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10例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护理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2013-04-08姜从玉倪其屏胡永善吴毅韩璐陈坚段春浩郑钢

上海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窥镜瘘管营养液

姜从玉 倪其屏 胡永善 吴毅 韩璐 陈坚 段春浩 郑钢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00040;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200436;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 200040;4.上海市闸北区残疾人联合会 上海 200070)

据文献报道,40%~73%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1]。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社区康复护理中的患者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社区中中枢性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后胃肠营养方式下[2-3]接受12周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以探讨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状态的影响及意义。

1 对象

本文观察对象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系在社区中临床诊出的新发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患者并已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的确诊。

1)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患者;病程为发病后4周~24个月;意识清醒;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在18~80岁间;有中、重度的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分)。

2)排除标准:活动性肝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痴呆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昏迷者;首次发病4周以内或大于24个月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史且遗留吞咽困难症状者;原有其他疾患导致吞咽困难者;居住外地无法随访者;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聋、哑人;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研究得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2 方法

2.1 康复护理

2.1.1 PEG术前的康复护理

PEG置管前应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患者对病情及手术的疑虑和悲观情绪。术前8 h起需禁食、禁水[3-4]。

2.1.2 PEG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PEG术后应在患者的护理记录中记下置入体内的造瘘管的品牌、型号、管径和长度以及置管医师的紧急联系方式。置管后6~8 h内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脉搏率、呼吸和血压)。这些参数可以提示有无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术后6~8 h内造瘘管可连接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袋内容物的颜色和量,如颜色见红、量多要及时告知医师。术后24 h~1周内应每天消毒造瘘创口处、更换敷料,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出血、肿胀、硬结和过敏反应等,同时轻轻旋动造瘘管外固定装置180°,确保PEG管至少有5 mm的移动空间,避免其与创面挤压过紧而导致创面缺血或发生“包埋”综合征。术后48 h内造瘘管固定应较紧以防出血,以后可稍放松以防止皮下组织缺血坏死,但需固定好以防止胃内容物渗漏入腹腔;术后2周后因窦道形成,可适当放松。不应在置管后10 d内去除造瘘管,而须在胃腹壁窦道形成后才能将管去除。8~10个月后可用内窥镜检查造瘘管内侧管口的状况及位置[2-9]。

术后要根据医嘱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3~5 d,同时积极祛痰、经静脉补足液体量。

2.1.3 术后营养供给与给药护理

术后6~8 h内禁水、禁食,防止误吸和呛咳。术后喂养宜在置管后6~8 h后开始,最好在24 h后滴入营养液;管饲喂养前后至少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且应至少每8小时冲洗1次以防止管道堵塞。营养液的配制应选用易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物,原则上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及微量元素为主,如“能全力”营养液等。营养液的滴入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薄后浓、先少后多的原则。瓶装肠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8 h;袋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24 h。窦道形成后每天的营养液可使用50 ml注射器推注,每2~3小时供给1次(从早晨6:30~晚上21:30),每次可推注入200~300 ml(不要超过400 ml),推注时间应大于10 min,推注前后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而营养液的温度以保持37~40 ℃为宜。管饲时患者应采用30°~45°半坐卧位,这有利于食物进入小肠;管饲结束后应保持半坐位30 min,以避免返流。每当连接新的一袋(瓶)肠内营养液(匀浆)或对管道是否位于正常位置有怀疑时都应使用pH试纸来确定管道的位置,pH应<5.50[2-9]。

术后6~8 h后可以给药,但要确认给予的所有药物必须是液体或可研磨成细的粉末并与净水混匀,可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推入管道;每次给药前后都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对不宜(易)碾碎使用的缓、控释片剂和胶囊药物以及较易引起管道堵塞的药物,建议少用或以针剂替代[4-5]。

2.1.4 术后沐浴护理

患者可在置管24~48 h后或7~10 d后经医师复查确认无异常后再淋浴。造瘘口完全愈合后,造瘘口周围皮肤用肥皂水清洗就可,但冲洗前需去掉敷料,彻底冲洗以祛除残留的肥皂水并保持局部皮肤干燥[5-6]。

2.1.5 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当营养液输注速度很慢或冲洗管腔有阻力时,可能系营养液或药物在管壁沉积、使导管堵塞所致。此时可以用30 ml温热净水冲洗管腔并用50 ml注射器及时反复抽吸,以促使管腔内沉积物或凝结块松脱[4-6]。

