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二重属性视角的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思考

2013-04-01杨兴林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杨兴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室,北京 100192)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合格现代公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3]。高校是以育人为根本职能的社会文化组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义不容辞。现阶段,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国外高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二是立足我国大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的欠缺,探讨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拟另辟蹊径,试从人的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有机统一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注重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与臣民根本不同。公民是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封建等级制度、颁布实施宪法与法律的成果,强调的是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臣民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家国一体,天子或国王、皇帝是最大的家长,百姓臣服于天子、国王或皇帝。公民,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它社会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臣民,只有向封建国家、天子或国王、皇帝尽义务的责任,毫无权利可言,更遑论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治理。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也根本不同。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亦即公民自觉地以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为核心,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点,将责任感、使命感、权利义务感等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意识。臣民意识,以绝对顺从为第一要义,“顺者良民”是臣民意识的集中反映。从历史发展来考察,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现代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天下安危系于一人,老百姓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臣属地位,是封建国家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有效推动现代民族国家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牢固确立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地位,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现代高校,学术界一般认为有培育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也有人认为有培育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基本功能[4],但不管是三大基本功能还是四大基本功能,培育人才都是现代高校最为基本的功能,其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适应经济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塑造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适应经济社会人文层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养成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真正“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5],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前者是后者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受到的科学技术教育越多,理解越深,就越能领悟科学技术的人文性以及社会规范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地内化为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后者是前者发挥作用的导航仪,这方面的教育进行得越好,大学生对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理解得越深,则会愈加懂得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造福国家、社会和公众。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绝不可重前者而轻后者。一个人所受教育进而养成的素质结构中,如果后者严重缺失或与前者差距较大,其社会行为难免偏离正确方向,导致他人或国家、社会利益受损,甚至业务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越大。这种情况,现实中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特别强调: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精英,更应注意培养负责任的公民[6]。

重视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西方高校的重要传统。早在19世纪,英国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纽曼(John Henry Newman)就强调“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大学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大学教育是一条通向伟大而平凡的目标的伟大而平凡的途径。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知识氛围,培养国民的公心,净化国民的情趣,为浮躁的公众提供真正的公理,为公众的理想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大时代的思想库并注入冷静的思考,促进政治权力的行使,提高人际交流的质量。大学教育应让人合理地认知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并正确地发挥,雄辩地阐述,有力地强调”[7]。在当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成为西方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尽管从实施情况看,英美等国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模式,仅美国就有哥伦比亚模式、芝加哥模式、斯坦福模式、哈佛模式之分,但它们却无不强调经史传统的经典阅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和真谛,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为社会服务。哈佛大学的哈瑞·刘易斯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知识对学习者的哺育和启迪,将人类社会的知识、情感和永恒价值融化为学习者的心理和意识,“鼓励年轻人认识自我,并发现自己生活的道路”,深刻认识“自己应对社会知恩图报,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人类谋福利,而不仅仅追求自身的经济富足”[8],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我们的高校素有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传统,注重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自觉抵御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教育也存在对意识形态比较注重,对培养合格社会公民重视不够;对课堂教育比较注重,对实践操练重视不够;对理论原理的书面掌握比较注重,对实际运用重视不够等诸多不足。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高校有关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教育,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利益巨大调整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段时间内几乎不知如何作为,身为这方面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严重降低,再加之其它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曾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突出问题[9],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合格的现代公民培养。

二、人的二重属性视角的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

人的二重属性,是指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生物的人,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生物属性,是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人,作为社会的人,既是社会的能动主体,又以社会健康发展为前提,既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作为生物的人,大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大自然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势必受到严重的制约,甚至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现代公民,既应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也应有效地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现代公民教育自然应当契合人的二重属性,围绕人的二重属性来开展。

(一)社会属性视角的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

现代公民教育是引导人们有效参与现代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合格现代公民的教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追求等方面引导大学生逐步养成自觉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既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负责任地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其内容主要有四:

一是忠诚国家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逐步养成国家成员资格意识及其对国家的高度归属感。当代世界,民族国家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忠诚国家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辉煌成就,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有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人民,高校现代公民教育必须立足这样丰富的资源,注重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我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国家的高度归属感,自觉养成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爱戴国家历史和文化、对国家发展充满自信的文化认知。当然,忠诚国家并不否认个人的正当价值追求及个性特点的张扬,但是这种追求和张扬绝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国家成员资格意识是现代公民的首要意识,更是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是民主参与教育。国家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机构,权力由社会成员所委托,国家机构及其官员不仅应主动接受社会成员的监督,而且公共事务必须充分吸纳社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参与是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要求。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自觉地关心、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和管理者主动监督,保证公共权力服务公众、造福公众。我国是一个有久远封建历史的国家,在封建政治下,公众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相分离,官民之间等级分明,不可逾越,以至于公众的政治冷漠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文化,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这种政治冷漠直至今天仍不同程度地在公众心理中存在。立足这样的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教育,一方面应继续从文化和心理层面消除封建余毒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切实树立自主、自尊、自强、自爱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必须着力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民主参与的条件和要求,积极主动地从身边事务做起,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权利义务教育。权利,在法律意义上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封建臣民的根本区别。现代公民,不仅应知道依据宪法和法律自己应当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而且应知道如何有效地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立足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应特别注重宪法和法律至上意识的确立,既积极地依照宪法和法律要求行使权利,又严格遵循权利法定原则,不谋求非法权利,不在行使权利过程中侵犯、伤害、妨碍他人权利。义务,在法律上是指公民或法人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社会、他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的统一,公民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义务,还有另一层涵义,即道德上应尽的责任。这类义务虽然不可能由宪法和法律一一规定,却实为社会所必须。对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而言,后一类义务意识同样应当牢固确立。

