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真实——以《白杨》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2013-03-27曾惠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白杨真实性家长

曾惠芳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

一个秋日的上午,我们走进了某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正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也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还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本节课我们将一睹白杨的风姿。”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小白杨》,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戈壁滩边白杨树的生动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本堂课新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兴致昂扬。

新授内容结束,教师提问巩固本堂课知识点。

T:“同学们,白杨树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生长,象征着什么?”

S1:“白杨树象征着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T:“答得真好,白杨树就像是卫士一样在边疆守卫祖国。那同学们长大后要怎么做呢?”

S2:“要像白杨树一样,到祖国最艰苦的环境中去,守卫在祖国的边疆。”

案例分析:

教师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西方有句名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而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这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观的解读,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并能进行教育性教学的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性的教学活动,这是教育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那么,这种教育性的教学除了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宏观要求外,在微观层面还缺点什么呢?那就是教育的真实性。

一 何谓教育的真实性

致力于探索教育真实性的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的真实性应该解释为教育的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一致,现象和本质一致;而另外一些学者,比如陕西师大的胡金木等学者则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把教育的真实性归为“教育应该回归生活”[1]。

教育的真实性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的一种分类,根据已有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以及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具体行为都必须遵循社会现实的客观规律,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期望。简言之,教育的真实性就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要符合社会事实,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并归属于教育的价值取向范畴。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859 -1952)认为,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就是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2]也就是说,这种个体的发展是受社会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所制约的。当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与现在的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是属于教育活动的真实面。

案例中教师启发学生长大后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学生答是要像白杨树,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守卫在祖国的边疆。如果仅仅从课文主体内容来理解,当然,应该要像白杨树一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大后要锻炼自己,扎根到祖国边疆,这也正体现了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但是,若站在家长的角度,细想一下,家长也会和教师一样用同样的思想去教育孩子吗?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学习白杨树的高贵品质,不怕环境艰苦,坚决扎根到祖国的边疆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现实的不协调、不一致;反映的是教育的真实性,也正是教育研究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 中小学课堂教学真实性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变传统应试教育为新理念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必然趋势。1999年,国家召开第三次全面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倡导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但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现状如下:

1.教师偏向传统说教

关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大多数教师有自己的“苦衷”——工资勉强养活自己、办公条件只有桌椅、生活还得另谋出路。空闲时间绝大多数用来琢磨怎样生存,极少数注重在教学中渗入课程的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倾向的范围较大,尤其是在农村教师这个范围内,较偏向传统说教。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反映出教育所需要的真实。

2.学生陷入“双轨逆向”教育

学生在校大多学习教材中一些“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正直教育;而在家庭则接受更接近社会生活的“自我、利己、竞争意识”的现实教育。比如:在校教师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可孩子与家长一同上公交车时,多数孩子会快速抢占座位;还有些学生在校接受爱心教育,而某些家长就会找借口推拖捐款。这些现象让学生明显地觉察到,从学校学的知识和他们所了解的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3.传统教学模式占比重

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上自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学校普通教师,都认定新课程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但是在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评定时,却有偏重考试排名之嫌,自然,教师就会多注重考试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年轻一代的全面发展。

三 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的成因

透过问题的现状才能看出其本质。为什么当前的课堂教学会出现如此多的不真实现象?有位大教育家这样说,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归结为一种教育问题,尤其是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基础教育,更是目前现状的起点。一份关于某学科学习动机调查的数据显示,“65.1%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不是由于本身对学习有兴趣,更多的是升学、就业等其他方面的原因”[3]。学生学习没兴趣,源于课堂教学脱离现实,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思维局限于教学目标

思维是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更是主宰人性行为的控制系统。同样,教师的思维也是主宰教师教学行为的控制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完成教学目标,追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完美境界,较少注意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与真实世界中人性思维相联系,这种教学往往不利于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完整的品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学校教育所授知识与经验不是孤立的,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并与家庭教育所授知识协调、一致,学校教育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蕴含于社会生活中。当始于社会生活之上的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与家庭教育不协调时,这个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3.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素质教育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轰轰烈烈地推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对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仍然偏重考试排名,“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某些教育工作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教师虽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因素,但教师也是追随“指挥棒”走的,因而现有的考核机制需要改进,需要完善。

四 课堂教育需要回归真实

教育工作需要真实。因为教育工作影响的是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实性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而有灵魂的教育也应该是真实的、理智的、充满深厚感情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施真实的教育呢?从以上的种种社会现象中所产生的原因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筹谋对策。

1.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目前的教育评价主要侧重一元教育评价模式。“一元教育评价模式指的是在具体的教育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或唯一的衡量尺度的模式。”[4]可实际上,人的才智是多因素的结合体,绝不能仅仅用一种尺度去衡量或评价,这样会限制部分人的积极性。所以,将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倾向于多元化,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些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的内容总能最吸引学生;还有些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探索性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亮点,可能会由于注重测试成绩的评价而被遮盖。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示范性素质培训

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谈举止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一点点的关心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各种生活习性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并竭力模仿。”[5]比如:班主任如果每天能在早晨7:30到校,那学生7:30 到校的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能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在下一次再看到有垃圾时,就会有学生在教师弯腰之前迅速收拾干净。千万注意反面例子的示范效应,教师的示范效应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因素。

3.争取做到家校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亲密的教育者,在孩子的心目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支持者重要角色。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将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如果出现案例中的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点相互矛盾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其一,说明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其二,说明我们的教育目标有虚假的一面,让孩子、让家长对教育会有一些不良的看法。所以说,家长需与学校经常沟通,学校也应创造与家长多渠道沟通的条件,比如网络、电话、家长会、家访等等方式。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站在同一观点上,才有助于孩子形成统一的认识发展观。

五 结 语

真实性是教育的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6]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教育,被美誉为“太阳底下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角色,理应最具有求真求实的本色[7]。只要抓住教育过程中“教师”这个主要矛盾,采用多元教育评价模式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强化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并大量提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平台,提倡教育的真实性就不会再是一纸空文。广大辛勤教育者的真实和真心一定能为受教育者撑起一片真实的教育蓝天!

[1]胡金木.僭越与划界: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J].基础教育,2012,9(5).

[2]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邓家金.部分农村中学生厌学化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233 网校.《小学教育学》目前教育评价的问题与发展[EB/OL].http://www.233.com/teacher/Edu/20060725/091859368.html,2006 -07 -25.

[5]朴泰洙,金哲华.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文选[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1.

[7]汪振德.教育需要真实[J].教师新概念,2005(Z1).

猜你喜欢

白杨真实性家长
白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广告的真实性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