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思考

2013-04-08邹日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

邹日强

(宁波大学 党委组织部/统战部,浙江 宁波 315211)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优良的理论品质,这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身的发展,更对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产生积极影响,对我国各民族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概念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民族”是一个具有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独特的历史人文范畴,正确把握其概念和内涵,是科学认识民族关系和合理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民族问题》对历史上的许多民族问题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分析了民族的本质和特征,但并未明确阐释民族的概念或内涵。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民族概念最权威的阐释是斯大林的“四要素概念”,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在“四要素概念”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七要素概念”,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这一新的界定,在民族所特有的时空、群体、文化、心理等基本因素基础上,融入了历史渊源、宗教作用等一些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内容,使民族概念更加全面深刻,更能揭示出民族及民族问题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展民族工作。

(二)民族观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3]。每个人在处理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时的所运用的观点和方法,都会受制于其本身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学识等背景因素。因此,不同阶级、不同集团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总而言之,民族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无产阶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点:一是民族具有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客观规律;二是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性质不同;三是民族问题包含于社会总问题;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又不断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阐述了一系列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民族工作的主题和任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事务的处理原则;民族问题的解决道路;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制建设;民族文化工作;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等等。这些观点和内容坚持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了民族工作的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鲜明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对全体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和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各民族人民牢牢把握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共同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我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意识的需要

毛泽东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发展看,极少数人的极端民族主义往往谋求民族和国家的分裂,这些分裂活动又往往得到了国外敌对势力的暗地扶持。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地区,各种暴力和非暴力的分裂策划活动几乎没有停息过。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侵袭的自觉性和抵抗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一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利益。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互助的需要

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精神,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克服和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同心同德、共谋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

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各民族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阶段,部分先富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由于受到所处地域、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等因素制约,在经济发展初期,东部汉族集聚区域与西部少数民族集聚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会有所拉大,汉族群众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有所拉大,这些都会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潮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相互理解和支持,积极投身市场,合理开展竞争,促进中华民族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用正确的观点和合理的方式,处理好因利益关系造成的民族问题和矛盾。

(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需要

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1]。中华民族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集合了国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因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间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让各族群众充分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树立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自觉摒弃歪曲和贬低民族文化的言行。同时,也让各民族文化工作者自觉克服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努力创造出和谐向上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展现本民族优势特长的同时,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五)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需要

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干部全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党的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排忧解难。因此,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德才兼备、执行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2010年,贾庆林在谈到民族问题时指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6]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合理妥善解决各类民族问题,切实实现党对民族工作的正确领导。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经过长期的历史凝练和实践摸索,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加速,原有民族观教育体系和模式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其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切实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党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研究支撑。民族观教育离不开对现实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及公民个体思想等的基础研究。目前,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院校和一些专门研究机构中,而全国性的综合大学和地方高校对民族观教育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在全国范围内未形成浓郁的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氛围,不能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活动提供鲜活且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2.实际教育面窄。目前,我国系统的民族观教育对象一般只设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和人群中,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和民族院校的学生中,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民族观教育往往被一般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代替。几乎覆盖全国的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民族散杂居住地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在内的许多干部群众一旦碰到带有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时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处理问题。

3.教育内容单薄。党和政府曾以政策、法律形式对民族观教育做过明文规定,将其定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对各级干部和青年加强教育。但在现实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篇幅甚少,并没有把民族观教育作为单独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只在民族地区开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而其他地方一般不单设这一课程,普通的思政课所涉及的民族观理论少之又少。很多德育教材只是在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中,将民族观与国家观、宗教观进行简单的对比,而且内容比较空洞单调。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相对匮乏,难以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很难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4.教育途径单一。目前,我国的民族观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课堂教育、传统媒体宣传。除此之外,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干部培训班”的形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体系和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但是,符合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

1.明确指导思想,加强基础研究。要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这一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切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这一首要任务之后,就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础研究。一方面,加大民族问题、民族观教育问题等研究课题的指导、开发力度,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民宗、教育部门牵头,定期开展民族问题研讨会、民族观教育观摩等,形成有效的交流学习机制,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切实提高民族观教育的有效性。

2.促进全民教育,突出教育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须倡导全民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改变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进行自我教育的封闭模式。改变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受教育的机会多,整个社会受教育的机会少的情况[7]。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汉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让他们自觉学习、充分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动宣传、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一起团结奋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在进行全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时,也应当明确教育的不同工作对象:第一,教育的核心对象应该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第二,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广大青少年;第三,教育的突破对象应该是民族和宗教问题高发地区的人民群众;第四,教育的必要对象是新闻出版、文化宣传领域的工作者。

3.丰富教育内容,做到四个结合。民族观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才能切实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在基层民族观教育过程中,切忌空洞单调,要深刻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广泛宣传老百姓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集中精力打造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将民族观教育真正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体系,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文化、教育甚至是宗教活动当中。在丰富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相结合,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二是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相结合,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离不开”确定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三是同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相结合,彻底摒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四是同检查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相结合,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分析,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

4.完善教育途径,实现三方联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途径要从多维度、立体化的角度去思考和拓展,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三个途径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纲领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推广到所有类型的学校中,鼓励和允许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自主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民族观思想的社会平台,强化教育效果。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部门要营造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传播的法治氛围,用制度性的规范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凝练民族文化品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宣传。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制作网络视听节目,传递正面的声音,提高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在自我教育方面,尊重和引导公民对民族知识的渴求愿望,建立起鼓励表彰学习先进的评价体系,鼓励他们开展民族观的自我学习,支持他们开展学术沙龙、开发民族本土文化教材、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等行为,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蔡海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3):162-165.

[2]齐林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内涵拓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205-206.

[3]吴大兵.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民族与宗教,2008(2):44-47.

[4]唐建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2:35.

[5]桂镜光.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4-7.

[6]贾庆林.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J].求是,2010(24):4-9.

[7]尕宝英.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之管见[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2):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们的民族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多元民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