四是社会责任感教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类不仅要求社会为个人提供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必须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内容包括对个人自身成长发展的责任感,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现代社会,自由、民主要有效运行,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高科技及广泛使用的网络要确保为人类造福,无不需要以公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为保证。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社会责任感如何,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前途。现实大学生中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者虽然是主流,也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心淡薄,甚至有人浑浑噩噩,“拼爹”“拼钱”“拼游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些情况相应地决定了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极其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二)生物属性视角的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

生物属性视角的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既是人的生物属性所要求,也是人的社会属性要求的延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这一方面的教育,主要内容同样有四:

一是保护自然教育。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为此,人类必须处理好自身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与自然生态修复力之间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破坏必须有所克制,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修复力为限,否则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生态的加倍报复和惩罚。对此,恩格斯早在160多年前就已经给予了明确的告诫[12]。现阶段,我国自然生态已经遭受严重破坏:河流、湖泊、近岸海域污染,酸雨面积广阔,沙漠化、石漠化扩展,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地矿资源形势严峻,部分野生动植物物种濒临绝迹或已经绝迹。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尤其需要增强全民的保护自然意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地位,加强保护自然的教育和引导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二是节约资源教育。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更是自然资源的消耗者,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自然生态对人的养育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没有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是自然资源对人的养育力是有限的,人的消耗超过了适当边界,自然资源就会遭受破坏,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所有天体中适合人生存的只有地球,这个共同家园虽然储藏、生长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随着人口数量及其需要的猛增,现已不堪重负,人的消耗如再不加节制,等待的必将是地球的毁灭。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生活攀比、出手阔绰、任意浪费的现象大有存在。2012年12月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我国饭桌一年浪费粮食可供2亿多人一年生活之需,其中除公款高消费造成的浪费外,报道的大学生食堂用餐浪费触目惊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资源节约意识的严重薄弱,由此亦可见在现行大学生中加强相应教育的重要性。

三是尊重生命教育。生命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必须与生命和谐相处。生命,既包括人自身的生命,也包括其它生物物种的生命。各种生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任何生命灭绝,都必将对其它生命及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影响。正因为如此,生命教育对人类极其重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巨大影响,一些人乱猎乱捕乱杀乱伐,造成了不少珍稀动植物种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影视、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游戏,大量血腥场面充斥,导致不少青少年生命意识薄弱,大学生自杀轻生现象屡屡发生,马加爵类恶意杀人事件时有出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要靠严格的法制,根本的途径却是要在整个社会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公众的生命意识。教育领域尤其要把尊重生命贯穿到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学阶段更应通过理性和实践的引导,提升大学生尊重生命的理性自觉,使其深刻认识尊重生命不仅是人类自身及自然界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现代文明的本质要求,不尊重生命的人绝非合格的现代公民。

四是尊重自然规律教育。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自然规律作用下,自然界各种事象都有产生、发展、成熟、老化和消亡的过程,各种自然要素之间无不具有统一性,植被、气候、土壤、水文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任何要素发生变化都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而且影响其它要素的变化和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可以尊重和利用,绝不能背离或对抗。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许多自然生态问题,其根源无不可以追溯到人对自然规律的无视或漠视。这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告诫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何等重要!大学生作为公众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当然更需要养成高度的尊重自然规律意识。孙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3]。自然规律何尝不是如此?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就必须养成高度的尊重自然规律意识。

三、高校有效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途径。这里略述四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现阶段,高校各门政治理论课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构成为统一整体,共同引导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通过近代中国屈辱史和中国人民奋力抗争史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内涵,增强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法律基础和思想品德修养》主要通过基本法律理论及思想品德理论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养成权利义务意识,形成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现代公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理论和规律的高度坚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通过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新中国的历史意蕴,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和信心,养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高度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效地在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关键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应着力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尤其应着力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启迪与培养,文明行为方式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升华和行为的启迪。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和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同时迫于就业的巨大压力,更倾向于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能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有历史、有现实,有过去、有未来,有理论、有实践,有事实、有逻辑地进行,而是照本宣科,或为了满足学生猎奇心理,一味“说段子”、放影碟,培养合格现代公民的价值追求无论如何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

