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杀虫剂应用趋势及对蚕桑生产安全的影响

2013-03-31陈伟国董瑞华孙海燕

蚕桑通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毒死家蚕阿维菌素

陈伟国,董瑞华,孙海燕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主要虫害有二化螟、三化螟、飞虱、纵卷叶螟等[1]。本世纪以来,水稻虫害频繁发生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农药防治频率和用药量显著增加;同时,随着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在水稻上的禁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迅速增长,氯虫苯甲酰胺等新型无公害农药的逐渐推广,水稻杀虫剂品种的应用出现了新特点。

在浙江、江苏、广西、云南等地,种桑养蚕是许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受水稻杀虫剂的危害日益加重,农药污染已成为影响养蚕生产安全的最主要因素,经济损失巨大。如2006年浙北地区水稻治虫农药引起中秋蚕大面积中毒,蚕农损失约达5千万元[2]。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省扬州市因农田治虫污染桑园,导致中秋蚕多次发生大规模中毒损失,只能取消中秋蚕饲养,2005年该地又发生1万多张晚秋蚕中毒[3]。因此,根据目前水稻常用杀虫剂品种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家蚕的毒性评价研究结果,为蚕桑产区粮食作物使用杀虫剂品种的合理选择,确保养蚕生产安全,取得粮、桑“双赢”提供技术依据。

1 水稻农药应用现状和趋势

1.1 水稻农药使用现状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多、小、散,农药产品在各地的分散度极高,尤其是复配制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后,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种类极为复杂。浙江、江苏是我国传统的水稻、桑蚕产区,其农药使用现状对于蚕桑生产危害有较强代表性。

据浙江省宁波市调查[4],水稻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共63种,其中除草剂18种、杀虫剂29种、杀菌剂12种、杀螺剂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1种和杀鼠剂1种,杀虫剂所占比例最大。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各类农药中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最强[5],这是由于杀虫剂的主要防治对象中有许多与家蚕同属鳞翅目昆虫,而且野外昆虫对农药的抗性远高于人工饲养的家蚕[6]。

江苏省农用杀虫剂使用现状调查表明[7],水稻是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其使用量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的比重在60%以上,高的年份达72%。这主要因为水稻是该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而且水稻害虫种类多、发生程度重。在2004年至2007年,水稻迁飞性害虫灰飞虱大发生,使水稻上杀虫剂使用增加2次以上,致使杀虫剂使用量大幅度上升,这一现象在我国东南省份基本相近。按化学结构类型划分,杀虫剂主要有: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和杂环类等,其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使用量最大,约占杀虫剂使用总量的70%,新烟碱类约占18%,氨基甲酸酯类和杂环类约占12%。具体到农药品种,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从2007年起禁用[8],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三唑磷等高毒品种使用量降幅较大,敌百虫、乐果和噻嗪酮等中等毒性杀虫剂基本维持稳定,毒死蜱、氟虫腈、辛硫磷、吡蚜酮等中低毒性杀虫剂用量迅速上升,毒死蜱取代甲胺磷成为用量最大的有机磷杀虫剂。因氟虫腈对甲壳类水生生物和蜜蜂具有高风险,且降解慢,农业部发出公告于2009年开始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在我国境内停止销售和使用用于其他方面的含氟虫腈成分的农药制剂;2012年开始含有氟铃脲成分的杀虫剂未见在水稻上登记。

1.2 水稻农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完善,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技术进一步深入,促进了农药向低毒、高效的方向发展。对于水稻杀虫剂而言,在品种、比重、用量等方面将发生较大变化。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农药中,有机磷类的毒死蜱已达到高峰,丙溴磷保持稳定增长;阿维菌素类生物农药有所增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环境友好型新农药应用面将趋于扩大;氰氟虫腙已开始进入大田推广应用;虫酰肼等昆虫生长调节剂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防治飞虱类农药中,吡虫啉因抗性显著增加而大幅度减少使用,吡蚜酮已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品种,氯噻啉、烯啶虫胺、哌虫啶等新品种经过试验示范,已开始推广应用或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贮备型新农药[9-11]。