2.1.6 防止导管脱落(断裂)和拔管时的护理

PEG置管后,如护理不当,偶可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此外,因临床治疗安全性需要或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也需要拔管。为预防导管脱落或断裂,应妥善固定导管,在导管上做好标记以便及时发现导管脱出;另外,可在患者衣服上缝个小孔,导管从孔中穿出,用胶布或夹子将导管相对固定在衣服上,避免牵拉、折叠和弯曲导管以及由于导管晃动或牵拉等而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一旦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要及时施行PEG置管更换术。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需拔管时,应使用内窥镜于胃腔取出造瘘管蘑菇头。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加压覆盖瘘口,2~3 d后即可愈合,但拔管后需禁食24 h[4-8]。

2.1.7 护理中应观察的其他异常问题

在对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和记录,同时还可能发现以下异常情况:①造瘘管管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有脓液等现象;②管口有血液渗出或大便发黑或有红色血液,考虑内出血可能;③导管滑出、插入深度变浅或皮肤出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④管口局部出现肉芽组织;⑤患者出现8 h以上的反复呕吐或持续24 h以上的恶心或腹泻、或胃肠积气或积液24 h以上,影响营养液或匀浆的摄入;⑥便秘3 d以上或大便干结5 d以上;⑦体重1周内下降1 kg以上或增加1 kg以上、或出现眼睑和(或)足踝水肿;⑧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或虚弱。如在护理过程中发现上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和沟通,从而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9]。

2.1.8 出院回社区后的护理指导

患者病情改善后可以带着PEG置管回家,但需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切实掌握造瘘管的护理及其技能:①应选用新鲜、高营养、温度适宜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制成匀浆以利消化,避免过于油腻、过冷、过热或过硬的食物;②推注用品应保持清洁;③指导推注的速度、量和温度,推注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管腔,每次推注入食物后应让患者坐起30 min以防返流致管腔堵塞;④指导患者休息、活动或沐浴时应将造瘘管固定在胸腹壁上,尤其是在沐浴后应该保持造瘘口皮肤干燥;⑤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相关医务人员取得联系。长期置管后PEG管会出现老化或渗漏,一般半年到2年需在原位更换造瘘管[5-6]。

2.2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社区中的中、重度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同意接受PEG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联系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由急救车转诊至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施行PEG,术后病情平稳后再转诊返回社区康复病房,开始接受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接受康复医院自制的营养均衡匀浆以保证营养和热量,同时接受为期12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前8周每周指导训练5次、每次30 min,后4周每周指导训练1次、每次30 min;其余时间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康复护理和辅助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进食训练、部分联合间接训练方法和代偿策略[9-12]。随访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且体温大于38.5 ℃并持续2~3 d,则暂停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3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13],对每例患者在入选时(w0)以及入选2周后(w2)、4周后(w4)、8周后(w8)和12周后(w12)的临床吞咽功能分别进行测评,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吸入性肺炎和PEG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相关指标。

3 结果

10例患者于发病(9.2±5.5)个月后入选,其中脑血管病7例、脑外伤3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2±16.8)岁,入选前共计发生过23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无病例失访。10例患者在w0、w2、w4、w8和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分分别为5.0、4.7、3.9、3.1和 2.4分, 在 w2、w4、w8和 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平均改善值分别是0.3、1.1、1.9和2.6分;在w0、w2、w4、w8和w12时的平均体重指数分别为20.32、20.29、20.45、20.74和21.04,在w12时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分别改善2.1 kg和0.72(表1)。

表1 PEG术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体重、体重指数和吸入性肺炎测评值(±s)

表1 PEG术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体重、体重指数和吸入性肺炎测评值(±s)

阶段 《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体重(kg)身高(m) 体重指数 发生肺炎人次w0 5.0±0 58.8±7.1 1.70±0.08 20.32±0.95 2.3±0.8 w2 4.7±0.5 58.7±7.0 20.29±1.00 w4 3.9±0.3 59.2±6.7 20.45±0.95 w8 3.1±0.6 60.0±6.9 20.74±0.98 w12 2.4±0.7 60.9±7.0 21.04±0.93 0.5±0.7

在整个随访期,仅有1例患者因吞咽功能改善而成功拔除了PEG置管,但共发生5人次肺部感染、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1例PEG术后胃出血、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而堵塞肠管、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

