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化建设和发展繁荣文化——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

2013-03-31

关键词:科学建设文化

曾 铁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上海 200032)

文化建设与发展、繁荣文化,是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与要件。文化发展与繁荣重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提升社会的文明度是其要务。文化发展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当做好文化建设的每一件小事或事关人的素质与社会文明之事,豪言与宏大的事非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方向。基于现况与发展之需,本文从多个角度探悉文化发展、繁荣之事,围绕文化发展、繁荣提出若干建议。

一、文化建设和发展繁荣文化的路向与基本内容

(一)文化发展是长时间、大范围、多层次的发展,是涉及全体国民和国民普遍获益之发展

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解不能狭窄或跑偏,文化发展繁荣是长跑而不是短跑,它非“短平快”的项目。发展、繁荣文化是一过程,它需要浸润、耐心,需要积累、积淀和生长,达成其基本目标需较长的时间。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基础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是大范围、多层次的发展,是涉及所有国民和国民普遍获益的发展。发展文化切忌赶超、粗糙,浪得虚名,搞“视觉盛宴”、感官刺激,弄“大气磅礴”的东西非文化建设、发展之本。炫高度、炫体量,比“响度”、比能见度、比豪华度或播放形象片等不是文化及发展的方向;能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有效减缓河、湖、江、海受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普遍下降与耕地广受污染等乱象;可有力地缓解发展不平衡和逐步杜绝、终结全面不发展之况。它既是文化大发展的目标、内涵,又是检测文化发展、繁荣之实效的样本。

发展、繁荣文化重心与落脚点在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角。文化建设、繁荣应着力丰富人、提高人的素质和推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应以未来引领今天,体现时代进步,它必须扎实、踏实与“结实”。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我们当沉下心、静下心、潜下心,应“大题小做”和落实每个细节,要全力纠正社会上不鲜见、与文化有关的违规或丑恶之事、之状。秀、酷和大红大紫、轰轰烈烈不是也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特色,简、素、静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特征。基于和谐社会即人人有饭吃(民生)、有言论自由(民主)之认识,文化建设与发展应有些自由度,当注意营造让人说话、让人人说话和说真话的社会环境和风尚,还应旁及和有助于解决养老、医保、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并极力做好这些关涉公民生存与发展权的实务。

(二)促进人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充满善良与信任的社会是文化繁荣的首务

文化建设、繁荣应遵从客观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它要有积存,要靠温润养成。文化建设、繁荣不可能跨越式前行。文化发展、繁荣非短期工程 ,“文化”要点在于“化”字,即化入人心、文化化人和文化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建设与繁荣要切近民意、民生,与大家“零距离”或近距离,促使国民“做中国民主人”、“做现代中国人”和“做世界人”(陈鹤琴)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中心。发展、繁荣文化应有大视野、宽胸襟和“大脑袋”,必须落实、强化文化为民之理念,并切合、顺应和服务群众的文化需求。培树以民为师、为民说话之氛围,强化理性意识,提拉理性思维水平和具有浓厚的“黎民情怀”,努力消解格式化语言及思维,让思想自由是发展、繁荣文化的应有之义。

“文化”是人的行为、素质、能力的养成与历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培养与滋润,大干快上、“弯道超车”难以实现文化大发展之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建构和谐社会。发展、繁荣文化要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以民生为根本,应有利于淡化对发展高速度等的崇拜与追求,并积极营造一种适度发展、适度消费的社会氛围;文化建设、发展要将有限、宝贵的文化资源、资金用到具公共性的艺术、家庭、社区及教育等项目上,着力让国民精神饱满、热爱社会和敬业爱岗,进而工作、生活有尊严、有贡献。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及规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尊重人、保护人的基本权益的善良社会;建立关爱社会、关爱明天的社会;让大家与社会“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孙中山)是当下文化建设、发展的重任。发展、繁荣文化当有助于淡化、弱化“官主”与人治及习俗,大力张扬、强化民主及行为;应有益于劳动者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个体,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推手。发展、繁荣文化还要有利于激活思想、提升大家的民主素养和促进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建设充满善意、诚信与信任的社会。

