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一体化”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3-03-19关静岩曹德明赵秀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8期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微生物学革兰

关静岩,曹德明,赵秀梅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科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实训课教学时数,以强化实训教学。但在课程实施时,多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归教,做归做,并未彻底改变“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窘况。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岗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独自完成基本的微生物检验工作。但医院对实习学生反馈的结果显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将其与临床岗位有机结合。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本门课的精髓,真正实现“毕业就业岗位零距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我们以甘晓玲主编的《微生物学检验》为主教材,总学时为144学时,在第四学期开设。本着理论知识“必要、实用”的原则,将理论课时数定为44学时,包括绪论和细菌的基本性状6学时,微生物与感染2学时,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检验6学时,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检验11学时,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检验1学时,分枝杆菌检验2学时,厌氧菌检验2学时,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检验2学时,真菌的基本性状和常见真菌检验4学时,病毒的基本性状和常见病毒的检验6学时,考核2学时。实训课为100学时,分4个模块:细菌检验技术模块(细菌分布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检查6学时,革兰染色法2学时,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4学时,细菌的生化反应6学时,细菌的控制技术及玻璃器材的处理4学时);常见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模块(化脓性球菌的检验16学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14学时,非发酵菌的检验12学时,微生物检验自动化仪器的操作4学时,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2学时,梅毒抗体、病原性真菌、乙肝五项的检测6学时,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2学时);设计性实验模块(血液标本及真菌标本检验及检验报告单的发送12学时);实训考核模块(革兰染色2学时、细菌接种技术2学时、细菌的生化反应2学时、药敏试验2学时及微生物形态与结构2学时)。实训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临床检验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编排,以期更好地与临床岗位相衔接。

2 教材的开发

之前使用的实训指导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编写的,以单个项目练习为主。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我们对配套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编写了《微生物学检验实训指导》,并附有“革兰染色”、“细菌接种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及“药敏试验”的“一口清,一手精”实训考核标准。在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课程预定的实训过程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核心目标,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为典型任务,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经过两届学生的使用,效果良好。

3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1]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3.1 压缩纯理论课程,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以往的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不但基础理论知识要在课堂上讲,一些检验技术知识也要先在课堂上讲解,再在实训课上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课上不知该学什么、该记什么,在实践课上不知该用什么,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一头雾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压缩了纯理论课时数,将与实训有关的理论知识分散到实训课中讲解,即“哪用哪讲”,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细菌分布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检查”分3次课完成,第1次课教师宣布实训任务和要求(如进行手、实验室空气、实验台面或门把手的细菌检测),通过阅读实训指导,小组讨论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计划及所需用品。通过所需物品将“培养基”引入实训教学,在此处教师讲解培养基的概念、分类,培养基的制备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完成基础培养基的制备。第2次课在进行标本采集、接种及培养时将琼脂平板的制备、细菌接种工具、接种方法及培养方法介绍给学生。第3次课在结果观察和分析时,当学生看到培养基上的菌落,发出“老师,这是什么”的时候,将菌落的概念、特征,医院感染的监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如,对“细菌的生化反应”的教学,改变先占用一次理论课讲授原理再进行实验的教法,即通过制备鉴别培养基,了解底物和指示剂的作用,再根据培养基实验前后颜色的变化来分析并讲解实验原理。如此,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用中学,教师在学中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理解了原理,掌握了技能,学会了应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3.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实训课程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了解并逐渐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培养职业素养,我们努力将实训教学设计成仿真的工作程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接触实际工作,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如“细菌的检验技术”知识的实习,改变了以往油浸镜使用→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观察→生化反应的实习顺序,将其设计成临床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接种及培养→培养物(菌落)观察→形态及染色性观察(革兰染色)→细菌鉴别(生化反应)。在实施时,以“细菌分布检查”为主线,在完成手、空气和实验台面细菌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后,我们会问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问教师):这些都是什么菌?为了进一步鉴别,下一步该怎样做?学生通过预习即可了解下一次课的任务,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油浸镜使用、革兰染色、细菌的接种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等实验技能,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细菌的检验程序,为后续实训打下了基础。在学习“葡萄球菌”时,我们按照涂片染色、分离培养→选可疑菌落进行属间鉴别、属内鉴定→药敏试验的程序,通过完成“脓汁标本中葡萄球菌的检验”,将葡萄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菌落特点、触酶试验、甘露醇分解试验、凝固酶试验、药敏试验等项目融入任务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另外,我们安排了两次“设计性实验”,教师只给出实训目的、要求、实训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样,不但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3.3 增加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实训考核

革兰染色、细菌接种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及药敏试验是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实验,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能熟练操作和应用的实验技能,因而在实训安排时,这4项实验在实训中多次出现。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通过学会操作—掌握操作—熟练掌握操作—熟练应用的过程掌握技能,不但如此,我们还将操作步骤用精炼的语言编成“一口清”词,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操作词,通过背诵“一口清”词,提高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指导操作,使技能达到“一手精”。我们还从文明礼仪、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实验操作5个方面制订了“一口清,一手精”考核标准,在适当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4个项目的“一口清,一手精”实训考核。真正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达到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互助和主人翁意识。

3.4 建立兴趣小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微生物学检验在开课之初,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选拔的方法在每班确定了8~10人组成兴趣小组,并由他们担任实训小组组长。兴趣小组主要参与实训准备和实验用品的处理,通过实训准备,了解实训程序,在小组实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4 体会

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完成实训任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动脑思考问题,学生之间开始互相学习和比拼,并把做实验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在此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两届学生在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后,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1]冯冲,张品品,刘艳丽,等.“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85-4986.

猜你喜欢

教学做一体化微生物学革兰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实例研究微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公差》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ICU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