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对于学生写作的借鉴意义

2013-03-27陈强强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起承转合主线

陈强强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法典型的优秀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揣摩分析这个“例子”,掌握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写作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道“起承转合”,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印象恶劣,受八股文的坏影响,“起承转合”作为一种有用的文章结构方法也随之被人们唾弃,仿佛一提起“起承转合”便封建老朽一般,这是误会,“起承转合”只是一种不带任何立场的文章结构方法而已。在许多经典文章中能见到这种结构方法的运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故都的秋》共14个段落,结构形式可概括如下:

起——总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一段)

转——写江南之秋的印象,烘托故都的秋的特点。(第二段)

承——细致描绘故都的秋。(第三段至第十一段)

转——通过议论说明秋最能动人心,北国之秋其味尤浓。(第十二段)

转——把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突出故都的秋滋味尤浓。(第十三段)

合——抒情点睛,写对故都的秋热爱眷恋之情。(第十四段)

通过分析可以明晰地读出这篇经典散文的结构技巧和思路延展方向,“起承转合”是其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简约地概括为:下判断(起)→顺着说(承) →深一层(转) →换一面(转)→回回首(合)。具体到《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第一段总写对象特征,为描写对象下了一个总括性的判断,自然就是“起”;第二段没有顺着故都之秋的特点展开,而是宕开一笔,用散文的“放”、“断”笔法转写江南之秋,正是行文过程中的一转;散文的第三段至第十一段紧紧围绕故都之秋的总特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精致地品鉴了故都的秋味,通过不同的图景表现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把内容收续到行文的主线上来,是顺着第一段说,是“承”;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借助议论的表达方式又特意地“偏离”了主线,转而发表见解,形成了散文追求的“收放断续”、波澜跌宕的面貌,呈现出了摇曳多姿的美丽,此处是又“转”;行文至此,虽尚留余味,但话已说尽,于是作者用极尽夸张的抒情完成了“收”“续”,接回了主线,重申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极俭省地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即“合”。整篇散文收放自如,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内容的完美呈现。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结构方法有助于文章思路的拓展,有助于保证文章内容的统一指向,引导学生分析揣摩这个“例子”,吸收借鉴这种写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作文的思路,让学生有比较灵活的内容选择及组织技巧;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作文信马由缰的时候收拢作文的思路,懂得用一条主线明确内容的指向性,从而写出比较规范的作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打破规矩,心手相应。

(作者单位:庄浪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起承转合主线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例析初中生物学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数字主线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