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药啶虫脒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2013-03-31沈忠明陈伟国孙海燕

蚕桑通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粒剂家蚕杀虫剂

沈忠明,陈伟国,孙海燕

(1.海宁市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 海宁 314409;2.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 海宁 314400)

农药啶虫脒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沈忠明1,陈伟国2,孙海燕2

(1.海宁市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 海宁 314409;2.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 海宁 314400)

啶虫脒是一种新型氯化烟碱类杀虫剂,主要用于果树、蔬菜等作物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类害虫。为明确啶虫脒在蚕区使用对养蚕生产的安全性,采用食下毒性测定和田间残毒期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对3龄起蚕的摄入致死中浓度(LC50)为0.2964 mg/L,95%置信限为0.2770~0.3257 mg/L;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5000倍和10000倍稀释液分别对桑叶喷雾,间隔60 d后饲喂3龄起蚕的死亡率均为100%;家蚕中毒症状表现为:拒食、静伏、胸部膨大、吐少量褚色污液,腹部缩小、尾部向背弯曲,死后侧倒。啶虫脒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很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超过正常的桑叶叶龄,桑园附近其它农作物应避免使用该杀虫剂。

农药;啶虫脒;家蚕;毒性

啶虫脒(acetamiprid)又名莫比朗、吡虫清,属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渗透和内吸等杀虫作用,杀虫机理主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及其周围的神经,使昆虫保持兴奋、麻痹而后死亡[1]。主要用于防治同翅目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和白蚁等,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桃小食心虫等,鞘翅目害虫如天牛,缨翅目害虫如蓟马等等,与目前使用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老一代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王静等[2]用食下毒叶法测得啶虫脒对2龄家蚕的LC50为1.2371 mg/L,对家蚕为高风险至极高风险性等级。近年来,啶虫脒列入浙江省农业厅推荐的主要农作物(果树、蔬菜)病虫害防治药剂。为进一步掌握啶虫脒对养蚕安全的影响,我们于2012年秋季测定了啶虫脒对家蚕的毒性和在桑叶上的残毒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农药与家蚕品种

供试农药: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浙江省宁波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临时登记证号LS20091279。

家蚕品种:白玉×秋丰,浙江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

1.2 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稀释成5~7个梯度浓度,取适熟桑叶浸入各种浓度药液中1 min,取出后自然晾干,将药液处理后的桑叶置于保鲜盒内,各处理区20头3龄起蚕供试,在(26.5±1)℃、相对湿度75~85%的恒温室内饲养,24 h后改用新鲜无毒桑叶继续饲养至4龄饷食,每天调查家蚕幼虫中毒死亡率,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采用DPS(10.15版)统计软件对药液质量浓度对数与幼虫死亡率概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3],求出致死中浓度(LC50)和95%置信限。

1.3 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

将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稀释成2500倍、5000倍和10000倍3种浓度,每种浓度稀释液分别喷于4年生强桑1号桑树各1株。从喷药后15 d开始每隔5 d采摘不同浓度处理的桑叶喂饲3龄起蚕,持续饲养1个龄期,以能就眠蜕皮为正常蚕,至4龄起蚕时统计中毒蚕头数,各试验小区30头蚕,重复3次。

1.4 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观察

在以上残毒期试验喷药40 d后采摘2500倍处理区桑叶喂饲3龄起蚕和5龄第3 d蚕,观察中毒症状。同时再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稀释液喷于无毒桑叶,待药液晾干后喂饲3龄起蚕和5龄第3 d蚕,观察比较农药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的桑叶对家蚕的中毒反映速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啶虫脒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采用浸叶法测定啶虫脒对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毒力回归方程为Y=8.2998+6.2480X,相关系数r=0.9841,LC50为0.2964 mg/L,95%置信限为0.2770~0.3257 mg/L。表明该杀虫剂对家蚕急性食下毒性极高。

2.2 啶虫脒对家蚕的残毒期

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5000倍和10000倍稀释液喷于桑树后15 d开始喂饲3龄起蚕,至喷药40 d后各浓度和间隔时间处理区死亡率均达100%,并在喂饲毒叶后1 d内死亡;喷药45~60 d的桑叶喂饲1 d后,表现严重中毒症状,喂饲2 d后各浓度和间隔时间处理区死亡率均达100%;喷药65 d后的桑叶喂蚕,2500倍和5000倍处理区死亡率均达100%,10000倍处理区死亡率为95.56%。可见啶虫脒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超过正常的桑叶叶龄。

2.3 啶虫脒对家蚕的中毒症状

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稀释液即时处理的桑叶喂饲3龄起蚕,接触毒叶或食下约10 min后出现拒食,蚕儿较安静,继而尾部向背弯曲,胸部膨大,吐少量褚色污液;约1 h后腹部缩小,尾部颤动;2 h左右全部侧倒死亡,蚕体呈“S”形。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处理40 d的桑叶喂饲3龄起蚕,中毒症状一致,出现毒性反应的时间比即时处理约延迟1 h。

即时处理桑叶喂饲5龄3 d蚕,接触毒叶或少量食下后,即表现拒食,静伏不动,尾部上翘,吐褚色污液,量中等;约30 min后痉挛加重,胸部膨大,身体扭曲,频死状;死后腹部明显缩短,侧倒。处理40 d的桑叶喂饲5龄3 d蚕,约10~20 min出现拒食症状,2 h后有吐液。

啶虫脒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观察表明,其毒性作用极快,即使喷药40 d后的桑叶在1~2 h可表现中毒症状,而且部分蚕未见食桑仅接触毒叶,表明该药对家蚕的触杀作用极强。

