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3-03-19江苏省扬州市大桥高级中学225211王贤忠

地理教学 2013年20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师

江苏省扬州市大桥高级中学(225211) 王贤忠

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

我们关注着,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忽略了地理教育。

我们牢记着,范围在缩小的世界需要一种不断增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我们意识到,地理教育能够成为资料准确、合格、有趣而快乐的学科。

我们期待着,具备地理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和成年人的完整教育。

——摘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

艾利奥特说过: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然而,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种自然成熟、自发成长的过程,它需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提高。那么,在现阶段地理教师专业成长会遭遇哪些“瓶颈”呢?我们又如何来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呢?

一、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遭遇的“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应俊峰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的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也逐渐了得到大家的关注。

1.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酷爱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他们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取消地理高考,这导致许多学校中地理学科长期处于弱科地位,在一线的很多地理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地理亦文亦理的学科特点,又往往使其陷入“不闻不理”的尴尬处境。社会各种机构中专门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学习资料很少。这样,地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获得培训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多数时候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获取理论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研室组织培训和教师自己的学历提升,这样的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教学的实效性差,而且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都很僵化,与实际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脱节。

2.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

教师的专业技能,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地理教师,除了要拥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特别需要现代技术教育能力和传统的“三板”教学手段的熟练使用能力,同时需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中图表数量及种类众多,在任何一次地理命题中基本也是无图不出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因此,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熟练使用就成为地理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形式仍然屡见不鲜,极大的影响了地理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削弱了地理学科的特色。与之相反,一些青年地理教师由于从高校毕业不久,掌握了相当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平常教学中,大“秀”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讲和点击鼠标两个动作,很少有对板书语言的思考。我们相当一部分青年地理教师对板书和板图缺乏设计,不注重传统板书的实效性,极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也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学校在地理设备投入上严重不足,地理教学硬件如专用教室活动场所、仪器设备等严重缺乏,师生活动只能局限在课堂上,使地理教师失去了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

3.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

课程标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因而,新地理课程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观念、认识是否到位,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不破除旧观念,那么再好的地理课程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再好的地理教材也可能变成死记硬背的材料。

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持得过且过的态度,稍取得一些成绩后即沾沾自喜,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教学自主意识和创新观念。这一部分地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往往有着“自然成熟”的倾向,在发展到“经验型教师”的阶段随即止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教书匠”,其专业水平缺少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二、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转变角色,准确定位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新型的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民主与平等最基本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营造这种学习氛围的基础就是教学的民主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学会鼓励、赞赏和倾听。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理念。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目的。

例如,在进行工业区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附近工厂区位的录像资料(直观动态材料的感知);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言交流);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工厂的区位情况(实践活动);可以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开放学习);可以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更新观念,鼓励创新

叶澜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课程摆脱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桎梏,课程设计留下的空间能让教师尽情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教师便有了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新课程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思考、体验。只提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对课程的态度不仅是拿来,而且还必须伴随课程改革的开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还可以质疑教材、重新加工教材、创新教材,以创生课程资源。

例如,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节教学时,人教版、鲁教版及中图版教材都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但三种版本教材各有侧重,表述差异也较大,人教版的编制顺序是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人教版这样编排符合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但不足的是,与高中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所出入。而鲁教版教材内容思路不够清晰,但教材中有关黑土开发、林业发展、湿地保护等措施可以在教学中借鉴。中图版教材中,问题探究和措施模块可以引入课堂,但其表述过于繁杂,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整合。在教学中整合了几种版本教材后,我确定了本课的编制思路: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其中,农业生态破坏及保护从黑土肥力下降、森林减少、草场破坏、沼泽萎缩等方面阐述,如图。

3.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不断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涉及面很广,环境、人口、资源、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体育等各方面信息都可以与地理知识相联系,而其中有很多新的信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不可能全部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借助媒体,教师可以从中采集、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地理课堂,还能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存环境,也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例如:①社会发展方面:日本核电站核泄漏、疯牛病和口蹄疫蔓延、癌症村等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讨论水危机、水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等,有助于学生懂得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紧密地同以往认为很遥远的地理事物发生着联系。②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全球化、WTO与中国、中国与印度软件发展差距的原因、毒大米事件、金融危机与我们的生活等,如何发展,怎样治理,展开讨论。③文化体育方面:多元文化如何共存—巴以冲突、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自发捐金、世界杯、冬奥会等。这些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向前发展越迅速,越需要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需要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④科学探索方面:水星凌日、火星冲地等天文现象;雾凇、云海、潮汐等气象水文景观;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等,通过这些知识补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利用网络,整合资源

因特网与地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跨时空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正是因特网最突出的优势,所以将因特网引入地理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地理网络资源分为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网站、案例库、题库、多媒体资源库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布在不同类型的网站里,具有不同的特色。校园网的建设仿佛拉近了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和网络的距离,也指明了一个清晰的资源路径。

(1)利用地理网络资源精心备课

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并且能够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学水平和理念,缩小了因地域差异带来的教学差异,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更完整的体系。

(2)利用地理网络资源制作实用课件

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课件都不能满足本地教学的全部需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找到的资源进行重组,以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知识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课下给学生提供资源链接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地理网络资源的链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访问,并在访问的过程中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些关于网上地理学习的小论文,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减少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整理、存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现代的教育观念、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投身于课程改革,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冯以浤 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 1993, 48(4): 289-296.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