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地理特色的高中天文拓展课程实践

2013-03-27上海市延安中学200336

地理教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天文观测活动

上海市延安中学(200336) 杨 骏

中学生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高中地理作为一门亦文亦理的桥梁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上天入地,从古至今,时空跨度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抽象的空间天体模型。在学科内容上,吸引学生关注的点很多,高一地理第一篇中涉及宇宙环境以及天文知识,这些往往是学生提升地理学习兴趣的首要切入口。受教材及学时所限,这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能浅尝则止,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天文拓展课程的形式加以补充。

上海市延安中学长期坚持在高中阶段开设天文拓展课程,除每周开设1节排入课表外,还以各类天文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天文知识讲座、天文专题课程、天文研究课等形式,吸引了大批学生走近天文,开展丰富多彩的天文实践活动。我试就此类天文课程中研究课的课堂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天文主题活动选择的原则

天文主题活动选择最好结合即时出现的天象信息,围绕此项来组织一系列讲座和观测研究活动,符合时效性原则。例如,2009年7月的长江流域日全食,2010年1月的日环食观测,2012年6月的金星凌日现象以及每年固定月份时间出现的各星座流星雨观测等都是非常应景的天文观测选题。天文主题活动开展一直以来都是延安中学的特色,选择参加活动的学生肯定都是天文爱好者,在课堂里学习了专题2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后,这些同学渴望亲眼目睹贝利珠、红月亮等天文奇观,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想法、符合需要性的原则。在研究课上,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直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这又使得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具有科学性的原则。只有教师在其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方法得当,才使得整个课题在选题、开题、实施以及结题都能够顺利进行,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天文拓展课的组织形式

在确定天文选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每一项观测项目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课程。首先学校天文社团开设相关讲座,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天文知识,研究观测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方法。其次在拓展课中分组讨论观测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观测地点,明确观测步骤和内容,对人员进行分工,检测观测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最后按时、按要求进行观测,及时处理获取的观测资料,在观测后发布观测成果,在拓展课上分析获取的天文摄影摄像资料,讨论每次活动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分享总结。

三、天文拓展课的教学方式

天文拓展课程常见的课型一般分为:选题指导课、中期指导课、成果展示课。总的指导思想都是激发学生对天文探索的浓厚兴趣,努力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2012年5月日食观测主题活动时,为了培养高一新生对天文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采用成果展示与选题指导结合的形式,分别让成功观测2009年和2010年日食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整个日食观测活动的研究过程,碰到过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最后成功观测起了哪些作用等,让新生在对天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新老学生互动,在增强高年级学生成就感与自豪感的同时,也消除了新生对天文拓展课程的神秘感与畏惧感,更重要的是所有参与本节课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团结协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类似这样的课堂展示形式,学生都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四、天外拓展课要课内外结合

天文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大量时间都是课外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从课内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每堂课的研究内容,密切联系中学地理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对2010年日环食观测地点选择的研究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地形等相关知识,自行选择观测地点,做出成果展望,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带着问题和悬念去学习,然后教师再分析讲解,归纳总结,指出云南大理是此次观测的最佳地点。这样,教与学相辅相成,既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了天文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巩固对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提出的一大堆问题,也激励教师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业务,以便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愿望。这种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做到“活用教材”,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此外,在天文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课题相关资料查找的途径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借助外部助力:如请教资深教师、天文台专家等方法来帮助课题的顺利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权威性的分析,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学会比较筛选、归纳、提炼,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五、天文拓展课要突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教师在研究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研究型学习的主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深入地分析各地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此方法在天文研究课中也是成立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对比法去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钻研问题,例如2010年西南地区日环食现象的观测地点选择对比,在学校器材有限的情况下,何处观测成功率更高。研究课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开始学生选择重庆、攀枝花、大理的都有,经过课堂上各组引经论据,各抒己见,教师也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最后大家确定了大理和重庆两组地点,分别由老师带队进行观测。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爱护,当课堂上同学们的意见出现不一致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指导学生取得意见相对统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必须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判断,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重庆不是理论最佳点,但是学生的想法有不小的成功可能,值得尝试。最后在当天的拍摄中,重庆组大获丰收,不仅拍摄到了美丽的日环,而且观测到了太阳黑子。类似这样的场面在研究课中层出不穷,所以强调合作学习是天文课堂中的主旋律。

六、天文课堂中要树立大德育观念

不管是天文基础讲座、天文拓展课还是研究型课程,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加以落实。在我校天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态度,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作风;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我们认为,这是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课堂上适当运用案例介绍,对天文研究活动的开展方式、保障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如2009年7月22日全国千年一遇的日全食观测。在武汉主观测点一名观测者由于看到向往已久的日全食心情十分的激动,当太阳开始“生光”的时候其还在通过望远镜观测太阳,由于望远镜对光的汇聚效果,导致眼睛严重灼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所以需要制作太阳滤光膜,避免太阳光对眼睛的伤害等等,让学生懂得在在日食观测实践操作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自我保护,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加强规范操作的意识和增强安全意识。

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天文的兴趣、热情,培养学生为科学作贡献的远大志向,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的执著精神,切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和艰辛。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利用好学校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天文拓展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真正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天文观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天文篇
天文动手做——观测活动(21) 软件模拟观测星空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8年18个值得观测的营销趋势
天文与地理
可观测宇宙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