3 讨论

3.1 啶虫脒的毒性降解与残毒期

啶虫脒在植物体内几乎不水解,其毒性降解缓慢,有研究表明其降解与微生物量密切相关。这可能导致啶虫脒在不同的植物中降解情况不同,在棉花叶片中的半衰期为1.1~1.7 d,在油菜叶片上的半衰期为6.6 d[4]。庾琴等[5]研究了温度、光照及生物因子对啶虫脒的毒性消解影响,温度越高消解越快,14℃的半衰期是35℃的3.71倍,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使半衰期有所缩短。

啶虫脒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降解动态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桑叶上的毒性降解极为缓慢,对家蚕的残毒期极长,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5000倍和10000倍稀释液喷于桑树后,间隔60 d的桑叶喂饲3龄起蚕,经2 d后各浓度处理区的死亡率均达100%。

3.2 啶虫脒对家蚕的毒性评价

本试验测定啶虫脒对3龄起蚕的LC50为0.2964 mg/L,毒性等级为剧毒;高于王静等[2]测得啶虫脒对2龄家蚕的LC50为1.2371 mg/L,和崔新倩等[6]测得啶虫脒对2龄家蚕的LC50为2.73 mg/L,试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供试农药剂型、家蚕品种、桑品种及叶片浸渍时间等试验条件有关。三者试验所用啶虫脒分别为水分散粒剂、原药和可湿性粉剂,药液的表面张力有差异;又分别在浙江、山西和山东,供试桑品种不同,叶片的持液量也有差异。徐德进等[7]研究了不同剂型啶虫脒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认为植物叶片表面性质和不同剂型溶液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导致剂型间产生毒力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可湿性粉剂的LC50值最大,是最小值的8.42倍;而且不同生物测定载体间的毒力差异更明显。但上述三种测定结果均表明,啶虫脒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为剧毒至高毒,田间施药浓度与LC50的比值为15~135倍,再结合啶虫脒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测定结果,可以明确,一旦桑叶受啶虫脒污染,对养蚕安全的威胁极大。

3.3 啶虫脒在蚕桑地区的使用意见

啶虫脒作为新烟碱类超高活性神经毒剂,以其对昆虫的高度选择性和环境相对安全性以及独特的作用机制,优良的杀卵、杀幼虫活性和影响害虫摄食和繁殖作用。再加上其与目前使用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问题[4],因此,可有效地防治对上述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也使得该药具有很高的复配价值[8],其应用面趋于扩大。虽然总体来说啶虫脒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也会对一些非靶标无脊椎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9]。因此,在蚕桑地区尤其要注意使用啶虫脒对家蚕的安全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很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超过正常的桑叶叶龄,桑园附近其它农作物应避免使用该杀虫剂。

3.4 关于啶虫脒在植物上的内吸作用

刘瑞宁等[10]、徐映明等[11]认为啶虫脒无内吸性,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较强渗透作用;邓业成等[12]、周育等[1]文献指出,啶虫脒在作物上的内吸性很强,叶面处理比其他同类药剂效果都好。可见啶虫脒在植物上的内吸性并不确定,这是否由于啶虫脒的渗透作用和内吸作用尚未明晰所误,但两者对于桑树生长环境与养蚕安全确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啶虫脒通过桑叶或桑根的内吸传导毒性尚需进一步试验。

[1]周育,庾琴,侯慧锋,等.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32(3):16~20.

[2]王静,朱九生,高海燕,等.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10,5(1):57~62.

[3]冯明光,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7~330.

[4]李广领,王自良,陈锡岭,等.新型氯化烟碱杀虫剂啶虫脒最新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5):91~93.

[5]庾琴,秦曙,王霞,等.温度、光照及生物因子对啶虫脒和吡虫啉在油菜叶面消解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06,8 (2):147~151.

[6]崔新倩,张骞,姜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与中毒症状观察[J].蚕业科学,2012,38(2):288~291.

[7]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等.不同啶虫脒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及原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 (10):1347~1352.

[8]刘守柱,杜学林,戴明勋.20%啶虫脒对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10,(3):77~78.

[9]刘新刚,董丰收,王淼,等.不同剂型啶虫脒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 (5):1772~1775.

[10]刘瑞宁,吴俊清.褐飞虱的发生及其防治[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1):13~16.

[11]徐映明,朱文达.农药问答(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1.

[12邓业成,王荫长,李洁荣,等.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50~53.

The Toxicity of Acetamiprid on Silkworm

SHEN Zhong-ming1,CHEN Wei-guo2,SUN Hai-yan2
(1.Xucun Agricultural and Water Conservancy Service Center,Haining 314400 Zhejiang,China;
2.Haining Sericultural Technics Service,Haining 314400 Zhejiang,China)

Acetamiprid is a new type of chloronicotinyl insecticides and mainly used in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to control the pests,such as aphides,thrips,aleyrodid.Peroral toxicity determination and pesticide residue period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acetamiprid on silkworm produc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C50 on 3rd instar larvae was 0.2964 mg/L,95%confidence limit was 0.2770~0.3257 mg/L.The lethal rate of 3rd instar new silkworm after ecdysis feed with the leaves,60 days after sprayed with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of 2500 times,5000 times and 10000 times dilution of 70%acetamiprid,is 100%.The toxicity symptom of silkworm larvae are apastia,motionless,soaked chest,throw up liquid,shrink abdomen,tail bend to dorsa.acetamiprid shows strong acute peroral toxicity on silkworm larvae and a long pesticide residue,exceeding the leaf age of mulberry tree,the pesticide should be prohibited near the mulberry field.

pesticide;acetamiprid;silkworm;toxicity

S883.9

A

0258-4069[2013]02-034-03

沈忠明(1967-),男,浙江海宁,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E-mail:bscwg@163.com

猜你喜欢

粒剂家蚕杀虫剂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新颖杀虫剂Broflanilide的开发
选择杀虫剂 先看是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