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在高中自然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2013-03-27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00241陈丽娜

地理教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性知识成语太阳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00241) 陈丽娜

一、借用成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堂好课,导入的作用功不可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而巧妙的用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进行新课引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专题7“地貌”之喀斯特地貌时,可以借用成语“滴水穿石”导入: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滴落在坚硬厚重的岩石上,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最终铸就了“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然而“滴水穿石”不只是一个成语,一个故事,它还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西南地区的土地上为人类雕琢了不可思议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语言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二、借用成语联系新旧知识

通过复习巩固以往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比较传统和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只要教师火眼金睛,善于找出和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借用成语等方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教学,做到在联系中教并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学,同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结束了上节课专题7“地貌”内容的学习后,开始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学习时,我们可以借用成语“顶天立地”承上启下,以旧引新:顶天立地,顾名思义就是头顶云天,脚踏大地。上节课我们已经俯视了脚踏的大地——岩石圈(复习相关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仰望头顶的这片天——大气圈(或大气层),共同来探讨下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新旧知识得以顺利衔接和过渡,促进学生回忆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借用成语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借用成语创设问题情境,若角度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等。如在向学生介绍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太阳的基本概况时,借用成语“后羿射日”展开提问①:从地理的角度思考下后羿为什么要射日呢?学生回答太阳能量巨大后进而提问太阳的能源来源是什么?太阳的能量以什么形式传送到地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核聚变反应和太阳辐射。通过提问②:让我们暂别神话故事的美好,回归理性,从地理的角度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到太阳?引出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通过提问③:从地理的角度想一想,后羿为什么要留下一个太阳?引导学生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通过这样新颖有趣的提问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被带动起来。

四、借用成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新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引发认知冲突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应该认真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借用成语等方式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如在讲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判断影子长短和方向时,引导学生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角度思考,立杆一定能见影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情况下不对?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全面看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五、借用成语巧记陈述性知识

高中自然地理中需要识记的陈述性知识颇多,虽然学习难度不大,但重在记忆和保持,有些知识点很容易引起学生记忆混淆错乱。若教师在讲述地理陈述性知识时,一味的老生常谈,像复读机似的机械单调的向学生传授本就枯燥的陈述性知识,不仅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自己也会有味同嚼蜡之感,从而加剧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可以尝试着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陈述性知识,而成语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在记忆上独占优势,若能灵活地将成语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将地理知识借成语来表达,就会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在学习“太阳系”这部分内容时,关于“太阳系小天体位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其中哪两颗之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成语“钻木取火”来帮助学生记忆,即太阳系小天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记忆混淆错乱,而且使课堂教学少一些刻板沉闷,多一份愉悦轻松,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俗。

六、借用成语易化原理性知识

自然地理的科学性、逻辑性很强,令很多同学望而生畏,无形中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科学阐述原理性知识的同时,借用成语等方式润色教学语言,从而使得复杂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简单明了,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讲到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的移动规律时,可以多次借用“两军对垒”“势均力敌”等成语辅助阐述:每年5月份,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气团在此两军对垒,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位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大增,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地区交锋,势均力敌,相持不下,造成长江中下游一个月左右的阴雨连绵的天气。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连克华北、东北地区,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撤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的移动。

将成语融入到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借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将其兴趣中心引向对新知识的探究,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无形中增加了自然地理的亲和力,拉近了学生与自然地理的距离。但是汉语成语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因此要求地理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成语,并找准切入点,恰当融入渗透,而这离不开教师日常的积累和创新。

猜你喜欢

性知识成语太阳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太阳几点睡觉
拼成语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夏天的太阳
猜成语
太阳花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