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及培养

2013-04-01王琳博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素养

安 静,王琳博

(1.毕节学院 发展规划处, 贵州 毕节 55170; 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北碚 400715)

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及培养

安 静1,王琳博2

(1.毕节学院 发展规划处, 贵州 毕节 55170; 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北碚 400715)

学术素养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保证,研究生群体是未来科研大军的后备力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群体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成为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素养的症结所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成为破解矛盾的关键。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主要包括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热爱的情感四个要素,通过“学、问、思、写、改”等途径,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提高其整体素质。

学术素养;内涵;要素;培养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体系而言,研究生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科研队伍中的后备人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对于科研发展和国家振兴大有裨益。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百度、贵州数字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毕节学院图书馆等网站资源,访谈北京、浙江、重庆、云南、四川等高校的师生,发现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论述学术素养的著作,更别提针对研究生了。鉴于此,笔者从研究生的视角,结合自身经历,选择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培养,旨在更好地提高其科研素养。

一、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

何谓“学术素养”(scholarship)?《辞海》解释为:“学术”是指具有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是指经常修习的涵养[1]。学术素养是指经过长期地学习与不断地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素质和理论修养。它主要包括渊博均衡的知识结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灵活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校学生学术素养培育,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个人修养、文化传统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2]。有学者认为,学术素养是指进行学术研究时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学术研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3]。还有的认为,学术素养是指在一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学习与努力及长期的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素质和理论修养,是大脑信息化了的系统“软件”。只有具备了比较渊博、均衡的知识结构,并能把隐藏在知识后面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加以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付诸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一定的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鉴别能力、批判能力等诸种能力的综合,它超越了知识的局限和思维的定势,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着驾驭与统帅的作用,使其学术活动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空间[4]。

综上可知,学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知识、能力、品德,它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内在修养与外表气质的综合体。具体而言,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是指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的研究生在长期学习和积累中形成的文化品质、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本文着重从学术素养中道德品质和能力培养两个角度加以研究。

二、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要素

学术素养是指研究者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它更多地表现为科研者的内心情感与知识积淀。从这个角度讲,学术素养属于意识,因而内隐于研究者头脑之中。具体而言,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主要包括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热爱的情感。

(一)无畏的精神

“无畏”简言之就是无所畏惧。它主要是指不畏惧权威,不惧怕研究新领域,不畏惧研究过程的艰辛。表现在:

其一,不畏惧权威。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定论,一旦发现其中的瑕疵或谬误,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知。作为高校研究生要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敢于和专家、学者据理力争,敢于陈述己见,尽管它们有瑕疵。敢于表达是培养研究生群体学术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与同行们的争论中,往往能形成新知,这也利于突破个人研究的局限性,因为真理是与无知、谬论并行而存的。正如爱默生所言:“谦逊温驯的青年在图书馆里长大,确信他们的责任是去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早已阐发的观点。同时却忘记了一点:当西塞罗、洛克、培根写作这些著作的时候,本身也不过是些图书馆里的年轻人。”[5]

其二,敢于向全新领域进军。对于人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大家都热衷其中,为取得的成绩津津乐道。但是面对新学科、新产业、新问题时,未必就愿意大胆尝试。科研需要冒险,敢于进军全新领域,这是对科研工作者学术能力的挑战,也是开发科研潜能的良机。不论新领域会涉及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困难和利害冲突,都应具备无所畏惧的精神。

其三,不畏惧研究过程的艰辛。在科研过程中,研究的艰辛和曲折,会不断地消耗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经过努力可能还一无所获。遭遇各种挫折和痛楚引致的冷嘲热讽,只有当事人明白。这种情形下,科研者需要乐观面对,坦然处之,相信努力定有成果。此外,人文社科类研究具有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的特点,它不如理工类研究那样成效明显,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而思想能否有效指导实践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独立的意识

独立的意识是指要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在中国的学术圈,缺乏那种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学者。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队伍的研究生来说,读研正是培养独立意识的绝佳时期。要学会在“他人之说”的基础上“接着说”,在继承中创新。独立的意识还指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是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知识和问题,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并能运用整体思维把握研究的关键,不“炒冷饭”,有自己的观点。

(三)批判的思维

批判的思维就是怀疑的精神。学术批判是科学事业的核心,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批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要培养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要培养能够“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人,即独立思考、理性地判断和决策、有责任心、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按此理解,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服膺理性、逻辑和真理,是一种讲道理的、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6]。因此,从认识的规律和科学发展的特点来看,质疑、怀疑、敢想、敢问的学术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前人的结论,应重视其推理的过程,分析成立的条件和背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但是,批判思维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对某一专业和研究领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的批判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不但不利于学术科研的纵深发展,而且容易曲解或误读别人的科研成果。

(四)热爱的情感

热爱就是对学术研究充满浓厚兴趣。有浓厚兴趣,才会持续不断地研究,否则,就是痛苦的精神折磨。对研究生来说,对学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对科研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加之学术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部分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走得很艰难。不过,对学术的兴趣可以在导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在自己勤奋的学习中逐渐培养。

三、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

鉴于学术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如何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就成为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内修和外养两个方面入手。

(一)内修

1.勤学

“勤学”的意思就是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沉浸其中、乐不知疲。这种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

第一,学习对象的确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班级授课制为学生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同学、老师成为好朋友,经常和他们聊天,互述心得与感想,这也是一种勤学、乐学、会学的表现。

第二,学习工具的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生活在“E-时代”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先进成果,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结交学术科研朋友,与他们经常交流,这也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