二、为民服务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主轴

(一)文化发展与繁荣要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核心

1.发展繁荣大众文化、社会文化是文化大发展的主题

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社会文化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指针。文化发展理当爱护人和给人关怀,应有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要倾力彰显伟大的人,必须尊重生命,讲人性、讲人权。发展、繁荣文化当扩散、放大民重、民贵之念和传送凸显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的优秀文化。翻译家草婴说:“在十年动乱的煎熬中,我深刻认识到缺乏人道主义的社会会变得多么可怕。没有经过人文主义时期的中国非常需要人道主义的启蒙和滋育。”[1]推进科学发展,发展、繁荣文化必须高扬民主、科学和人性之大旗,批判、抛弃“狼性文化”、“清宫文化”或“后宫文化”等落后的“文化”;促进文化建设、发展,影视作品应聚焦民生,要多角度关照、反映现实生活。文化发展当回归文化本质,应有助于大家产生、利用智慧微光,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和增加人们的智识、能力以及社会活力;还要有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建构包容、和善、体贴和人性化的社会。

文化建设与发展应低调、实惠,需突出百姓这一主体,当强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之观念与行动,不能脱离、远离群众。文化发展、繁荣是长期性庞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群众是否获益、是否满意是唯一、最高的测度标准。文化发展不仅是技术措施和文化产业的兴建,它不是高规格、隆重地开大会、做报告或“头脑风暴”等就能搞定、完成的事。文化建设与繁荣必须办实事、求实效、不走样,当抛弃形式主义、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等坏风气,它应有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科普、科学文化是群众文化、基础文化重要内容,发展、繁荣文化需要科学精神支撑、推进;有效投送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与劳动能力,促使大家做精神明亮的人是文化发展、繁荣必不可少的项目。

2.文化发展、繁荣必须重视和保持纸媒的质量

文化建设与发展,须注意文化内容、产品不能亵渎文化,它需有文化意蕴、文化质感,要有文化价值、文化品味。发展文化要多看世界,多从世界看中国,应多看、多想身边的事、脚下的事,多做能真正发展、繁荣文化之事。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我国出版图书32.8万种、71.4亿册”。面对巨量的出版,业内人士无法兴奋,这源于生产者(作者)、产出者(出版者)问题不少,尤以出版物的内在质量令人忧心。文化人、读书界常有无书可读之怨,其中尤以文史类著述、教辅以及衍生品问题最大。时下,许多谈史的作品似小孩之作,他们喜作惊人之语,在学养、证据俱薄弱的条件下向权威挑战,狂妄而幼稚;杂凑、剪辑的内容多如过江之鲫,一些“原创者”也因常识阙如、见识偏颇,在叙述上问题频出,加之满纸沓泄不振的语言,读之令人头胀不已。[2]漫不经心、粗制滥造、劣品和次品频出已是出版的“时髦”或深入骨髓的不良习惯,且积重难返。大型、资深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里,令人震惊的残、次品已不鲜见(1);一些老牌大报也是纰漏不断(2)、长期如是。

文化发展、繁荣绝非到处开设文化产业园,也非出版数字上的大跃进(3),重视、保证大报、书籍等纸媒的质量是现实诉求与文化建设之要务,有关部门等当用铁的纪律和硬措施,保证纸媒的水平,不能“误人子弟”。这些纸媒属大众文化产品,一些书、报的不合格率(差错率)明显超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要求、规定,此乃文化及发展、繁荣之反动。全媒体时代,我们的纸媒仍有市场,其受众较多、覆盖面广,颇有影响力与公信力,这些纸媒是大家信赖、无声的老师。基于我们的特色,此状况在可望的未来不会有较大改变。所以,重视、保证纸媒的水平是必要、应然的。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包括一些现行的中小学教科书[3])和纸媒品质严重滑坡之怪象不能再延续,必须改观。

(二)活跃人的思想、提高国民综合素养是文化大繁荣的要务

1.普及科学文化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项目

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等塑造、融合而成的科学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或文化基因,尤其是“国学”的稀缺元素,它是我们的“短板”与软肋。“文化”即文而化之,能转化、提升人,具丰沛的科学因子和能促进大家向上、求真的文化方是好文化,才是科学发展所需的文化。鲁迅曾强调:国人的头脑“只要依然如此非科学,就别指望什么进步啦,改革啦。因此,我们第一步要做的事是给青年和儿童胸中注入科学精神”[4]。推进科学发展,逐步实现愿景,文化建设、发展理当继续扬“科学”之旗,必须在文化及发展中深深地植入“科学”这一要素。温总理在中科院第16次院士大会的报告里指出: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要尊重个性,一个没个性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国家、民族能否繁荣昌盛,关键在于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潜力和独立思考精神能否得到发挥。他说:一个普及科学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愚昧和迷信;一个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真正有生机和希望[5]。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目的,科学文化及传播是文化发展的“法定内容”与规定动作。