为扩大农药的防治谱,突出不同企业的产品个性化,以上述农药为主的多种新型复配制剂将进一步增加。在农药剂型方面,传统的乳油类农药中的溶剂和助剂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12-13],相对环保的水基化、颗粒化剂型的比例将不断提高。

在农药用量上趋向低量化,一方面,高效农药的开发为低剂量使用奠定了基础,如40%毒死蜱乳油用量折有效成分约为600 ml/hm2,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量折有效成分约为30 ml/hm2,1.8%阿维菌素乳油用量折有效成分为15 ml/hm2,仅为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1/20~1/40;另一方面,病虫害监测、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植保服务体系综合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的落实。

2 水稻杀虫剂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

2.1 水稻杀虫剂的质量现状

根据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从市场上随机抽取用于防治水稻螟虫和飞虱的41批农药制剂,检测出未登记农药成分有l9批,检出率为46.3%;其中14批均含有菊酯类农药,占总检出样品的73.7%[1]。而菊酯类农药是一类对家蚕剧毒的农药,在极低浓度下即可引起蚕中毒,并且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因此对养蚕生产的危险性极大[14]。

2.2 水稻杀虫剂引起家蚕中毒的实例分析

新世纪以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多年大发生,而在许多地区,水稻与桑园交错分布的状况十分普遍,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变,因大田农药污染桑叶造成家蚕中毒损失的事件并不鲜见。

2.2.1 水稻杀虫剂污染桑园引起的中毒事故

2006年浙江省海宁市、桐乡市因中秋蚕收蚁期间,稻田大面积喷施毒死蜱农药,造成近8万张蚕种中毒[2,15~16]。

事件经过:2006年中秋蚕于9月1~3日收蚁,收蚁初期即出现轻度中毒症状,随着食桑次数的增加,中毒程度加重甚至出现死亡;主要表现为摇头、胸部膨大等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由于蚕体小,不易判断具体农药品种。从中毒的时间、区域、症状和过程等表现出的高度一致性,表明毒源广泛存在,毒物类型相同,桑叶含毒量较低。

生物试验: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在中秋蚕发种前已经开始生物试验[16]。9月1日采集稻田边的桑叶喂饲2龄起蚕,12 h后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离稻田越近毒性越强;间隔4 d后采叶喂蚕,则毒性明显下降;枝条下部叶的毒性大于中上部叶。

施药调查:中秋蚕采叶桑园在收蚁前10 d(8月20~21日)喷施80%敌敌畏EC1000倍+50%辛硫磷EC1500倍,安全间隔期在5 d以下。而稻田在8月30~31日(中秋蚕收蚁前1~2 d),每667 m2面积喷施50 kg水+40%盖仑本(毒死蜱)EC120 ml+50%施唑灵EC120 ml+25%扑虱灵WP100g+5%井岗霉素AS400 ml,其中对家蚕毒性最强的是毒死蜱。稻田施药器械大多采用手动喷雾器大雾滴方式,药液飘移可能性较小。

残留检测:9月6日(稻田喷药后6~7 d)随机采集稻田边桑叶,送浙江大学农药毒理研究所采用GC-MS方法测得桑叶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045 mg/kg(海宁样本),桐乡送检的样本平均在0.2 mg/kg左右,约是海宁的4倍,这与桐乡稻田大面积防治时间比海宁推迟2 d相符。

污染原因:一是稻田喷药期间气温高、气流小,平均气温29.7℃,是近30年来第二高,最高气温36.1℃,平均风速1级左右;二是毒死蜱熏蒸挥发性较强,在常用农药中仅次于敌敌畏,在高温环境下通过空气扩散到更大范围;三是施药时间集中、总量大,大面积稻田集中在1~2 d内喷施农药,一定范围内空气中农药浓度较高,污染较近的桑园;四是中秋蚕收蚁刚好在稻田喷药后,是家蚕对农药最为敏感的阶段。

2.2.2 水稻杀虫剂中的隐性成分对家蚕的毒害

2012年10月22日,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有农户反映晚秋蚕饲养到5龄10多天仍不能结茧,至10月28日,袁花、长安等多个镇也陆续出现类似情况。

