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伴周围神经病7例

2013-04-09毕丹艳毕丹青范宏涛何彦春

关键词:血管炎多发性神经病

毕丹艳,毕丹青,李 芹,张 虹,晋 松,范宏涛,王 静,何彦春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昆明 65003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及血管炎,滑膜炎导致关节破坏和关节畸形,以双侧手、腕、肘、膝、踝、足关节受累最为常见,但全身其他关节也可受累。血管炎导致关节以外的器官损伤,如皮肤、眼、肺、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1]。RA并周围神经病报道不多,现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该类病例报道如下。

对象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共796例RA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2]。其中,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例7例。回顾性分析这7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信息。

结  果

一般资料

796例RA患者中,7例合并周围神经病患者,发生率为0.88%,这7例患者均已排除其他病因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5~72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19年,平均9年。6例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正规治疗,1例在应用甲氨蝶呤及雷公藤行抗风湿治疗第19年出现神经系统表现。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以关节炎为首发表现,均有关节肿痛。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RA病程的1个月至6年,平均4.5年。周围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肌力下降者7例,肌萎缩者6例。其中,出现类风湿结节者3例,贫血者5例,间质性肺炎者2例,血管炎者3例(表1)。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7例患者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均增高,且肌电图均提示神经源性损伤。4例患者抗角蛋白抗体阳性,3例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阳性,1例抗核抗体阳性。5例患者合并血红蛋白减少(表2)。

治疗及预后

合并血管炎和(或)间质性肺炎的4例患者,均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同时联用环磷酰胺及甲氨蝶呤,其中2例因疗效不佳还联用了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依那西普。另外3例患者均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并都联合了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治疗。7例均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包括维生素B1、B6、B12、甲钴胺等。

治疗3个月后,7例患者关节肿痛症状均减轻,类风湿结节缩小,贫血表现改善。ESR、CRP、类风湿因子及血小板水平均下降。四肢麻木乏力、肢体远端感觉减退等症状虽有改善,但均未获完全缓解。肌萎缩、腕下垂、足下垂等后遗症无明显变化。随访1年,6例患者关节肿痛消失,ESR、CRP及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3例患者贫血纠正,类风湿因子下降至101~610 UL,四肢麻木、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明显减轻。3例患者类风湿结节消失。3例患者腕下垂、足下垂无明显改善。6例患者复查肌电图,结果均仍提示为神经源性损伤。1例死于急腹症。

表1 7例类风湿关节炎伴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表现Table 1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7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表2 7例类风湿关节炎伴周围神经病患者实验室检查Table 2 Laboratory parameters of 7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KA:抗角蛋白抗体;CCP: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A:抗核抗体

讨  论

本研究显示,796例RA患者中有7例明确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发病率约为0.88%,与文献报道的发病率0.5%~30%相符合[3-4]。RA累及神经系统与疾病进展有关,可发生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神经、肌肉等组织,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和颈椎半脱位压迫脊髓最常见[5]。后者可引起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如常见的腕管综合征等。

RA伴周围神经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神经病和多发性神经病两种形式。单神经病在上肢主要累及正中神经(腕管综合征)、尺神经(肘管综合征)或桡神经。下肢单神经病多为急性发病,多见坐骨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等受累,可呈多数性单神经病形式。多发性神经病常表现为四肢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可有双侧对称性指、趾麻木,痛觉及振动觉减退,以及下肢腱反射消失;或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该类疾病常较严重,患者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萎缩及各种感觉障碍。极少数RA患者可出现慢性进展性多发性神经病。

RA伴周围神经病发生机制多为血管炎和神经受压,前者因多因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等致炎因子引起血管炎,常合并皮肤及其他多脏器血管炎[6]。由RA引起关节组织炎性反应、水肿、渗出、纤维样变性等病理过程导致神经受压或血运减少而产生临床症状,导致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局部炎性反应消退,经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或外科减压治疗后,神经受压症状可得到缓解。神经嵌压症状可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关节部位,易受累神经包括正中、尺、桡、坐骨、胫、腓神经等。

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病理检查是明确神经病变的最佳方法,神经活组织检查常可显示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有髓纤维减少等改变。周围神经病常为急性起病,且多发生在RA活动期,因此急性期治疗多主张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肌肉萎缩及腕、足下垂等。后期治疗主要以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为主[7]。

本文报道的7例患者均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累及尺、桡、胫、腓神经等,表现为按受损神经感觉分布区或肢端手套、袜套样分布性疼痛、麻木、触觉减退等,查体见针刺觉减退,深浅感觉减退或丧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下降,肌萎缩及足腕下垂等。

临床上RA患者合并神经症状尤其是周围神经病早期的表现较轻,常易忽视,往往出现较重的神经症状才引起重视。若此时再积极治疗,虽然能控制病情活动,但已出现的后遗症常常不可逆[8];且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往往继发于血管炎,是预后不良的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对RA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1]贾占国, 张奉春, 鲍春德. 类风湿关节炎[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5-94.

[2]William J, Koupman MD. 自身免疫疾病的展望[J].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2002, 2:23-24.

[3]张乃峥. 临床风湿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18-137.

[4]Dyck PJ, Thomas PK. Peripheral Neuropathy[M]. 3rd. Philadelphia, 1993:2027-2043.

[5]蒋明, 朱立平, 林孝义. 风湿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872-874.

[6]Tan J, Akin S, Beyazova M, et al.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and R-R interval vari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two simpie tests for the assess ment of autonomic function[J]. Am J phys med Rehabil, 1993,72:196-203.

[7]曾庆馀.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新理念[J]. 新医学, 2006, 3:5-7.

[8]曾学军, 沈敏, 唐福林.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周围神经病五例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50-52.

猜你喜欢

血管炎多发性神经病
系统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合并肾损害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越测越开心
ANCA相关性血管炎到底是什么病
你是“神经病”吗?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