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市水稻二化螟发育进度影响因素及预报处理方法探讨

2013-03-29魏先尧艾新龙文铁军高雁王

湖北植保 2013年3期
关键词:二化螟越冬幼虫

魏先尧 艾新龙 文铁军高 荣 陈 雁王 涛

(1.荆门市植保站 448000; 2.荆门市科教科 448000; 3.沙洋县植保站 448200)

荆门市地处东径 111°51′~113°29′,北纬 30°32′~31°36′,南北最长纵距 128km,境内分布有平原、丘陵、山区。早、中、晚稻均有种植,面积分别为 0.83 万 hm2、17.35万 hm2和 0.82万 hm2。二化螟是我地水稻上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当地秋季二化螟末代或末代前一代三至六龄幼虫进入越冬滞育状态,春季解除滞育后,经化蛹、羽化、产卵。二化螟各代成虫具有羽化期长、峰次多的特点,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近些年来的观测,笔者认为活动场所间的温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虫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等对二化螟发育进度都会造成影响。

1 材料方法

试验区设置两个播种期,鄂中5号、武香988、两优培九于4月25日播种,6月1日移栽。两优培九、鄂香一号于5月20日播种,6月11日移栽。调查方法:每个品种5点取样,每样点10蔸剥查。早播的3个品种在9月19日调查,迟播的2个品种在9月27日调查。试验区全程不用药。

2 结果分析

2.1 越冬种群的虫龄结构对发育进度的影响

当地秋季二化螟末代或末代前一代三至六龄幼虫进入越冬滞育状态。周树基[1]曾比较不同龄期越冬幼虫的化蛹进度差异,认为5龄与6龄幼虫的化蛹进度是基本一致的。蒋明星等[2]通过调查二化螟越冬幼虫年龄结构,进而比较不同虫龄在冬后取食比例、取食进度、化蛹进度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越冬年龄结构对冬后发育动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越冬代及一代发生期预测的准确度提供科学依据。

2003年,我们对鄂中5号、武香988、两优培九、鄂香一号等品种的二化螟发生、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表1 最终残虫基数及虫龄情况

表2 最终残虫基数各虫龄所占比例

由表1、表2可见,在不同栽培稻作类型、品种间,二化螟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具有较大差异。鄂中5号、武香988、两优培九田间二化螟以1龄~2龄幼虫为主,鄂香一号田间以2龄~4龄幼虫为主。鄂中5号、武香988、两优培九田间二化螟4龄幼虫所占比例大体一致,鄂香一号田间二化螟4龄幼虫所占比例是前者的2倍多。各品种5、6龄幼虫所占比例也相差较大。

2.2 不同播插期对发育进度的影响

8月20日对观测田进行发育进度调查,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早插、早熟田二化螟的发育进度要快于迟插田,同品种比较更明显,试验区内两优培九早插田化蛹率达到40.74%,迟插田为28.21%。9月中、下旬调查,两优培九早插田5龄、6龄虫分别为7.56%、9.07%,迟插田5龄、6龄虫达3.59%、3.08%。2011年6月28日沙洋县调查一早插田,调查虫31头,推算羽化盛期7月3日~20日,孵化盛期7月11日至月底,发生期比相邻其它大部田块早6d。

表3 8月20日二代二化螟发育进度

2.3 不同纬度对发育进度的影响

2011年,我们对沙洋县、京山县、掇刀区由南至北,纬度存在差异的几个乡镇的一、二代二化螟发育进度进行了定点观测(表5),结果显示,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发育进度相应推迟,一、二代的表现一致。但也出现曾集镇调查点相比生育期偏迟的现象,它的进度比麻城镇调查点还迟2d~3d。雁门口为双季稻区,发育进度明显早于中稻区。

表5 一、二代二化螟发育进度(2011年)

另外,个别早抛栽、长势嫩绿的田块,可能成为诱集田,导致出现个别田块发育进度超前。2010年7月2日,沙洋县调查曾集镇点(纬度30°72.396′)的化蛹率55.90%,十里铺镇点(纬度30°60.624′)的化蛹率 24.19%。

2.4 不同的防治时间对发育进度的影响

农户在6月、7月上旬都有不同程度的用药防控二化螟,由于受防治打药习惯的影响,稻田虫口的发育进度受到影响。据观测点调查,先前预测二代卵孵化盛期为7月18日至8月初。8月2日普查,查得总虫69头,其中4龄、5龄、6龄、预蛹分占24.64%、14.49%、33.33%、5.80%,1级~6级蛹分占1.45%、10.14%、2.90%、4.35%、1.45%和0.00%,蛹壳占1.45%。实际发育进度明显与预测不符。说明习惯防治控制了主峰,留下了拖后的次峰,使次峰变成了当地的主峰。