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因。普及科学文化有利于淡化国人特别是官人的GDP崇拜,以利发展绿色经济和促使GDP绿色化,也有助于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提高大家的幸福指数=(联合国首次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里,中国(内地)在156个国家、地区中位居112位)。2012年6月,成思危先生在旧金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GDP赶上美国算什么呢?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我认为,GDP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育水平、科技发展、文化和道德修养等全民综合素质整体提高,赶上美国的平均水平,这才算是赶上了。”[6]现下,我国国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还很低(2010年为3.27%),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比例不到7%。因此,文化建设、发展要面对现实,顺应发展大势,根据《科普法》继续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发展、繁荣不能无意、有意地限制、固化或禁锢大家的思想,它应弘扬知性、良知,应在全社会传播科学、理性,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武装国民,以丰富、活跃人们的思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没什么可怕,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经济发展不可怕,再发达也无非是欧美的制造厂。此言刺耳(4),但值得深思。

2.思想无禁忌和言路大开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取向和主标志

文化发展、繁荣,宣传、灌输、巡展、传达、宣讲、解说或辅导不是主流与唯一。文化发展、繁荣也非读经、学《论语》或唱京剧(昆剧)、穿汉衣等,它不是搞些“行为艺术”,不会“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说:“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国民思想丰满、国民素质明显提高,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局面,以及国民文明度大幅提升了,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表征或面相。读书无禁区、思想无禁忌和思想再解放、言路大开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取向。发展、繁荣文化要着力“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鲁迅在香港的演说《无声的中国》),“有声”即有多种声音、有不同的声音和有不同群体的诉求等。统一意志、统一舆论、统一行动,就没有生机;有不同声音,才会有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发展、繁荣文化非精英式、标杆式的发展,而是基层性、普遍式的发展、繁荣,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发展的主题。文化建设、发展应注意弱化、消解“官本位”和官大、民小等意念,发展、繁荣文化其文艺、文化作品不能“厚古薄今”,应多多地强化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之观念,要关注人、关注社会底层人的命运,还需有文化内涵与品位。文化和文化发展的“终端”绝非好看、好听的数字或一些幻灯片等,它应能感化人的灵魂、感化人的情感、感化人的认识,能有效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在于养成一个个的自由人,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社会”和智民、裕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发展、繁荣还要传播、放大人为本位、民为天之民本思想,应宣示、弘扬“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念,还应致力于净化“空气”和“土壤”,以免生成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5),进而阻碍社会发展、进步;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有助于建设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有利于大家“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和有益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落实《宪法》及其精神,推进“依宪治国”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传播《宪法》和宪政精神是文化建设必做题

严格执行《宪法》和落实法制、法治(已有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所服从的法律属良好的法律)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与保证。事实证明,对于依法行政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还要努力学习和实践。2012年是现行《宪法》诞生30周年,宣传宪法、传播宪政精神是文化建设应有的内容与任务。在全社会营造民主氛围、民主环境,培育民主习惯、民主能力,继续、广泛地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公民素质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要。科学发展的内容及要求包括:《宪法》不能是纸上的东西,内涵丰富的人权等不能是纸上权利;文化发展、繁荣应彰显、传布《宪法》最大、最高和法为天之法文化知识等。民国的小学教科书《公民》提出:社会的进步依靠四种推动力,即个人的自由、社会的制裁力、互助的组织以及向上的理想[7]。传播民主宪政理念、强化宪政意识、保障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促进形塑公民社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做题。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推进、建立宪法诉讼机制,赋予宪法以生命力,以保障宪法所确定的各项公民权利一一得到落实;还要助力健全、完善我们的法制体系,一些重要的法律理当出台,如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和建设公民社会不能少的《新闻法》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8]宪政是法治及法治社会的根本,建立公民社会和法制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内容与重要标识。1992年12月5日,乔石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贯彻实施宪法,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他强调:“要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和自由,继续完善保护公民权利的各项法律,从制度上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保证。对于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和制裁。”1997年,乔石就记者哥德尔斯的采访、提问“按照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念,到底是党大还是法大?”回答:“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9]让国民了解、明白:天大、地大都不能大于、超过《宪法》;法制社会、公民社会属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与追求,这是文化建设、发展一项具体、实在的工作,文化发展、繁荣当在此重大问题上给力、有作为。