(二)大力开发其它课程的现代公民教育功能

有效开展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主渠道,也需要大力开发其它课程的现代公民教育功能。现代高校,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某门学科知识为主,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构成的有机体系,目的既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相关方面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又在于培养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现代公民。任何一门课程,即使是纯自然科学课程,也无一例外地具有工具取向和价值取向。工具取向强调的是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的工具性、手段性,是人们如何把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从自然和社会获取财富。价值取向强调的是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的伦理性,是人们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造福国家、社会和公众,避免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运用中出现不利于或损害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情况。工具取向无好坏之分,谁掌握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它就听命于谁,就为谁服务。价值取向却有善恶之别,不同目的的人掌握和使用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结果大相径庭。相应地,高校的自然科学课程,特别是现代高科技课程的开设必须着力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的合规律应用,造福国家、社会和公众。遗憾的是,我国高教领域长期存在一个几成定律的观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心理、情感陶冶,社会责任感养成等,统统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大学生中一旦出现某种倾向性问题,“病根”总是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查找,解决措施更多的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教学,不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排除了其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现代公民教育功能,也为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提供了借口。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不仅应着力引导教师开发所教课程的现代公民教育功能,而且应将这种开发纳入师德教育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三)着力拓展实践教育渠道,增强实践教育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现代公民教育,固然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课堂的学习,更需要相应的实践。现实的大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幸福、安定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有的甚至拥有优裕的家庭生活,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及改革开放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认知主要源于课本,对历史的艰难曲折缺乏深入了解,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成就缺乏特殊感悟,这种情况下,现代公民教育如果仅仅停留于课堂是断难达到预期目的的。相反,积极引导大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亲眼目睹各种历史文物和图片,感知历史的悲与喜、是与非;亲身走进现代化建设者的火热场所,观察、了解建设者生活的苦与乐、酸与甜;亲自走进法院的审判法庭,实际观摩真实案件的审理和宣判,体会法律的严肃与公正;亲身参与社会各种帮扶活动,实际了解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现状与成因、心态与要求;亲赴生态严重破坏区域,切身感受和体验生态破坏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困难或灾难等,既有利于加深大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理解,更会对其心理产生强烈的撞击,引发深深的思考。这一过程,也正是大学生爱国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保护自然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意识逐步形成和升华的过程。现阶段,各高校都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尝试,如组织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等,并且收到了明显效果,存在的问题:一是这些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得很不平衡,不少大学生尚未能亲身参与;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具体途径亟待拓宽。为此,一方面需要高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纳入必须完成的学分,增强这一活动的约束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宽松的条件和氛围,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社会招聘、录用等必须考察的重要指标,以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保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四)努力建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现代公民的大学文化

高校育人需要按照培养规划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按部就班地进行,更需要通过塑造适宜的大学文化来塑造、陶冶。有效开展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同样需要建设相应的大学文化。这方面的途径有许多,如凝练类似“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以及“为国家服务,为所有国家服务”等深刻反映大学本质和价值追求的校训①,广为宣传和贯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文化,沐浴代代学子,养成高尚的价值追求;大力建设志在公益的各种社团组织,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塑造以奉献为荣的公益文化,陶冶学子的奉献、参与及团队意识;在各类学生组织中实行民主选举和管理,以及学校在涉及师生利益与关系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上,面向全体师生征求意见,接受质询,塑造民主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文化氛围,引导学子养成积极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及能力;学校管理层殚精竭虑、求真务实,教师层教书育人,刻苦钻研,服务层热情服务、乐于奉献,共同培育勤奋敬业、积极向上的敬业文化,更是能使学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责任感、进取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净化。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些方面如今不少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探索,也存在可提升的较大空间。如校训文化的建设,现在凝练校训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共识,但千篇一律现象严重,不少校训不仅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追求,而且往往成为装饰门面的手段,写在墙上、印在宣传材料上了事,自然无法形成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校训文化,陶冶、升华师生的心灵和追求。又如选举、参与文化的建设,虽然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选举、参与已成为普遍的行为规则,但传统的官本位意识、等级意识以及片面的功利意识却未能有效地成长为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参与文化,对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功能自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再如,大学校园中勤奋敬业、积极向上文化的培育同样存在不少的问题,无法对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进取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给予充分有效的哺育。这些情况深刻地表明:我们的高校要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建设相应的大学文化,不仅实为一重大任务,而且时不我待!

注释:

① 前者为哈佛大学校训,后者为普林斯顿大学校训。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0-10-26(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资助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1).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O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izheng/2011-04/24/content_12383525_3.htm.

[5]蔡先金.回归与守望:大学应面对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12.

[6]朱庆葆.培养现代公民是大学的重要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1.

[7]月白清风.英国宗教领袖、教育家纽曼的教育主张.[O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izheng/2011-04/24/content_12383525_3.htm.

[8]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O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3f4996c1eb91a37f1115cb3.html.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68.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13]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孙中山志[OB/OL]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4661.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