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礼》中的“酒”礼仪

2013-03-19李文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仪礼酒器周礼

李文娟(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三礼》中的“酒”礼仪

李文娟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礼》;酒;礼仪

东汉郑玄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后,“三礼”的名称得以正式确立,作为记录周代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沿承夏商礼节而更趋完善。《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云“酒以成礼”[1],于是“酒”从日常的饮品而成为婚丧宴祭等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周礼》有掌酒之官,设置专人对酒进行管理;《仪礼》中《乡饮酒礼》对饮酒时的礼节做了详细的记载;《礼记》则阐发实施酒礼背后的礼法内涵。《周礼》《仪礼》《礼记》(以下简称《三礼》)中关于酒的记载可以使我们对周代的饮酒制度有全面的了解。

一、所用之酒

“酒”字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农作物的积余催生了酒的酿造,也使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必不可少的饮品,从物质形态的饮品到婚丧宴祭的礼品再到不自觉形成的酒文化,中华民族的“酒”历经时间的陈酿而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酒自产生起就与器皿有着不解的渊源。甲骨文中的“酒”字形似“酉”,“酉”即为盛酒的器皿,《礼记·中庸》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2]426《礼记·礼器》亦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2]321《三礼》中记载了丰富多彩的礼节,涉及到的礼器也是纷门繁多,酒器就是其中之一。钱玄《三礼名物通释》将酒器按用途分为四大类:一为盛酒之器,如尊、彝、罍、壶、卣、甒;二为饮酒之器,如爵、觚、角、觯、散、斝、兕觥;三为承酒之器,如豐、舟、禁、棜;四为揖酒之器,如勺、柶、圭瓚[3]70。容庚等《殷周青铜器通论》将先秦时期的酒器分为三类:一为煮酒器又称温酒器;二为盛酒器;三为饮酒器;此外,还将祭祀用的酒器又单独作为一类[4]。从名物来看,很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称为酒器,根据自身形态特点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尊,《说文·酉部》曰:“尊,酒器也。”[5]《周礼·春官》设有“司尊彝”一职,《周礼·春官·小宗伯》又将尊分为六种,曰:“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2]4 5六尊即指献尊、象尊、壶尊、著尊、大尊、山尊。《礼记·明堂位》又曰:“灌尊:夏侯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2]346“黄目”也是尊的另一种说法。器物制造的最初并无尊卑,为了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尊者的荣殊,而赋予了器物不同的等级差别的色彩,这种思想进一步延伸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使酒器的使用体现出严明的地位差别。《礼记·礼器》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2]3 20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酒这个原本带有生活色彩的物品,为维护封建正统思想,成为礼制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2]315周代已形成自己的一套酿酒方式,《周礼·天官·酒正》记载酒正要“以式法授酒材”[2]1 2,虽然酒式已不可详闻,但纵观《三礼》,士冠、士昏、宴礼、射礼、丧礼等重大活动都以酒贯穿始终。《仪礼·士冠礼》曰:“乃醴宾,以壹献之礼。……若不醴,则蘸用酒。”[2]117《礼记·丧大记》记载君子丧礼时的礼仪规范:“君之丧,……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既葬,……始饮酒者,先饮酒醴。”[2]389《仪礼·乡射礼》记载射礼之前要“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左玄酒”[2]135,射礼活动结束后“遂命胜者执张弓,不胜者执弛弓,升饮如初”[2]143。《仪礼·燕礼》也记载酒贯穿整个宴饮仪式的过程,宴饮前“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左玄酒,南上”[2]14 8,宴饮中“主人宾右拜送爵,……宾坐,……执爵,遂祭酒,兴”[2]1 4 9,直至宴饮结束都要实施酒礼。《礼记·乡饮酒义》曰:“啐酒,成礼也。”[2]461大至国家,小至百姓,凡重大事件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酒无形中成为礼的代名词。当酒成为一种礼仪而被尊重和传承时,为维护封建正统的等级差别,天地鬼神、祭祀所享之酒与普通民众所用之酒就要有所区别。《周礼·天官·酒正》有“五齐三酒”之说:“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2]1 2“五齐”为祭祀所用酒,以其谷物材质而外别,清浊、色泽而内别。《礼记·坊记》曰:“子云:‘……醴酒在室,醍(缇)酒在堂,澄酒在下。’”[2]4 19即使同为祭祀之酒因酒质的差别也有地位的差别。《三礼》中提到的酒与我们今天对酒的理解稍有不同,如《礼记·乡饮酒义》曰:“尊有玄酒,贵其质也。”[2]461天地祭祀和尊者享用时必用玄酒。《礼记·郊特牲》曰:“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无味之本也。”[2]327“玄酒”其实就是水,贾公彦疏:“至敬不尚味,而贵多品。”[6]669钱玄曰:“一曰水,清水,最贵,故《玉藻》曰:‘上水’,以水为上。”[3]58所以水就成为礼中最贵重的酒。“三酒”,郑玄注曰:“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6]669有事主要指祭祀时,“三酒”的差别重在时令和新旧。事酒,冬季酿造春季酿成;昔酒,冬季酿造夏季酿成;清酒,酿造时间更久于昔酒。《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2]403祭祀不仅能使祭者得到庇佑,更是礼的最高体现,而酿制时间的长短就成为判断是否为上品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酿造时间越长,酒的味道会越醇美,祭祀均采用上品。