(二)培树民主、法治、平等之意识是文化建设的硬任务

文化建设与发展须让大家明了,《宪法》不只是执政党的执政宣言,更应是保障公民权利之手段,此乃宪法的精神实质和宪法价值所在。普及宪法及知识,当普及公民常识(国民对民主宪政基本的认识),使国人确信社会进步是由点滴的细微变化而来的[10]。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有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进步、文明。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上。”他强调:若中国有希望,每个人须有公民意识,任何理由不可居法律之上,惟公民权有保障,方可谈进步与发展。此言至今正确、成立。只讲目标、不讲法制;只讲目标、不讲人权;只讲目标,不说平等、正义、公平,自以为真理在手即随心所欲等,这些思想、做法有违科学发展。近期,一些颇受国民关注且议论的践踏人权之事的发生(房屋拆迁、过度地压制因大项目环保问题导致的民众抗议、大月份引产等),主要是部分官员的法制意识淡薄和“GDP冲动”所致,维护、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维稳的前提与基础。

加强公民教育、培树公民意识,继续强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与正义理念;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全面落实宪法中所有的公民权利,由依法治国升到依宪治国,这是文化建设、发展和科学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法规不能只看起来很美,宪法、法律等不只是为满足存在感或让他人感觉有了。文化发展、繁荣应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为据,在全社会加强人权教育,普及人权意识、人权观念,唤醒民众觉悟。人权的内容远不止生存权、发展权,它更包括劳动权、教育权、文化权、环境权、人身权、表达权、监督权、社会保障权、宗教信仰权等。宪法规定的内容未能得到遵守和法律政策所确认的人权内容口惠而实不至等现象要妥善解决,使之一一兑现。发展、繁荣文化要有助于减少、杜绝令人深恶痛绝的暴力拆迁之事等,此类事件是对“群众利益无小事”之执政原则的背叛,是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是对公民权益的藐视。

(三)传播法制文化,批判肃清“文革”及其流毒是文化大发展的份内事

作家冯骥才说:“我们的现代化是从‘文革’进入改革,是一种急转弯,没有任何文化准备”。[11]因此,文化建设与发展要补上现代化及发展所需的“现代文化”这一课,要让大家具有先进文化、现代文明知识,具备现代思想。道德滑坡与假、丑、恶现象若不减少、不消解,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缺乏民主、法治、宪政,腐败难制止,社会问题将越发严重(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和1981年中共中央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基于现况和永续发展,文化建设、发展当肃清“文革”及其流毒,要旗帜鲜明、深度地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和“文革”那样的反民主、反人类、无人性、无德性之恶行,且应有相关计划与要求。如是,发展、繁荣文化当加强民主训练和保护人权教育,要明示、弘扬主权在民、人生来平等之思想;要消解处理民事、国事需有“清官”“好皇帝”等落后的意识,遇事“批示”不能满天飞,“批示”不能流行和大于法。须进一步营造、呈现出凡事讲法制、讲人性的良好社会习惯。

公民权利是度量一个国家文明度的标志,国家形象的好坏取决于国民的表现,国家的崛起、强大最终取决于其公民权利的落实和公民综合素质。所以,发展、繁荣文化当注意清除“文革”幽灵及其影响,应让国人从小就全面、系统地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让社会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文化发展、繁荣既要重视并着力使法治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人权成为我们内化的价值,更要彰显、落实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和爱人类、爱真理之理念。发展、繁荣文化不能与世界发展的现况绝缘或分割开,应了解世界发展大势,要继续引进世界文明,积极与世界接轨,用先进的文化、思想补充、丰富我们的文化;发展、繁荣文化还要传播世界共认的价值观和向善的力量,要让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成为社会共识和社会建设、繁荣的“分子”及基本构成。

四、结语

(一)求真、务实、利民和建设清明的社会是文化发展、繁荣之要义

求真、务实、为人民是文化发展、繁荣之根,关注细节,多做能发展、繁荣文化之实在的事是文化发展的追求与任务。修补缺损、引导社会、弘善崇德,推进社会文明、繁荣,缔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和温情、善良的社会,是文化建设、繁荣的目标与指向性要求。助益于校正失范、失衡、失律的社会和营造清廉、勤奋、高效的政府;助益于建构讲理性、讲秩序、讲效益与讲权利、讲义务的社会,则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任务。

文化建设、发展绝非争什么全国或世界“第一”等,它应有平民视角、平民情结,不能走高端或贵族路线,为民服务、让大家受益和百姓鼓掌、欢呼以及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乃发展、繁荣文化之要义、之标准。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效,不可只听广播、看电视,也非读点政府及部门的相关总结或一些大篇幅的有关课题报告等,其关键是“文化”和重民、亲民、恤民与利民,要让大家能“摸到”、有深深的感觉。