现场调查: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症状表现一致,晚秋蚕5龄前期发育未见异常,但5龄期经过时间比正常蚕明显延长,蚕体外观正常,无传染性蚕病和常见农药中毒特征,但不能吐丝结茧或部分结薄皮茧,到5龄第12 d左右开始出现死蚕,各地仅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差;二是,发生区域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四个镇部分村出现相同现象,又在一个村或几个组区域内相对集中;三是,损失程度差异极大,损失较轻的减产20%左右,严重的农户晚秋茧颗粒无收,这些农户的桑园大多在水稻田周围。据统计,全市晚秋蚕不结茧2600余张,实际损失1870张,经济损失285万余元。

诊断分析:首先,症状表现与保幼激素类杀虫剂引起的结果类似,疑为桑叶受农药污染;其次,不结茧蚕种约占全市饲养量的5.84%,说明污染面不大,但分散的各点都存在污染源;第三,发生区域内桑园周围其它农作物有水稻、葡萄、果树、蔬菜等,其中水稻是唯一共有作物,而且在10月上旬水稻确实使用农药防治稻飞虱,因此,把该次水稻使用的杀虫剂列为重点调查对象。随后,在各发生区域检查抽样,发现烯啶虫胺农药由多个企业生产,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最大。

农药检测:提取的烯啶虫胺农药样本送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检测,结果在山东惠民中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10%烯啶虫胺水剂中检测出未标注的隐性成份,含有0.6%的吡丙醚。吡丙醚是一种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同于昆虫的保幼激素,具有抑制蚊、蝇幼虫化蛹和羽化作用,又称为灭幼宝、蚊蝇醚,对家蚕急性毒性很低,常规浓度下不表现出致死作用,中毒蚕体色青白,无明显症状,但龄期经过延长,不能吐丝结茧,或结少量薄皮茧[17]。

2.3 水稻主要杀虫剂品种及其对家蚕的毒性特点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报道,从急性食下毒性、残毒期以及熏蒸、内吸等方面,综合分析水稻主要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特点,为保障养蚕生产安全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2.3.1 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高效广谱,内吸作用强,以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毒力活性高;对哺乳动物、鱼和鸟类的毒性极低,对人与环境生态安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已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在水稻上大面积推广使用,并逐渐扩大到防治蔬菜鳞翅目害虫。水稻推荐浓度为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10000倍。

氯虫苯甲酰胺对3龄起蚕的食下LC50为4.09×10-3mg/L,对家蚕剧毒[18]。中毒症状为:食桑停止或减慢,静伏不动,无摇头、狂燥爬动等,少量吐液;整个蚕体萎缩,触之较硬;排不成形或连珠粪便,常粘于尾部。中毒死亡后蚕体极度萎缩,不易腐烂。极微量中毒时约1 d后表现症状,但不典型。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6000倍稀释药液喷洒桑树后间隔60 d采叶饲喂3龄和5龄起蚕,均在2 d内全部死亡,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家蚕的残毒期很长,超过正常生长的桑叶叶龄。

氯虫苯甲酰胺在常规浓度下对家蚕无熏蒸毒性,但可通过桑根和桑叶内吸传导至未喷药处理的桑叶。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6000倍稀释液根灌盆栽桑土壤或对局部枝叶喷药,间隔60 d后采摘不喷药处理的桑叶喂饲3龄蚕的死亡率仍达50%左右。表明一旦氯虫苯甲酰胺药液接触桑叶或流入桑园土壤就会被吸收进入桑树体内并传导至叶片等部位,而且在污染桑树后较长时间内对后期新生长的桑叶仍然具有较强的毒性传导,因此该杀虫剂对养蚕生产的潜在风险比菊酯类农药更大。

由于氯虫苯甲酰胺不但对家蚕的食下毒性极强,而且在桑叶上的残留期特长,其内吸毒性转移的特性又大大增加了防范的难度。因此,在粮、桑混栽地区为避免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给养蚕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蚕区应禁用该杀虫剂。

