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得快的原理(上)

2013-03-27老加里霍尔杜淑娴

游泳 2013年6期
关键词:池底上臂阻力

文|老加里·霍尔 译|杜淑娴

无论游距长短,无论何种泳姿,要想游得快,我认为泳者应该努力遵循下述三项基本原理。

在竞速游泳俱乐部,我有机会与世界上游得最快的运动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们的泳姿。尽管我已经认识到短距离选手与长距离选手在游泳技术上存在着差异,我也承认无论游距长短,没有一种游泳技术可以完美地用到所有人身上,但是我仍然认为,最棒的短距离选手展示了最高效的游泳技术。毕竟,倘若他们不是高效率的游泳运动员,他们也就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短冲选手了。

关于游得快的三项基本原理并不新奇,它们早已被经验丰富、博学多识的游泳教练反复阐释过,尽管阐释的方式可能不同,提及的原理也不一定全面。下文是竞速游泳俱乐部对这三项重要原理的阐释方式,其中还包括一些我们全新的理念。

基本原理1:为笨重如砖的身体塑形

自从搬到佛罗里达群岛以后,我经常在水下观察水生动物,希望能找到与人类相像的鱼类或水栖哺乳动物。至今,除了缓慢游动的水母之外,我还没有发现一种长着长臂或长腿的水生物种。事实上,大多数麝香鳖、白斑鱼和黄尾鱼只是轻快地摆动一下尾巴就从我身边闪过去了,我怀疑当它们回头看到我手中的鱼叉根本射不到它们时,都在得意地嘲笑我。在它们眼里,我看上去一定像一块拖着长脚蹼的笨砖头。大家想一想吧,这正是我们人类在水中的样子:会动的砖头!

在胜负之差只有百分之一秒的体育项目上,我们为获得流线型付出的微小努力,都将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

奥运会举办第一次游泳比赛是在1896年,那是一次非正式的比赛。从那以后,人们便想方设法让自己在游泳比赛时游得更快些。人类作为水栖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尽管短暂,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些进步是靠后天努力取得的,比如训练方法更科学,运动员训练更刻苦、更追求流线型,在大赛前把身上的毛剃光等等;有些进步是遗传或发育的结果,或者是二者兼得的结果,比如选手身材更高大,手脚更大,柔韧性更好,关节的伸展性更好等等;有些进步是高科技的成果,比如戴泳帽,穿专业的泳衣。泳衣的面料已经从毛料、尼龙、莱卡一直发展到碳纤维。现在一些运动员穿的是包裹全身的碳纤维泳衣。不错,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于每晚我在码头上看到的大海鲢来说,我们人类,包括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内,游动起来仍然像块砖头。

因为砖形的人体缺乏流线型的圆滑曲线,天生就不适于水下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努力重塑人体的外形。幸运的是,人体就像其它非流线型物体一样,只要稍加改变,使其更加接近流线型,结果就会迥然不同。在胜负之差只有百分之一秒的体育项目上,我们为获得流线型付出的微小努力,都将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

一般而言,世界各地的游泳教练都已经认识到,运动员要想获胜,保持身体的流线型有多么重要。我在竞速游泳俱乐部指导过几百名泳者,其中30岁以下的泳者几乎都知道在水下如何做出标准的流线型。在重大比赛前,他们做梦都是穿着高科技泳衣,戴着竞赛泳帽,戴着超低外框的泳镜,剃光体毛后参加比赛。然而即使装备上所有的高科技产品,使用最完美的短跑式出发姿势跳发,做出手腕叠手腕式最紧的流线型,并以大约每小时5英里的初速度入水,如果不打腿、不划臂的话,5秒钟后他们就几乎停在水里不动了。哎呀,可怜的人体砖头!