3 预报处理方法

由于二化螟寄主作物多,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营养条件差别大,导致发育进度差别也大。目前,笔者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预报一代主要调查冬前、冬后稻桩残虫基数;4月20日左右调查以油菜、小麦地为主的田间稻桩二化螟残虫的发育进度。7月1日前后,调查一代残虫发育进度。为考虑不同因素对监测预报的影响,应增加对象田调查数量。

3.1 增加对象田调查数量

3.1.1 越冬代调查

绿肥田、空闲田的越冬虫源一般为无效虫源。调查越冬代发育进度一般选择油菜、小麦地的残留稻桩。由于农户有机械旋耕、免耕栽培、火烧稻蔸等操作行为,稻蔸残留状况不一。冬前、冬后的残虫基数调查,以及4月20日左右的田间稻桩二化螟残虫发育进度调查时,应在多年系统点调查的基础上,增选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辅助性调查。代表性田块为不同的耕作方式、上年定局调查的危害率状况等。同区域的早稻田、中稻田分开调查。

3.1.2 一般世代调查

一般在化蛹率达到20%以上时,才可进行预报。实际工作当中,有的调查地点的化蛹率达到了50%以上,而有的调查田块化蛹率还不到20%。为摸准大田整体发育进度情况,需要建立系统调查点和一般性固定调查点相结合。一般性固定调查点可按从南到北,不同纬度点进行布点。调查时,选择代表性的对象田,如长势一、二、三类的田,早插田,危害重的田,并兼顾不同的品种。剥查一代二化螟的残虫相对容易,每个固定调查点剥查的活虫数量达到50头并不难。每个点的数据单独记载,以备来年比较。

3.2 预报时间的处理

做一、二代发生期预报时,一代和二代的羽化盛期可间距20d。综合分析上述调查数据,做出成虫盛期、卵孵盛期及枯鞘激增期(预报一代)预报。枯鞘激增期一般为防治一代的用药时间,在生产实际中,枯鞘出现激增期往往比先前预测的迟3d~4d。二代发生由于发生量大,不整齐,第一次的防控时间要相应向前推进 2d~3d。目前,正在推广氯虫苯甲酰胺等长持效期药剂,要求实际用药时间也提前2d。因此,预报中提防治一代用药时间,可以正好用推算出的枯鞘激增期,防治二代的时间需相应提前3d左右。

4 讨论

试验观察中,冬后调查所得到的越冬虫龄高于冬前,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1)在暖冬年份,冬前冬后田间部分幼虫还可以继续取食稻桩或油菜、小麦而发育进入下一龄期;2)越冬期间,部分个体较小的 3龄~4龄幼虫因其耐寒力、耐旱力较弱而死亡,从而间接提高了冬后的年龄结构。蒋明星等对越冬幼虫的化蛹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化蛹进度与龄期大小及是否取食两方面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同一龄期幼虫,未取食的个体化蛹进度快于取食个体,尤其是对4龄~5龄幼虫,这种差异较为明显。对同样是未取食的幼虫,4龄个体的化蛹进度相对较快,5龄次之,6龄最慢;对越冬取食的幼虫,不同龄期个体的化蛹进度也表明出相类似的差异,只是这种差异不及未取食者明显。继而认为中稻田内虫龄明显较高,而双季晚稻田内则明显较低。据此推测,双季晚稻田内由于低龄幼虫较多,而低龄幼虫的化蛹时间早于高龄幼虫,从而可能使得该类型田中二化螟冬后化蛹与羽化的时间早于中稻田。2011年,笔者在当地越冬代二化螟发育进度调查数据支撑了这个观点,4月21日~22日,中稻产区二化螟化蛹率18.2%~41.3%,而双季稻产区(雁门口镇)化蛹率52.6%,羽化3.0%。在同区域内,双季稻种植区比中稻种植区卵孵盛期提早8d左右。因此不同类型田、不同稻作类型、不同熟期水稻田越冬虫源对一代二化螟的发生期影响应在测报工作中充分考虑。

[1] 周树基.越冬代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a.15(3):121-122.

[2] 蒋明星等.二化螟越冬种群:年龄结构对其冬后取食和化蛹动态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0a.9(2):72-76.

猜你喜欢

二化螟越冬幼虫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