2.3.2 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生物农药,被作为杀虫剂在农业和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目前我国阿维菌素制剂主要登记是在水稻、果树、蔬菜、棉花等农作物上。水稻推荐浓度为1.8%阿维菌素乳油1500~3500倍。

阿维菌素对家蚕的LC50为1.88~9.23×10-4mg/L[19-20],不同急性毒性的试验结果相差3个数量级,可能受不同时期、不同生产企业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对其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认为阿维菌素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等级最高。中毒症状为:麻痹假死状,头部伸出,头尾向背略弯,腹足稍后倾,吐液较少,部分排连珠粪,中毒较长时间后蚕体极度软化,尾部有缩皱,数天后死亡。

阿维菌素在桑叶上的残毒期不稳定,目前认为与光解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不同试验采用的供试农药、家蚕品种以及季节(气候条件)相差较大。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喷雾桑叶后连续饲喂3龄起蚕1个龄期,直到45~60 d后无中毒死亡[20]。此外,有研究认为,亚致死剂量阿维菌素对家蚕仍有一定的毒性,可导致家蚕消化系统紊乱,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对食物的利用。

近年来阿维菌素与其它杀虫剂混用已十分普遍,各种混配剂型极多;因此,在蚕桑产区桑园及周围农作物上应当慎用阿维菌素制剂以及含有阿维菌素的混配制剂,确保蚕桑生产安全。

2.3.3 氰氟虫腙

氰氟虫腙(metaflumizone,BAS320I)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主要是通过害虫取食进入其体内产生胃毒杀死害虫,触杀作用较小,无内吸作用。其杀虫机制是阻断害虫神经元轴突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通过轴突膜,进而抑制神经冲动使虫体过度放松、麻痹,几个小时后,害虫即停止取食,1~3 d内死亡。目前氰氟虫腙在我国登记作物为甘蓝,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推荐使用浓度为240 g/L氰氟虫腙悬浮剂600~800倍。氰氟虫腙属低毒杀虫剂,对鱼类、蜜蜂、捕食性昆虫等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并且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害虫上有良好表现。

氰氟虫腙对3龄起蚕的LC50为0.66 mg/L[21],对家蚕急性食下毒性较高。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食桑减缓,吐液量少,无摇头、狂燥爬动等现象;然后胸部略膨大,头胸部下钩,蚕体呈“7”字形,腹部缩短、缩小,静伏不动,死亡前后蚕体侧伏。由于氰氟虫腙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小,家蚕食下低浓度氰氟虫腙后至死亡时间较慢,1 d内无明显中毒症状,2 d左右死亡。

氰氟虫腙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240 g/L氰氟虫腙悬浮剂3000倍喷雾桑叶,70 d后饲喂3龄蚕的死亡率为100%,超过正常情况下的桑叶叶龄,随着时间延长桑叶上的毒性下降,对家蚕的毒害作用表现减慢。当氰氟虫腙可能污染桑叶时,采用2、3龄蚕连续喂饲2 d以上,以确认对家蚕安全性。

2.3.4 三唑磷

三唑磷(Triazophos)是一种中等毒、广谱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渗透性较强,无内吸作用。主要用于水稻、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防治多种害虫。水稻推荐浓度为20%三唑磷乳油300~500倍。

食下毒叶法试验测得三唑磷对2龄起蚕添食24 h的LC50值为2.38 mg/L[22],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为高毒。中毒症状为:初期静卧停食,经数小时后头胸抬起、摇摆不停,翻滚,乱爬,剧烈吐液,部分脱肛。死后侧倒,头胸略大、蚕体缩短。

三唑磷在桑叶上的残毒期较长,500~1500倍喷施桑叶后30 d采叶喂蚕,死亡率100%[23];微量三唑磷对家蚕具有慢性积累毒性,可导致不结茧蚕或吐平板丝。三唑磷施药过程中避免直接污染桑园,是防止家蚕中毒的关键。

