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3-04-01刘贵芹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内涵式质量发展

刘贵芹

(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 北京 100816)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刘贵芹

(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 北京 100816)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综合改革;本科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部署,这些重要决策、重要部署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提高质量。也就是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做到“四个大力”: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和集中体现,所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三句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末至今,也有了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是1998年的2.38倍;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167万人,是1998年的3.96倍,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达到681.5万人,是1998年的6.29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比1998年增长了17.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有大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多样、公平高等教育需求同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光荣任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改革,坚定不移地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一)稳定规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由于学龄人口下降,从2010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量只有6%。这些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优化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相关专业少,“热门”专业布点多,学费和拨款标准、办学效益较高的专业布点多。为此,教育部按照主动适应、科学规范、自主设置、动态调整的思路,对分别于1998年、1999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新增了工业工程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等一批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类别;本科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整为506种,增设了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同时,落实和扩大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校可自主设置新修订目录内的所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教育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硕士阶段应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教育应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区域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由于多种原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足。应抓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契机,让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又应让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快跑”、率先发展,尽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发挥示范作用。

(三)强化特色

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质量。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质量来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举措,以特色求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同质化问题。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突出“两性”很重要:一是“地方性”,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准位定好位、不错位、不挪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本;二是“应用性”,应紧紧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求,大力培养能够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下、有后劲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基。

(四)注重改革

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活力之源。上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仍然要靠改革创新。随着“4%”的落实、办学经费的增加,加上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目前个别高校存在着不愿改、不敢改的现象和倾向。当前,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聚合协调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工夫,有序有力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影响质量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二、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哪些?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很重要。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高校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任何一个功能发挥不好都可能成为影响其他功能发挥或者高校整体功能发挥的短板。但是,这四大功能又不是并举并重的,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衡量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因此,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清醒认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聚焦点、着力点。

(二)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

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切不可被弱化和边缘化。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写过一本书叫《回归大学之道》,副标题就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作者在第十二章分析“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表现不佳”时,认为重要原因是大学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缺乏足够的压力,与教师相比,大学领导者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改善本科教育的质量。高校应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并完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高校应把立德树人细化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在教育质量评价,拓展至家庭社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首要职责的价值观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现在,个别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和倾向,没有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高校首先应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政策,充分体现应有的教学导向和教学价值。其次,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每位教师都有春蚕的品德、都有烛光的精神,以教学为责、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一)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标准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基本依据。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体系应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建立健全:一是建立国标,按照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二是建立行标,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三是建立校标,每所高校根据国标、行标和学校实际,制定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本科专业新目录和设置新规定的颁布实施,是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大契机。高校应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需求,更加注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该增的增、该并的并、该停的停、该撤的撤。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强、而在特,人有我强、人有我特。

(三)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改到深处是教育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专业。本科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少数高校重视了本科专业量的增加,忽视了其内涵建设,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中,专门部署1 500个专业点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高校教的,学生往往不够用或用不上;而社会需要、学生想学的,高校往往教得不够或没有教。这些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四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以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实施的协同育人计划,旨在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各地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搭建相应平台,大胆探索思想道德、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实践育人的极端重要性。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总学分(学时)不少于规定的学分(学时)。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去动手、去练习、去锻炼、去参与。高校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本科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评估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现在,个别高校想当然地认为本科教学评估应该是上级主管部门来评估,或者第三方来评估,实际上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和监控的主体是学校自身。所以,高校应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高校应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本科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控。高校应根据学校确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高校应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广泛接受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以及专业机构的监督和点评。

(七)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这些年,一些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高学历、注重留学背景,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培养和评估,对新进教师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对本科教学的研究、交流也比较少,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应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应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重庆文理学院第五次教学工作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经作者同意发表。)

(责任编辑穆刚)

PromotingConnotativ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mprovingQualityofUndergraduateTalentCultivation

LIU Guiqin

(TheMinistryforHigherEducation,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16,China)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the found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the denotative development with scale expansion as the character into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ith quality improving as the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changing the idea of thought and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refore, we can better to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talent who can adapt to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G642.0

A

1673-8012(2013)01-0001-04

2012-12-01

刘贵芹(1964-),男,河北赞皇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猜你喜欢

内涵式质量发展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质量”知识巩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质量投诉超六成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