在探索怎样让人体摆脱砖形、趋近流线型的过程中,我在泳者身上发现了两大问题。在我教的泳者中,90%的人都有这些问题。我不能因此责怪教练员,因为其中一个问题是教练几乎无法控制的,另一个问题又是教练很难察觉的。第一个问题是头位过高,在游自由泳(包括蝶泳、仰泳、蛙泳)时,泳者往往头位过高。头位过高有什么坏处呢?头抬高,臀部立即下沉。抬头游泳就会使人体与水面形成一个小小的仰角。如果你曾经在水中拖着一块扶板走动,你就知道,除非把扶板放平,否则扶板与水面的微小夹角都会导致很大的阻力。既然一块小小的扶板都能产生这么大的阻力,那么想象一下,一个五六英尺高的人,在水里稍微倾斜一点,产生的阻力将会有多大!

头应该与身体成一条直线,不要抬高。这就是说,视线应直指池底,而不是前方。游仰泳时,头要尽量向后仰,仰到在两次呼吸之间,随着每次划臂,都有小股水流从脸上流过。头位高出这个水准,游泳时人体就会倾斜。出色的自由泳选手都是向侧后方吸气,这样当头转回视线向下的位置时,下巴是贴近身体的,头与身体仍然成一条直线。上述动作看似简单,可为什么90%的泳者都有抬头过高的毛病呢?自卫!

游自由泳或蝶泳时,如果头位正确的话,你实际上看不到前方。因此下述事件早晚会落到你头上,比如对面某个游仰泳的人歪到你这边的泳道上,或有人蹬壁出发时歪到你身上,或某个游蝶泳的人强占了整条泳道。头只要被撞一次,你就会抬头游泳,即便你健壮、灵活的像美国影片《人猿泰山》的主人公泰山一样,你也会这么游,以免再次被撞。

那么在热火朝天、拥挤忙乱的赛前训练中,教练如何教授正确的头位呢?做专项练习,要反复做。然后在单向泳道上,让泳者至少完成一趟头位正确的游泳。在布置队员出发时,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以解除他们时时抬头看路的后顾之忧。

我遇到的第二个最常见问题就是低肘,这是导致泳者在水中像砖头一样笨重的另一个原因。这里我想再次表扬大多数教练为纠正低肘所付出的努力。他们要求泳者在水下保持高肘姿势,但不解释为什么,或者解释的不对。教练往往会说高肘可以增加划水面积,或者增大划水力度。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首先,直臂与曲臂的表面积一样,因此对水面积不变。至于划水力量,我认为高肘姿势既不自然,也不便于发力。事实上,第一次用高肘划臂,你会感到超级别扭。那么高肘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大幅度地减阻!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来证明。

穿上一对脚蹼,一臂伸直在头前,保持流线型姿势,另一臂垂直朝下,指尖直指池底,用最快的速度打腿,穿越25码或25米的泳池。要想保持手臂与池底垂直的姿势不变,你也许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手臂引起的阻力会使手臂向后移动。一旦你能感觉到手臂产生的巨大阻力(感觉就像拽着一个水桶游泳),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世上没有长臂鱼了。现在做同样的练习,这次手臂不是直指池底,而是先向两侧伸直(保持在水下),与身体成直角,然后肘部向池底弯曲成90度角,还是穿上脚蹼全速打腿。同样的手臂,同样的表面积,只是放置位置不同。你仍能感觉到手臂在“高肘”位置引起的阻力,但与直臂相比,阻力明显小多了。

应当承认,游泳与做水下拖动手臂练习不同。引起巨大阻力的长臂也提供了足够大的对水面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划水工作,为产生主要的推进力做功。这些肌肉群来自身体核心部位(腰腹)、后背、前胸、肩膀、上臂和小臂。换句话说,手臂既是我们的挚友,也是我们的死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先仔细考察一下,在自由泳划臂过程中,整条手臂的运动情况。