二、所施酒礼

《礼记·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2]328《礼记·丧服四制》又曰:“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2]469君臣、父子、夫妇、友朋之间的维系离不开礼仪法则的规范,婚丧宴祭中严格的饮酒礼仪也是为达到明贵贱、次人伦,维护社会规范的效果而制定的。尊卑有序、长幼有节,是周代统治者实施酒礼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历代遵守的社会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政权。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曰:“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7]古时乡人聚会之前要举行宴饮仪式,这些宴饮仪式慢慢从风俗上升到礼的高度。饮酒要有乡饮酒礼,成人要有士冠礼,结婚要有士昏礼,射箭要有乡射礼等,这些礼的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酒。《仪礼》中的“献宾”、“旅酬”、“酢”等用词都是饮酒时宾主之间相互敬酒的礼节用语。饮酒礼是非常繁琐的,而且不同场合不同人所施行的酒礼也是十分繁杂的,仅宾主之间敬酒就有很多环节,而且都深入到礼的内涵。《礼记·聘义》曰:“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2]46 8人们在实施聘射之礼时,即使是水也不能随便饮用,这是对礼的尊重,也是对法的敬畏。《礼记·乡饮酒义》曰:“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2]46 2可见,礼的制定都是为统治阶级实行教化服务的。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也是一个重人伦的社会,人伦的秩序需要用礼来约束,酒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有了它的教化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尊卑,序长幼。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8]所以周代君臣地位分明,已有了上下级的悬殊,在礼的实施上也就体现出明显的不同。《周礼·天官·酒正》曰:“凡王之燕饮酒,共其计,酒正奉之。凡乡士庶子乡耆老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掌酒之赐颁,皆有法以行之。”[2]13贾公彦疏:“计群臣多少以足为度,要以醉为度,法即是尊者得多,卑者得少。”[6]669《周礼·秋官·掌客》曰:“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壶四十,……夫人致礼,八壶,……侯伯四积,……壶三十有二,……夫人致礼,八壶,……子男三积,……壶二十有四,……夫人致礼,六壶。”[2]94诸侯卿士因爵位的高低飨礼的数量也有多有少。《礼记·祭统》曰:“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2]405《礼记·玉藻》曰:“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乡野人皆酒。”[2]34 0皆因尊卑之差而有饮酒之别。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尊老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饮酒和祭酒的过程中皆以老者为尊。《周礼·地官·党正》曰:“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有序以正齿位: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2]28《礼记·曲礼上》云:“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爵,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2]243《礼记·乡饮酒义》亦曰:“乡饮酒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2]462《礼记·经解》曰:“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2]409对乡饮酒的礼仪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长幼失节是引起争斗的最根本原因,制止争斗就要从长幼次序上掘根溯源,这也是安定社会、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礼记·射义》亦曰:“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2]464再次对饮酒之礼做了强调。《陔余丛考·祭酒》曰:“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9]《三礼》中主持祭祀向天祝祷、举行各种仪式的人也都是尊者或老者。

