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3-04-06胡足凤

关键词:微博利用微教育工作者

胡足凤

(广西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广西 梧州 543002)

“微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胡足凤

(广西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广西 梧州 543002)

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运用,给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和传播渠道,丰富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因此,如何在微博背景下研究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诸多影响,进而探索“微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微博

2006年3月,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在美国首次通过网络提供微博服务。在微博产生的第二年,我国第一家微博网站饭否正式上线,到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推出内测版,随后国内四大门户网站均陆续开设微博。《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我国微博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已经高达54.7%。而我国微博用户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微博的使用率高达60%,微博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应用,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是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微博概述及其主要特点

微博(microblog或microblogging)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和即时分享的微型博客形式。通过群聚的方式可以方便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微博广泛分布于浏览器、电脑桌面和移动终端上,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可以将个人的观点和意见以最精炼的词汇通过微博发布给关注自己的人群。

(一)便捷性 对于使用者而言,短小的信息容量和简单的使用要求,不仅方便使用者传播信息,同时也不会给使用者造成负担,传播者只须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进行实时更新,从而加快了信息内容的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微博的大量应用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1]而且,对微博进行更新已经不需要登陆网站,完全可以利用个人的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实时发布。对于微博接受者而言,其可以利用“关注”微博好友的形式实时接收和查看被关注者的微博信息更新,接收和消化微博信的反映时间非常快速。

(二)互动性 和其他新媒介相比,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双向互动交流形式,微博的信息传播综合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的多种传播形式。微博信息内容虽然仅仅只有140字,但内容的简洁方便则进一步提升了微博的互动性。[2]同时微博可以利用视频、超链接和图片进行更丰富的内容延伸,使得微博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元化的扩展交流功能。大学生利用微博实时发布信息快捷地发表观点、分享消息并与他人沟通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得到“粉丝”的追捧,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互动交流。

(三)裂变式 微博的传播形态是一种巨大的网络立体结构,微博上每条信息的传播都可以发布、被转发、再转发和被关注、再关注诸多方法得以成几何倍数的扩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每一个拥有上万、几万甚至上百万数量关注者的微博主,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具有固定的信息发布渠道和信息接收者。[3]

(四)真实性 微博要求用户必须实名注册,用户信息具有相对真实性。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更换手机号码的速度比以往更频繁,但自己的微博却是保持不变的,而且大学生微博用户一般都是实名或朋友圈中的昵称,发布的相关信息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对策。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微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交流沟通的新载体。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随着微博的出现,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比较轻松和相对隐秘的网络空间。高校师生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师生之间交流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网络交流中实现真正的无阻碍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恰好与微博具有的无限性和多元性完美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天然优势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大学生的心坎里,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

其次,微博有利于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博快速方便的传播形式、传播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以及新媒体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博以其本身具有的互动性和时尚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博交流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布、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从而改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政治教育的质量。

第三,微博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空间。在微博的传播体系中,其汇集了很多最新的时事要闻和科学的教育知识,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渠道获得海量的政治信息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政治敏锐感,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从高校微博信息内容来看,很多都是大学生的原创信息,他们通过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轻松幽默、积机向上的信息,在朋友圈之间引起关注进而开展讨论,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微博动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主要通过课堂对大学生灌输各种思想理念,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然而,微博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自主选择权,使得大学生体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微博让大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自主选择,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但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利用间接、复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方法的改变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微博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深入交流。在一项针对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的研究调查中发现:有70%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在于结交新朋友,说明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在传统师生关系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原本就存在着一道无形的交流屏障,大学生有问题也不会想到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微博的大量普及应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和交流的媒介平台,他们更喜欢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更倾向于在微博上和好友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愿意和“思想古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两者之间的深入谈心、交流、了解和沟通自然更无从实现。

第三,微博的虚拟性给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微博是一种具有较强原创性的信息交流形式。但是由于微博上零散而琐碎的海量信息,没有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导致其内容的良莠不齐,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盲目关注并转发虚假信息。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本身的自控力较弱,很容易沉迷于微博,无形中挤占了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微博信息的传递完全是在一种虚拟的而非真实情境中的互动交流,很容易引发大学生混淆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可以说,微博虚假性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微博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正确认识微博,主动加强微博平台建设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网络媒体技术不断深入校园的必然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微博,在工作中主动应用微博来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发展。高校应该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应用新媒体元素,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顺利成长。高校应主动打造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分层级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微博平台建设体系。也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实时发布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消息,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到其中来,使微博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优质教育平台,积极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二)高校应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微博保障支撑体系 传播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变化,因此,高校必须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对微博的传播进行充分挖掘,顺应当代大学生掌握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做到服务和凝聚青年大学生。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对应的微博领导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实现学校多部门的有效联合,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为微博平台顺利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建议制定《校园微博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校园微博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保证校园微博平台的畅通运转;通过对微博平台工作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使他们可以正确认识微博并可以熟练应用微博,保证微博平台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坚持疏堵结合原则,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微博的发布渠道更加多样化,操作上也更加简单方便。因此,高校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微博的传播内容进行甄别,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以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线政治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都需要高度重视,进行微博舆情分析,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和危险信息,要在第一时间积极应对,及时进行网络事件的疏导和澄清。[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可以通过微博关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焦点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答复和解决。对于校园突发事件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做好信息的公开,避免误会的加深和矛盾的升级,促使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形成。

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运用,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和传播渠道,丰富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微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加强微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微博覆盖全体在校大学生,更深层次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全面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1]俞进伟.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5):31-33.

[2]李春华.微博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5):84-86.

[3]张 霞.共青团在微博时代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82-183.

[4]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3-108.

〔责任编辑 冯喜梅〕

Analysi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blog

HU Zu-fe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Guangxi Wuzhou College,Wuzhou Guangxi,543002)

Microblog is widely us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which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ir daily lives,broadens their horizons and communicative channels,enriches the content of and become a new carrier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refore,how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microblog in college students'study,life and growth and explore the new rules and methods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focus of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icroblog

G643.1

A

1674-0882(2013)06-0086-03

2013-10-15

胡足凤(1979-),女,江西吉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博利用微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微博、微信的舆情监督与引导研究
如何利用微信推广纸媒品牌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