4 讨论

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对社区中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提高其生存质量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应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14]。

对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但若采用补偿性吞咽手法或通过改进食物性状等方法仍然不能经口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的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PEG是一种较好的经导管输入胃肠内营养方式[2-4,15-16]。本研究观察了在PEG这种胃肠营养方式下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效果。

本研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体重和体重指数等相关指标来衡量患者在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前后的相关功能和指标变化。从患者各阶段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12周后的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改善值可以看出,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然而,因PEG置管这种胃肠营养方式在国内应用不多且多用于危重患者或在重症监护室内应用,故相关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护工对PEG造瘘管的管理和护理都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本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团队的医护人员也有一个从最初不了解PEG置管相关康复护理知识到逐步熟悉的过程,所以在研究初期出现了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以及在研究中期出现了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通过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造瘘管管理和护理水平,这些现象可相应减少、甚至完全避免。

PEG置管后的康复护理相当重要。对康复护理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护工)甚至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普及基本的PEG置管后的护理要点、营养和药物供给方法、沐浴护理等康复护理知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16-18]。例如,本研究中的2人次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就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导管皮肤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引起的,而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也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营养供给前后应常规以25~30 ml净水冲洗、导致管腔堵塞和护工在每次给予药液或营养液后都会折叠橡皮管并用橡皮筋固定而最终导致管子折断引起的。这些异常情况在加强康复护理后均未再发生。

此外,在本研究初期有1例患者在造瘘术后出现了胃出血并发症,但因康复护理人员发现较早并及时采取了处理措施,未导致严重后果。另外,在PEG置管营养方式下,由于免除了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刺激以及胃贲门口处于自然开合状态,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次数减少、仅发生了5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也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19-23]。

参考文献

[1] Deborah JC, David G, Kalra L. 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J].Stroke, 2003, 34(10): 1252-1257.

[2] 徐雪, 朱京慈. 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8, 22(9A): 2268-2271.

[3] 舒建昌, 庞春梅, 聂丽芬.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肠内营养的ESPEN指南[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6(5): 177-180.

[4] 闭献梅, 崔革兰. 瘫痪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经皮胃造瘘术后的护理[J]. 内科, 2012, 7(2): 205-206.

[5] 巫织娥, 梁艳娉, 郑丰平. 内窥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整体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07-108.

[6] 周红, 李咏梅, 王际容, 等. 脑卒中患者经皮胃镜胃造瘘术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3-15.

[7] 张岖, 吴雪飞, 皱群招, 等. 护理干预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7): 870-871.

[8] 陈冬梅, 梅彤林, 李随新, 等. 28例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后病人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7): 63-65.

[9] 周燕琴, 谢宝榕.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1): 152-153.

[10] 姜从玉, 胡永善, 吴毅,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联合吞咽训练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12): 940-944.

[11] 方丽波, 王拥军.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5): 404-405.

[12] 韩瑞.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学, 2009,30(12): 1381-1386.

[13] 胡瑞萍, 蔡德亨, 胡永善, 等. 吞咽困难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22): 3115-3117.

[14] Ma RH, Wang YJ, Qu H,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arly effectiveness of a stroke unit in comparison to the general ward [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 117(6): 852-885.

[15] 陈思曾, 朱景法, 刘森峰,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与外科胃造口术的对比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3):147-149, 152.

[16] 朱季军, 朱美玲, 林爱华.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15(3): 167-168.

[17] Friginal-Ruiz AB, González-Castillo S, Lucendo AJ.Endoscopic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an update on the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nursing care [J]. Enferm Clin,2011, 21(3): 173-178.

[18] Richter-Schrag HJ, Richter S, Ruthmann O,et al.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a case series of 1041 patients [J].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 25(4): 201-206.

[19]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7):443-445.

[20] 曾进胜, 李华, 范玉华, 等.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部位的神经可塑性[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17(2): 69-71.

[21] Liepert J, Hamzei F, Weiller C. 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4, 22(3-5): 269-277.

[22] Ward NS. Neural plasticity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J]. Prog Brain Res, 2005, 150: 527-535.

[23] Hummel FC, Cohen LG. Drivers of brain plasticity [J]. Curr Opin Neurol, 2005, 18(6): 667-674.

猜你喜欢

内窥镜瘘管营养液
几种常用植物营养液及特点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不同营养液对火力楠移植的影响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