三、所崇酒德

“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10]443酒德是指不该唯酒无度而丧失了饮酒的德行。《易经·未济卦》曰:“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1 1]明自逸于饮酒而不知节制就会遭遇险难。《诗经·大雅·抑》亦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1 2]酒被视为德行缺损、丧邦亡国的罪魁祸首,周代统治者总结殷商的教训,倡以酒德。自大夫以至于士,自君以至于民,都要遵守饮酒礼仪,统治阶级采取监察、礼制、物化倡导酒德。

一是监察。《周礼》对酒器的管理有专门的分工,对酒的监制也赏罚分明,其中记载有“党正”、“萍氏”等职。“党正”一职掌礼仪的监禁,“凡其党之祭祀、丧纪、昏冠、饮酒,教其礼事,掌其戒禁”[2]2 8。“饮酒”指乡饮酒礼,“党正”负责教民在各种场合下的礼仪,并依法对他们进行督责。“萍氏”一职掌“国之水禁,幾酒,谨酒”[2]88。“幾酒”指稽查国人买酒是否适量适时,“谨酒”指节制民间用酒,对酒的流通实行严格的监管。《周礼·天官·酒正》曰:“凡有秩酒者,以书契授之。”[2]13即指年长者也要根据年龄颁发书契作为授酒的凭证。

二是礼制。《论语·乡党》曰:“唯酒无量,不及乱。”[13]《尚书·酒诰》曰:“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10]3 83对过度饮酒者不能一概使用强制力,首先要用道德进行教化、劝诫。《三礼》中为防患于未然,以礼来进行约制饮酒。《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2]3 40用礼制规定有德行的人饮酒当以三杯为限。以三杯为限作为对君子德行的要求,鼓励更多的人去遵从礼,用礼制安民祸患就会减轻。《礼记·乐记》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之祸也。”[2]3 65要求授酒者以诚挚的态度敬酒,受酒者以谦让的姿态接受敬酒。双方如此谦让,就增加了饮酒的缓冲时间,即使终日喝酒也不会喝醉而发生祸患。以此来达到《礼记·乡饮酒义》所说的“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2]4 62。

三是物化。用器物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仪礼·士冠礼》曰:“尊于房户之间,无甒,有禁。”[2]11 7钱玄引郑玄注曰:“禁,承尊之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3]74禁的作用就是阻止人们饮酒无度。《礼记·玉藻》曰:“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2]340钱玄引郑玄注曰:“棜,斯禁也。”[3]7 4“棜”的功能与“禁”相同,都是劝诫之用。“禁”是承酒器的托盘,既用它来放置酒器达到礼的效果,又以其之名实现劝诫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从《三礼》关于酒的记载可以看出,先民对酒的重视,以及统治阶级以酒为工具实现礼制的目的。《三礼》中繁琐的礼制历经年代的更迭已少有人听闻,各种仪式活动也因地域差异发生转化,但酒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绵延数千年不废。当今我们在继承传统酒礼的同时也越来越提倡酒德,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礼》对我们施以酒礼、倡以酒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80.

[2]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

[3]钱玄.三礼名物通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4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52.

[6]十三经注疏附周礼注疏[M].阮元,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85:103.

[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M]//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466.

[9]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444.

[10]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03.

[12]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274.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1.

[责任编辑:陈增杰]

Rite of “Wine” in San Li

LI Wenj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Wine is a symb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a is famous for being a “state of ceremonies”, and wine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ceremony, forming the wine ceremony. San Li kept in details the ceremony of wine drinking in Zhou Dynasty: Zhou Li stated the official positions, Yi Li determined the ceremonies, and Li Ji focused on human relation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ine ceremony in Zhou Dynasty and even the Pre-Qing Period.

San Li; Wine; Ceremony

K892.26

A

1671-4326(2013)03-0074-03

2012-12-14

李文娟(1986—),女,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仪礼酒器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查酒驾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
唐代酒器“双鱼榼”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