2.3.5 丙溴磷

丙溴磷(profenofos)是广谱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作用。与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而与这些药剂混用大多表现有增效作用。主要防治棉花、蔬菜害虫,近年来已成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有机磷杀虫剂。水稻推荐浓度为40%丙溴磷乳油300~600倍。

丙溴磷对2龄蚕的LC50值为2.51 mg/L[24],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较高。家蚕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有拒食现象,头胸抬起摇摆,乱爬,扭曲翻滚和倒爬,吐液较多,少量脱肛。死后侧到,头部伸出。

丙溴磷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很长,72%丙溴磷乳油2000倍药后30 d喂饲家蚕后死亡率100%[25]。

2.3.6 毒死蜱

毒死蜱(chlorpyrifos)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药效期较长的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对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茶树上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均具有较好防效。近年来也是桑园的主要农药品种之一,防治对象以桑园鳞翅目害虫为主及桑蓟马、桑象虫,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乐桑牌40%毒死蜱乳油(登记证号PD20085598),台州市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65%毒死蜱乳油(登记证号LS20100116)。桑园推荐浓度为40%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水稻推荐浓度为40%毒死蜱乳油300~1000倍。

毒死蜱对2龄家蚕24 h的食下LC50值为2.31 mg/L[26],即胃毒作用较强。家蚕对毒死蜱的中毒症状与其它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主要表现为:拒食、大量吐液、摇头、狂燥爬动,胸部膨大、尾部缩小、头部伸出、最后侧卧而死;轻微中毒导致蚕体大小不齐。

毒死蜱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40%毒死蜱乳油(乐桑)1500倍,春季20 d、秋季15~18 d;65%毒死蜱乳油2000倍15~20 d。

水稻使用的毒死蜱农药在质量和有效含量上与桑园专用农药相似,对家蚕的安全性方面类同。但须防止含有其它隐性成分,并注意使用时间与养蚕的冲突。

2.3.7 哌虫啶

哌虫啶(Paichongding)是高效、低毒、广谱的新烟碱杀虫剂,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功能,施药后药剂能很快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对各种刺吸式害虫具有杀虫速度快,防治效果高,持效期长,广谱,低毒等特点。主要用于同翅目害虫防治,广泛用于果树、小麦、大豆、蔬菜、水稻和玉米等多种作物,哌虫啶有可能成为替代吡虫啉、毒死蜱等防治稻、麦等作物的飞虱类害虫新农药。水稻推荐浓度为10%哌虫啶悬浮剂800~1500倍。

哌虫啶对家蚕的 LC50为 0.62 mg/L[27],对家蚕急性食下毒性较高。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毒初期轻微摇头,随后胸部膨大,吐黄液,有脱肛,头胸向腹部钩,尾部上翘向背弯曲,蚕体呈“S”形,也有头尾相接或蚕体扭曲状,死后蚕体缩小不明显,体色不变,并保持扭曲状,与吡虫啉中毒症状接近。中毒后至死亡时间较快,一般在1 d内。中毒较轻时食桑不旺,群体发育不齐,龄期经过明显延长。

哌虫啶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很长,10%哌虫啶悬浮剂1500倍喷桑叶后60 d对3龄蚕无中毒死亡。

2.3.8 稻丰散

稻丰散(phenthoate)是一种比较老的中等毒性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适用于水稻、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上防治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水稻推荐浓度为50%稻丰散乳油500倍左右。

稻丰散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和中毒症状未见相关试验报道,但从近年来生产应用情况分析,是目前防治稻田害虫农药中对家蚕毒性较低的品种之一。50%稻丰散乳油1000倍喷于桑树后采叶连续喂饲3龄起蚕1个龄期,药后15d有轻微中毒症状,药后20 d无中毒现象[25]。

2.3.9 茚虫威

茚虫威(indoxacarb)是新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用于棉花、果树、蔬菜和林木等作物,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小菜蛾、夜蛾、卷叶蛾等。近年来也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水稻推荐浓度为15%茚虫威悬浮剂1500~4500倍。