如今,世界级的女子选手50米冲刺的时间在25秒内。也就是说,她身体的平均移动速度是2米/秒。如果她的身体是以这样快的速度在水中移动,那么她的两手在水下的速度是多少呢?令我惊讶的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没有人答的上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康斯曼博士分析了运动员在游自由泳时,手在水下的运动情况。他是第一个进行此项研究的人。他把小灯泡绑到马克·斯皮茨、我和其他世界级运动员的手指上。他在室内泳池的池底架设了一个固定摄像机,拍摄我们在黑暗的泳池中游自由泳的全过程。他发现,手在水下的前后运动很少。在划臂开始的滑行或抱水阶段,手有一点向前的运动。在划臂的高速阶段,即从手在肩下附近到手出水之前,手有一点向后的运动。手在水下的运动方向主要是左右和/或上下。手的出水点几乎是一成不变地在入水点附近或稍微靠前一点,这就是说手在前进方向上的净速度几乎是零。

即便是一块笨重的砖头,要是沉在水下静止不动,也不会产生阻力。前进的阻力有三种:压差阻力、波浪阻力和摩擦阻力。前进的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相伴而生。在水下划臂的开始阶段,此时手向前运动,处于流线型位置,几乎不产生前进阻力,但确实能产生有推进性的升力。当手向后加速运动时,在向后的方向上有速度,因此产生推进性的阻力,但此时不产生前进的阻力。手臂的其余部分对前进的阻力有什么影响呢?在自由泳划臂阶段,它们在做什么?

手臂通过肩关节与身体相连,我们知道身体是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所以肩膀也是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如果手的净速度是零,那么从手腕到小臂、到肘、再到上臂,在划臂过程中,尽管手在向后运动,手臂从下向上各部分的向前速度是逐渐增加的,当然并不一定是线性增加。物体在水中运动的速度越快,所受的阻力越大。当然除非物体像船一样,能够移动到完全不同的介质中,比如像水上飞机那样在水面上飞行。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强大到能在水面上游动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上臂产生的前进阻力大于小臂产生的前进阻力,因为上臂更大,向前的运动速度更快。怎样摆放上臂,是采用低肘姿势还是采用高肘姿势,对上臂引起的阻力大小有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手臂想象成是坐在独木舟上的两个人。坐在前面的人(代表下臂)想赢得比赛,正在玩命划桨;坐在后面的人(代表上臂)根本就不想参加比赛。事实上,他是被好说歹说硬拽来的,所以他打算坐在舟上袖手旁观,让前面那个家伙独自忙活。但是他心里明白,前面那个家伙最终会纳闷,我们为什么落后了?当他回头看他时,一定会发现他在后面闲坐。为了不让那傻家伙发现自己在偷懒,坐在独木舟后面的人决定把桨始终放在水里。每当前面那个家伙回头看时,他就装出一脸疲惫的神情,还呼哧呼哧地喘气,好像在用力划桨。而他所做的只是把桨放到了水里。然而,把桨放到水里比啥都不干所招惹的麻烦还多,因为把桨放到水里增加了阻力。不过,桨叶有两种放法:与独木舟前进的方向平行,或与独木舟前进的方向垂直。如果他选择垂直放置(低肘),他就给前面那个家伙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如果他选择平行放置(高肘),他给前面那个家伙增加的负担就轻一些。

无论是在竞速游泳俱乐部还是在其它地方,我在水下观察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级选手游泳,我发现他们无论是游自由泳还是游蝶泳,无一例外都采用高肘姿势,这一发现让我感到惊讶。当身体从手旁经过时(注意不是手从身旁经过),肘从高位迅速向体侧折叠,在手快出水时,肘已经贴近身体了。我认为这种极不自然的高肘姿势并不利于发力,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前进的阻力。保持高肘是使我们摆脱笨砖形象,轻松游泳的一种隐秘方法。

我认为这种极不自然的高肘姿势并不利于发力,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前进的阻力。保持高肘是使我们摆脱笨砖形象,轻松游泳的一种隐秘方法。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池底上臂阻力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零阻力
阻力板在双轨橇车速度调节中的应用
猪猴跳伞
雨下多了,没有颜色
超声引导上臂中段神经阻滞对前臂改良穿支皮瓣V—Y治疗患者术后肢端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做做字母操缓解肩颈痛
游白沙坡温泉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