(二)传播科学文化、法文化等现代文化是文化大发展的“重头戏”

“文明”、“民主”与维护、保障人的尊严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元素与要求,是强国的依据与关键;信息公开、透明是民主的要素,是维护和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现实诉求。自由、平等、法治和怀疑精神、科学思想是文化建设与繁荣的主题词,发展、繁荣文化就要将此深植人心、广布社会。时下,文化建设、繁荣要致力于传播自由、平等和博爱之文化、之精神,须消解等级文化、虚荣文化(面子文化)和假大空现象等与发展、进步、文明不相容的痼疾与糟粕。

文化发展、繁荣是个大命题、大课题,它涉及面宽、内容多且内涵丰富;发展、繁荣文化不是“概念”,更不是玩概念,它非组合、创造点新词或说新词。根据现况与发展之需,文化发展当长期、全方位地传导现代文化及思想和投送文明社会基本的知识与理念。科学文化、法文化和绅士(淑女)文化是发展急需的砖石与“构件”,是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科学文化、法制文化、公民文化等须纳入主流文化,要让它们成为主流文化的中坚和主旋律。建构学习型社会,力促大家富而好学、富而好礼、富而求贵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理路和项目,如是,可有效改善粗俗、粗野的社会和人性稀缺、爱心稀有之社会,最终建设成物质、精神双文明的良好社会和风清气正的社会。

注释:

(1)相关信息:商务印书馆的《中国的海贼》(日本学者松浦章所作,谢跃译)存在可怕的差错。伍立杨,图书业发达的隐忧[N],劳动报,2012年7月8日;新星出版社的《战后欧洲史》(上、下册)错误多而离奇。袁晞,糟蹋好书[N],人民日报,2012年5月22日。有英语专家说,他买过几个版本的英译四大名著,但都错误百出。例如,某个英文版的《红楼梦》里林黛玉被翻译成BlackJade,即“黑色的玉”,从中文字面上讲,算勉强过得去,但问题是Jade还有一个引申含义,就是loosewoman(放荡的女人)。该书最离奇的翻译是对“袭人”的英语注释:assailsmen(袭击男人),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翻译成“袭击男人”就不靠谱了。沈琦华,咖啡话剧和英译红楼[N],劳动报,2012年6月17日;何保胜,罄竹难书“常凯申”[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6月1日。2012年7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接受《文汇报》专访时说:当下,能准确、优雅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所占的比例太小了;我们实在有必要下一番功夫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用好;精确、优雅,是我们应追求的语言境界。江蓝生,当代人表达更自由,但语言的美感在减少[N],文汇报,2012年7月21日。

(2)见拙文:曾铁,文化发展繁荣的首要任务: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58—64;曾铁,大报的科普应提高质量[J],新闻研究,2012,(1):39—41;曾铁,应重视提高晚报的科普文章水平[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12,(1):39—41。

(3)现在,每年有近千部“印刷长篇小说”和上万部“数码长篇小说”问世,而且其单体篇幅在不断扩容,有的网络小说,甚至长到1200万字以上。

(4)参考资讯: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年人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为8本,中国13亿人扣除教科书,年人均读书不到一本。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尖锐地说,在中国旅游时发现,城市遍地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曹景行,老曹酷评[J],新民周刊,2012,(17),11。

(5)2012年,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6)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他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 文革或会重演[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3/14/content_24894170.htm。

[1]傅小平.文学翻译何以失落了人文情怀[N].新华每日电讯,2012-05-04(11).

[2]伍立杨.图书业发达的隐忧[N].劳动报,2012-07-08(4).

[3]曾铁.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27-32.

[4]孙江.橘朴与鲁迅[J].读书,2012,(3):106.

[5]吴晶晶.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有生机和希望[N].解放日报,2012-06-13(3).

[6]成思危.中国唯有投资教育才能保证未来[EB/OL].(2012-06-13)[2012-07-06].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6/13/15260295_0.shtml.

[7]毕苑.民国的公民教育[N].学习时报,2012-07-12(12).

[8]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9]乔石.《乔石谈民主与法制》出版有何深意?[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398860.html/

[10]王利平.公民权利崛起与公民常识普及[J].终身教育,2012,(2):16-17.

[11]王尧.纸上的“文化遗产”[J].读书,2012,(4):108.

猜你喜欢

科学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