茚虫威对家蚕急性食下毒性属剧毒级,LC50为0.45 mg/L[28]。家蚕对茚虫威中毒症状表现为静卧、侧倒、体缩短。

茚虫威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尚不明确。在采桑期间,该药避免在桑园使用;如在桑园附近农田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施药方式及施药时风向和间隔距离等相关因素,防止该药飘移、沉降至桑叶上对家蚕造成危害。

2.3.10 新烟碱类杀虫剂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包括吡虫啉(im⁃id-acloprid)、噻 虫 啉(thiacloprid)、啶 虫 脒(acet-amiprid)、噻虫胺(clothianidin)、烯啶虫胺(ni⁃ten-pyram)、噻虫嗪(thiamethoxam)和呋虫胺(dinote⁃ba-ran)等,由于其分子特性和对害虫的独特作用方式,已成为近20年来最为新颖的一类杀虫剂[29]。其中吡虫啉由于害虫抗药性显著增加而逐渐淡出市场,噻虫嗪、烯啶虫胺等新品种开始得到推广。

对家蚕2龄幼虫96 h的LC50分别为吡虫啉0.17 mg/L、噻虫啉0.26 mg/L、啶虫脒2.73 mg/L、噻虫胺0.07 mg/L、烯啶虫胺0.45 mg/L、噻虫嗪1.31 mg/L,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均很强。中毒症状较为相似:头胸抬起、摇摆,吐液较多,胸部膨大、头尾向背弯曲等。

除吡虫啉外,未见其它种类的残毒试验结果。但均须注意在桑园周边农田中喷药时避免污染扩散,或合理调整喷药与养蚕采叶的间隔时间。

3 蚕桑地区水稻杀虫剂的安全使用

粮食生产和蚕桑生产本身并不矛盾,但由于水稻使用杀虫剂的品种和用量不断增加,从而使两者难以兼容。目前,水稻使用农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而大多数杀虫剂对家蚕具有高毒性,一旦使用不当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蚕桑地区不存在水稻是否使用杀虫剂的问题,而是如何安全合理使用的问题,这既需要合理的技术,更需要产业间的协调配合。

在技术上,关键是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品种,合适的时间既要考虑害虫的防治适期,又要避开养蚕的敏感期(如收蚁前后);合适的杀虫剂品种是指根据防治对象,在多种可选杀虫剂中,尽可能是对家蚕残毒期短于从喷药到养蚕采叶时间的品种。

在协调配合上,蚕桑和农业植保部门充分沟通养蚕的时间布局、水稻虫情和防治措施,尽可能避免两个产业的利益冲突,落实合理的技术措施。当双方矛盾难以调和时,可能需要某一方作出牺牲或是适当让步,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决策。

生产实践中导致养蚕中毒损失既有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由于产业间协调沟通不到位,思想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受外来迁飞虫量影响时,目前常用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均有良好的田间防效[30]。退一步说,即使虫害严重和迁入虫量高,在我国植保网络健全、信息传递迅速的今天,通过预测预报和杀虫剂的统筹安排,能够实现既控制水稻害虫,对养蚕安全又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杀虫剂的统筹安排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杀虫剂的毒性高低和残毒期长短,毒性高的、残毒期长的杀虫剂品种尽可能不用,或安排在距蚕期较远时使用。

二是,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指标,具有挥发性,或较强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在大面积、集中时间施用后,存在通过空气、水体污染桑园的可能。

三是,杀虫剂的特点和交替使用,防治稻纵卷叶螟或稻飞虱都有多种可选杀虫剂,统筹安排不同时期的杀虫剂品种,既可减轻对家蚕的毒害,又体现了交替用药的原则。

四是,害虫的防治特点和时间的适当调整,在害虫严重发生阶段,一个代次往往要防治2~3次,因此在防治时间和用药品种上具有调整余地。

一般来说,稻田使用杀虫剂造成的污染与直接在桑园上使用杀虫剂造成的污染有本质区别[31]。但试验条件和生产实际存在一定差异,而仅仅根据简单的或不全面的试验结果来评价水稻杀虫剂对家的毒性,可能存在夸大的倾向,如果夸大程度过高,不仅不利于养蚕生产安全,反而由于过分遏制使用,导致无药可用,最后乱用的现象。因此,对于蚕桑地区稻田使用杀虫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必须做到科学、客观、全面,避免因科研工作失误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1]黄晓华,郭利丰,徐永.水稻用农药中未经登记农药成分的检测[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2):18~20.