第三,学习方法的使用。针对刚入门的研究生而言,方法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术自信心和学术研究兴趣的关键。向同伴、导师、同行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辩论赛等也是学术研究的方法。

第四,学习途径的选择。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是最便捷的方式。研究教学论的,可以选择一所中小学进行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可以去一所普通高校实习。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才能巩固知识;只有将所学用于实践,学习和研究才有实际意义。

2.好问

关于“学问”,笔者有两种戏谑之谈。一曰:“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二曰:“学问学问,学会提问。”诚然,此等说法只供茶余饭后之谈,难登大雅之堂,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7]一个人要取得学问,一定要心中有某种疑问,即要通过“问”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问”有两种含义:一是知识性的问,我们有许多事情不知道,需要虚心地问。“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这种问。二是带有思想性的问,或曰哲学的问,比如苏格拉底的问,是一种真理的助产术。如果对方说他知道什么,他会问:“真是这样的吗?”慢慢地破绽就出来了,最后发现原来的认识是不可靠的,可能由此而得到一种更可靠的、新的认识[8]。由此观之,学会提问,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方法。

3.善思

读书犹如吃饭,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缺乏思考的学习,不但不能增长智慧,反而会混乱思想,迷失学习的方向。古代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们都提倡善思,并且强调“学、问、思、辨、行”要相互结合,可见,思考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整合和使用。读书的过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消化知识的过程,而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

4.多写

写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记录下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可以训练思维,又可以积累学术素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写作的题材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辞赋、日志、发微博、跟帖子……当写作变成生活习惯,随着阅历的逐渐增加,在学术研究上就会有新的收获和感触。

5.常改

好文章不厌多改。一篇文章往往受作者知识基础、表达能力、研究视野、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瑕疵。把已写好的文章反复地阅读,往往会发现其中的错误。有时是逻辑不清,有时是标点符号用错,有时是语法错误……通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二)外养

“外养”是指学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社会风气的形成,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编辑、导师、读者等大众群体对科研者的建议或意见。这些非研究者自我所能控制的因素,我们视为外因,它同“内修”一样,对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1.人为的因素

人为因素指除科研者之外的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与研究者有着关联的导师、同学、朋友、编辑以及其他读者。以下分析主要是从科研工作者学术成果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科研者通过“内修”阶段的长期训练,就会产生一些初步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也是培育科研工作者学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现实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学术论文的一稿多发、做伪注、搭顺风车、胡编乱造、人情稿、关系稿等,这些学术不端行为是缺乏学术素养的典型表现。对研究生来说,培养学术素养需要导师的细心指导、编辑的真诚帮助和读者的宝贵建议。

第一,导师的指导修改。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引领人,担负着管理和培养研究生德行智能的责任。对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科研方法和发表论文等环节要予以监督,避免不端行为的发生,平时要引导研究生学会读书、思考和写作,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此外,导师也要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影响学生。

第二,编辑的反馈意见。各类期刊、报纸等编辑既是审稿人、读者,也是研究生的指导老师。编辑是一群既“博”又“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对于研究生规范学术论文、提高论文的质量以及培养问题意识,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术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期刊编辑部都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帮助查出一些文字垃圾。同时,对于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文章,编辑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和培育自信。

第三,读者的宝贵建议。写文章的目的是传播文化,分享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学术论文是文化的载体,广大读者是文化盛宴的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对文化不满意,读者对论文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的文化就不能顺利传承,更不能推动整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所以,尊重读者群体的意见或建议是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广大读者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我们视野所不能及的地方。

2.非人为的因素

第一,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平台的建设主要起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其一,要对在校的研究生建立个人诚信等基本信息的档案,类似于购买火车票时的实名制,这样便于日后对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管理。其二,建立科学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系统。实行网上监管,保证学术科研成果的质量。

第二,良好学风的形成。高等学校及其科研院所构成了学术科研的前沿重点,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除网络平台的监督外,还需要形成良好健康的科研风气。其一,科研者需要练就“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耐心,慎独的思想,自律的精神,给同行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其二,敢于揭露非学术化的各类不道德、不符合法律的行为,这是杜绝不良学风的良策。有专家指出,国外著名大学重视学术诚信教育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如制定学术诚信条例、建立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都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实的保证。此外,还可通过开展“学术诚信周”营造优良的学术气氛[9]。

[1]李娜,万鹰昕.试论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及提升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6-78.

[2]常文芳.学报在培育高校学生学术素养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1-172.

[3]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5):50-52.

[4]夏娟.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素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31-132.

[5]吉欧·波尔泰.爱默生:论文与讲演录[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67.

[6]陈波.与大师一起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9.

[7]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8]何怀宏.问题意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2.

[9]高洁,任建英.论基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N].山西经济日报,2011-11-01(6).

(责任编辑文正东)

Connotation,ElementsandCultivationofLiberalArtsGraduateStudentAcademicAccomplishment

AN Jing, WANG Linbo

(DevelopmentDepartment,BijieUniversity,Bijie,Guizhou551700,China;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5,China)

Academic literacy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obtained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e army reserv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graduate of the whole community quality declines.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becom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quality problem, cultiva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becoming the key to the contradictions.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literacy mainly includes the fearless spirit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ve feelings four elements, through the science thought to ask the way such as writing, can develop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al quality; connotation; elements; training

G643

A

1673-8012(2013)01-0068-04

2012-12-20

2013年度毕节学院校本研究课题项目(院科合字2013XB017号)

安静(1975-),男,彝族,贵州大方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琳博(1984-),男,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素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