针30 分钟,起针后再予腰肌穴处拔罐5 分钟,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已明显缓解。次日患者自行步入诊室,徐老师再按上法治疗,治毕患者仅有轻微疼痛感,连续治疗5次已无明显疼痛,行走自如。嘱隔日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共治疗10次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5.2 慢性腰肌劳损

患者,女,49岁,职员,就诊时间2013年02月15日,主诉:反复腰部酸痛不适1年,加重2天。患者因工作原因,久坐少活动,体型偏胖,1年前逐渐觉得腰部酸胀不适,未作治疗。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坐5 分钟即觉腰部酸痛难忍,坐立不安,故来针灸科就诊,查:左侧腰部肌肉紧张,按之酸胀,但无明显压痛点,挺腹试验(—),双肾区叩击(一),直腿抬高左右各70°。MRI 示:腰椎轻度骨质增生,T11 椎体楔形改变。徐老师认为,本病属慢性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是由于久坐反复地牵拉或挤压,使腰肌、韧带、筋膜、椎间盘乃至脊椎骨发生组织结构、理化性能的改变,积久成疾而出现腰部酸痛,为腰肌劳损的典型表现。故取腰肌穴,肾俞,腰眼,居髎,均取双侧,行平补平泻法,肾俞穴行捻转补法。于两侧腰肌穴和两侧居髎穴处接电针,留针30 分钟,起针后予腰肌穴处拔罐5 分钟,治疗结束时患者即觉腰酸胀全消。嘱加强功能锻炼,并要求每周接受针刺治疗3次,8次后已基本痊愈。一个月后随访无明显腰酸。

[1]徐福.腰肌穴治疗腰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0年增刊:177

[2]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

[3]韩济生.针刺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J].针刺研究,1988,13(1):36-41

猜你喜欢

膀胱经腰痛腰部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职业腰痛早防治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