[2]陈伟国,董瑞华,张国平.农药对家蚕毒性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蚕桑通报,2011,42(2):10~13.

[3]景成,宋俊荣.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蚕业,2007,29(1):13~17.

[4]谌江华,柴伟纲,孙梅梅,等.水稻生产农药使用现状调查[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1,32(4):23~25.

[5]马惠,姜辉,陶传江,等.2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5,7(2):156~159.

[6]赵华强,王东,李兵,等.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J]..蚕业科学,2008,34(1):115~118.

[7]刁春友.江苏省农用杀虫剂使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世界农药,2010,32(z1):1~4.

[8]张为农.水稻杀虫剂:持续增长的大市场[J].农药市场信息,2010,(6):50~52.

[9]王兆勇.水稻杀虫剂待加强开发[J].农药市场信息,2011,(29):35.

[10]华乃震.防治水稻害虫的杀虫剂及剂型[J].现代农药,2012,11(1):6~12.

[11]华乃震.水稻杀虫剂环保剂型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农药市场信息,2011,(14):15~17.

[12]华乃震.水稻杀虫剂环保剂型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农药市场信息,2011,(15):15~18.

[13]沈迎春.从农药登记资料新要求看农药发展趋势[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5):45~49.

[14]鲁兴萌.养蚕中毒的原因分析和防范[J].蚕桑通报,2008,39(1):1~5.

[15]陈伟国,戴建忠.大田常用农药对家蚕的熏蒸毒性测试[J].蚕业科学,2007,33(3):418~421.

[16]戴建忠,陈伟国,马汉良.中秋蚕农药污染的生物试验[J].蚕桑通报,2007,38(2):24~26.

[17]孙海燕,陈伟国,董瑞华,等.10%吡丙醚EC对家蚕的毒性测试[J].蚕桑通报,2008,39(2):18~20.

[18]陈伟国,董瑞华,孙海燕,等.农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1):84~90.

[19]张海燕,周勤,潘美良,等.阿维菌素对家蚕毒性的试验[J].蚕桑通报,2006,37(1):18~20.

[20]陈伟国,朱燕,董瑞华,等.不同企业生产的阿维菌素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残毒期比较[J].中国蚕业,2012,33(2):39~42.

[21]陈伟国,孙海燕,董瑞华.氰氟虫腙对家蚕的毒性[J].蚕桑通报,2012,43(1):20~21.

[22]朱金文,魏方林,朱国念.稻田杀虫剂三唑磷对家蚕的触杀作用与摄入慢性毒性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3):368~371.

[23]楼普灿,李民,唐学亮.三唑磷对家蚕毒性生物试验[J].农药,1993,32(3):36,14.

[24]张赛,姜辉,肖斌,等.29种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J].蚕业科学,2011,37(2):343~346.

[25]陈国祥,陈伟国,钱银川.大田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残毒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3):660~662.

[26]朱金文,魏方林,李少南,等.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2):272~275.

[27]孙海燕,陈伟国,戴建忠.哌虫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残毒期测定[J].江苏蚕业,2012,34(1):22~23.

[28]俞瑞鲜,赵学平,吴长兴,等.茚虫威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J].农药,2009,48(1):47~49.

[29]崔新倩,张骞,姜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与中毒症状观察[J].蚕业科学,2012,38(2):288~291.

[30]廖世纯,韦桥现.23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65~67.

[31]孙春来,吉用铨,陆晓峰.几种稻田用药对家蚕安全性探讨[J].现代农药,2010,9(2):51~52,54.

猜你喜欢

毒死家蚕阿维菌素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EGSB反应器处理阿维菌素废水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农药毒死牲畜 为何诸多说法
浙江省1973年引进家蚕品种名
美国环保署计划禁止毒死蜱在农田中的应用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