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太平轩医案》概述及徐锦学术思想初探*

2013-04-07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徐氏温病太平

卢 棣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心太平轩医案》为医案类著作,一卷本,清代徐锦撰。徐锦,名奉直,讳锦,字炳南,号淡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1]。据徐锦之曾孙徐康在《心太平轩医案》后序中载“先大父同治四年捐馆舍”,即徐锦于公元1824年去世。《心太平轩医案》有“道光元年(1821年)表侄石砚耕患伏邪……况淡安先生予所心服”的记载,由此说明,其成书应在道光2年-3年(1822~1823年)之间。

《心太平轩医案》由徐康在“咸丰元年,岁在辛亥三月”,即公元1851年3月题后序付梓,后又经徐康两次再题后序且校正,另加眉批、跋文,经汪星源校勘、黄寿南手抄,《心太平轩医案》影印版本而问世。

1 概述 1.1 内容概况 《心太平轩医案》为徐锦临诊医案记录,不分卷次,最初尚未注明案例的病症名称,且同一病症的案例前后重复出现。今综观《心太平轩医案》,内容富瞻、案情翔实、涉猎科目庞杂、遣方用药宽泛、剂型或服法周全。据统计共记载235个案例,涉及内、外、妇、儿、耳鼻喉、眼、肛肠和皮肤等科,医治200余人次,多见一案一诊次,而一案再诊、三诊、四诊,亦不鲜见,出方约350首,既有经方,亦有时方,更有自拟方。

1.2 医案分类 兹就《心太平轩医案》所涉病证分类如下 内科:中风8 例,噎膈7 例(原称膈),水肿6 例(原称水、风水),臌胀6例(原称臌、虚臌、疮臌、血臌),虚劳14例(原称损、虚损、虚怯、劳、虚劳),温病45例(包括温热、冬瘟、疫、霍乱),头痛2例,淋证7例(原称血淋、砂石淋、膏淋、淋浊),黄疸5例(原称女劳疸、胆疸、黄疸),肺痿1例,肺痈1例,喘证4例(原称喘、肺胀),咳嗽1例(原称肺闭),痹症3例(原称痹、白虎历节),腰痛1例,痰饮7例,血证15例(原称失血、血热、尿血、咳血),癃闭2例,强中1例,消渴4例(原称消、解 ),郁证4例,厥证3例(原称厥、肝厥、晕厥),腹痛3例(原称疝、任病疝),汗证2例(原称头汗、盗汗),泄泻4例(原称大瘕泻、交肠、时病),痢疾9例(原称滞下、嗽痢、休息痢),疟疾16例(原称疟、三疟、痎疟),眩晕1例(原称肝火),积聚3例(原称肠覃、痞气),不寐3例,便秘3例(原称便闭),狂证3例(原称狂),痫症4例(原称痫、紫云风、外症后痫),胁痛1例,痿证1例。

外科:疮疡1 例(原称青腿牙疳),瘰疬1 例(原称失荣)。妇科:月经病6例(原称经闭、经停、血瘀、血崩、崩淋、倒经),产后病3例,妊娠病4例(原称胎漏、乳漏、妊娠鼻衄)。儿科:疳积1例(原称童劳),惊风1例(原称惊)。耳鼻喉科:鼻科2例(原称鼻、脑漏),耳聋2例,喉科3例(原称喉痹)。肛肠科1例(原称悬痈)。皮肤科5例(原称疹、阴痿)。眼科2例(原称失明)。

2 学术思想初探 徐锦从师于江南名医顾恭寿,一生博览群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金匮》,饱读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广泛吸取和他同时代的以叶天士、薛雪、王孟英、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诊疗经验,搜集乃至刻版他们的著作。徐锦为自己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行医五十年,既经历了乾隆、嘉庆的盛世,也经历了日渐没落、频遭灾沴的道光年间,他广泛接诊江、浙、皖、闽的病患,既有坊间民里的平头百姓,也有官场衙署的太守、宪台;既有远征伊利的将军,也有县知府的庖丁;既有七旬八秩的老人,亦有半岁或七令童;既有老妪室女孕妇,也有老叟丁男,积淀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铸就了他一生以内科为主,侧重温病,兼理妇科,涉猎外、皮、眼、耳鼻喉,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全科医生。现将徐锦的学术思想略列二三,以资初探。

2.1 审症求因,引经据典 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为医者临证必须把握的标尺,在徐锦《心太平轩医案》中最能体现。如治疗云间(今上海市南松江区)陆孝廉噎膈案例,徐锦依据《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之旨意,究其病因为“胃失和降,气逆而上”。辨其“喉间呃呃作声”之症为“肺气失宣,胃中痰阻,气不下行”。而“嗳气欲厥,卧下痰鸣”是呃逆证深化,由呃转膈的表现。为“肺胃阴虚痰阻所致”。但病者“脉形软弱”,“不受辛香之剂”,故仿缪希雍噎膈膏意制方,以沙参、麦冬益肺胃之气,沙参、贝母、苏子、竹沥、蛤壳降气化痰,枇杷叶、甜梨汁、芦根汁、白蜜等润肺化痰。综观全方,有补益肺胃之气、降逆化痰之功,为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呃逆的范例。

