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技到人文的生态观

2013-04-06张培富

关键词:生态化社会科学观念

张培富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开始进入信息文明发展阶段。前三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物质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而后一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信息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与前三种文明形态质的区别,不仅在技术系统的考察上存在物质与信息之别,而且在观念系统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可以这样说,从技术系统来看,人类由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从社会系统来看,人类由区域化文明进入了全球化文明;从观念系统来看,人类由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与文明进化相随的“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渔猎文明时期的基本相适应,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冲突以致产生生态危机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引发哲学发展的“生态哲学”转向,文化发展的“生态文化”转向。源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生态观全面渗透和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系统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生态传媒观、生态文艺观、生态宗教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行为观、生态教育观,生态理性、生态素养、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觉与生态意识、生态控制与生态生存、生态公平与生态正义、生态责任与生态义务、生态安全与生态福祉,人格生态化、思维方式生态化、生态化生产力,社会集体生态意识、政府生态意志、生态立国、生态立省等“生态”观点和论述不绝于耳。

从科技到人文的生态观以“新”的向度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生态文化无疑成为人类文明前行的航向标,它要求必须超越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以及资源无限论、环境破坏难免论等观念,科技发展必须实现由征服性技术到调适性技术的转向。

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如果可以用红色、黄色、黑色来直观而形象地加以描述,那么生态文明就可以用更贴切的绿色加以标识,它所对应的生活方式应是低碳有机的,生产方式应是循环再生的。生态观作为一种普世的宇宙观、价值观、历史观和实践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经济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政治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文化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社会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

生态文化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就是生态文明新时期的社会科学发展应树立新型的生态学术观,克服和改变学术界的“生态失衡”现状,秉持整体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无论社会科学的个体和组织,还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和领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生共存的“生态关系”,“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意味着学术思想的多样性使社会科学的个体与各学科协同进化,确保社会科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社会科学系统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它是一个自组织、开放和动态的平衡系统,既尊重社会科学共同体中的个体,也尊重社会科学共同体本身,强调学术面前“人无贵贱”,社会科学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可持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社会科学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健康观念治疗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