2.2 一证一方,深有奥旨 《心太平轩医案》从开始的治疗“中风”案,到最后的治疗“悬痈”案,一证一方,皆有案语,深合古人有病有方之奥旨。如治松江(今上海市南)孔郡尊头痛案例。头痛是以头部作痛为主的一种内科最常见多发的病症。案中以“头为之苦倾”为主症,仅仅只有五个字,便抓住了辨证的要点。头痛一证,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徐氏诊脉,得其“心肝两部虚弦”之象,知其为内伤头痛。进而诊得“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知其病位在头,“头为元神之府,脑为精髓之海”,究“平时案牍劳神,匪伊朝夕”,致其精血不足,髓海空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空失养。徐氏辨证核心,一则辨明病患之头痛系内伤头痛,非一日之事,二则辨明治疗头痛,亦非一日用事。处以八珍汤去芎、归、苓、草,加牡蛎、丹皮、神曲、绿豆衣,即以补齐补血,以生精髓,又以镇潜、活血止痛,正符合通则不痛之旨也。仅此头痛病案一例,即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2.3 侧重温热病,用药多偏凉 《心太平轩医案》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虽然可称全科医生,然仔细窥察,总以“善治温病,效仿丹溪”为宗,此与徐氏所处时代之地域环境、天时物候、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2.3.1 地域环境:徐锦行医五十年,始终以江南(包括浙、皖南、闽)为其医事活动的主要区间。江南地域潮湿,气候温热,温热湿毒致病最为多见,如霍乱、滞下(痢疾)、交肠(湿热泄泻)、痎疟、时病(湿热泻)等,故当时江南多温病,处方用药多偏寒凉。

2.3.2 天时物候:自清朝进入嘉庆时期乃至道光初年,清王朝由盛渐衰,世风每况愈下,人民多遭战乱灾沴,疫疠流行,无问大小皆染易。温邪上受,首先犯脾,感受温热湿毒之气,形成温病或热病。徐氏侧重对温热病的研究、辨证施治,已成必然。《心太平轩医案》中,温病病案就有45例之多,加上霍乱、泄泻、疟痢就更多了,占内科病案数的四分之三。考察徐氏用方,无论经方加减,时方化裁,或其临证自拟之方,其治法多见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甘露消毒丹、凉膈散、六一散、王氏清暑益气汤、白虎汤、达原饮、犀角地黄汤等,累见不鲜。

2.3.3学术背景:自金元四大家兴起,至明吴又可《瘟疫论》问世,乃至清朝以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形成,对徐氏在遣方用药上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温病大家,不但和徐锦同处一个朝代,生卒年月相近,而且大都活动在江南各地,或同乡,或邻省邻县。徐锦和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 案例宽泛,辨证确凿 徐锦不仅是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温病、热病的高手,而且在涉猎其它科目的医事活动中,也颇有建树。以徐氏治疗闽省臬宪苏不孕不育之案为例:“闽省臬宪苏至任,道经吴门,延诊案云:……案牍劳神,以致中年尚未毓麟”,徐氏查其脉,“左三部虚软,右寸关和平,尺部亦软”,究其原因“案牍劳神”而不能生精,论其病机“肝肾两亏”,查其“素体阳虚”,“右肾之元阳,尤属不足”。徐氏对此案的论述思路流畅,论据确凿,故拟用“温煦填补”法,先服棉花子丸,温煦肾气,阴中求阳,继之仿右归之意,用大队补肾生精之品填补元阳,配用柴胡、桃肉、归神等疏肝气、补肝血,以收完功。徐氏还据其夫人“易于小产”的病候,采用调经种子丸调治,为“乾坤合造之意”。可见徐氏叙述病机、辨证施治,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既尊前人从肝肾论治之旨,又不落前人窠臼,从郁着眼,另辟蹊径,堪为经典。

3 结 语 综上所述,《心太平轩医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主要侧重内科杂症及温热病的研究。案例翔实可靠,多有姓有名,辨证准确,立论确凿,说理充分,再加上眉批、夹注、跋文、后序、校勘,前后映照,更臻完善。《心太平轩医案》为积淀徐锦行医五十年经验之作,在清代诸多医案著作中独具一格,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1] 卢 棣.对徐康眉批《心太平轩医案》的初评[J].陕西中医,2013,34(6):755.

[2] 徐 锦.心太平医案[M],1912年7月长沙徐利木.

猜你喜欢

徐氏温病太平
太平风俗美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