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和平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2013-03-18段西宁

关键词:国联和平德国

段西宁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在处理国际外交事务中表现出忍让、妥协、直至后来的绥靖政策,给世人以“和平外交”的印象,其结局给世界带来危险的战争。这里英国“和平外交”主要指处理大国之间的问题,该政策的形成与一战后英国强势处理国际事务、20世纪20年代采取“扶德抑法”和满足通过条约、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体系有关。英国的这种“和平外交” 政策和英法满足德意日的侵略利益实际上袒护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动,其结果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文对此做一论述,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一、一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及其内在矛盾

一战后期,俄国爆发革命、美国的参战、德国东部同盟国的投降、协约国在西线战场的推进,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作为主要战胜国英国、法国在战后世界的安排上处于主宰地位。它们主张严惩战败国、削弱其军事潜在实力、瓜分其殖民地和巨额赔偿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局面,但这种安排也有其内在的矛盾。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总司令福熙元帅与德国代表在巴黎附边的康边森林签署了停战协定,历时四年三个多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怎样安排战后的世界呢?所谓安排战后的世界实则是战胜国如何分赃和怎样维护世界秩序。为此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会议以解决战后的分赃、反苏、建立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为主题。战胜国列强英法美三国凭借自身实力和会上的特权,谋取各自的利益,矛盾重重。如在殖民地和国联问题上英法反对美国;在处置德国赔款、疆界问题上英美联合反对法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问题上,英、法、日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等。

各国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内容分15部分,440条。其中,涉及德国的有406条,主要内容为:1、德国领土问题:(1)西部的疆界恢复到1870 – 1871年状态;(2)东部边界划给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刚独立的波兰、比利时等国;(3)德国东普鲁士北部的梅梅尔由国际监管,后划给立陶宛,荷尔斯泰因地区划给丹麦;(4)萨尔地区行政归国联代管,其煤炭由法国开采等。总计德国丧失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减少十分之一的人口。2、对德国军备的限制问题:(1)废除义务兵役制;(2)解散参谋部;(3)禁止生产重型武器和拥有航空兵力;(4)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5)海军保留36艘舰队,人数不超过1.5万;(6)撤出占领国军队和撤除德国军事工事等。3、德国殖民地问题:全部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转交给日本,由于无视中国战胜国的地位,导致中国 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北洋政府代表未在和约上签字。4、德国的赔款问题:原则上要求德国赔付巨额赔款,但其总额和分配比例由赔款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前确定。涉及国际联盟的共26条,主要内容为:1、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纲领中提出、和会讨论、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2、其目的是希望借助国际组织来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新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3、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国都遵守国际法和条约规定的义务,用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手段来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但对侵略者,国联只是将给予经济和军事的制裁;4、其主要机构为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但英法美意日为五各常任理事国;5、1920年1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由于美国参议院否决,国联大权被英法两国所操纵,两国实际上把国联当作维护两国利益,确保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凡尔赛体系指的是凡尔赛和约、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和约、色佛尔条约和国际联盟一起,构成的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总称。这些条约共同点涉及对它们的军事限制、割让领土和赔款等。最后,还有涉及俄罗斯的问题,主要有:1、战胜国列强继续干涉苏俄革命;2、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3、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组成遏制俄国革命影响的“防疫地带”;4、通过提供军需援助和派遣军事使团来干涉苏俄革命。但1920年底俄国粉碎了协约国的三次武装干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①参见: 齐世荣. 世界通史资料选编: 现代部分: 第一分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16-24.。1922年10月,日本也被驱逐出了苏俄国土,苏俄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也正是以英法为首的协议国干涉苏俄革命的彻底失败,导致20世纪20年代英国逐渐利用国际联盟的集体原则和和平决策来维护英国的外交利益,由于到20世纪30年代,日、意、德三国在世界不同的地区侵略和占领挑战了英法的国际利益,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从凡尔赛体系的安排来看,对挑起战争的战败国给予应有的惩罚是应该的,但这种惩罚必须针对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而不是对战败国领土的任意更改、过分掠夺战败国人民的经济财富,否则容易引起战败国人民的抵制和反抗,进一步增强军国主义复活的群众基础。国际组织或主要大国要有制衡战败国的有效权力,而不是挑起和增强战败国的对抗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大国必须一致,共同对抗违反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而不是扶持其对抗能力;维护世界秩序,大国应该有所作为,做到公正、合理和敢于采取强有力措施,而不是让战败国接受屈辱和约,埋下复仇的种子。列宁把战胜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称为“掠夺性的和约”,并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1]

二、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和平实践

如果说战后的安排体现英法战胜国的强硬立场,那么 20年代如何确保和维护既得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关于20年代后的英国和平实践,这里分两个部分来叙述:

(一)20年代后英国在欧洲的和平实践

首先,英国拉拢美国,推行“扶德抑法”政策,削弱法国对德的有利形势。凡尔赛和约的实施导致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绝对优势,与此同时,法国1920年9月同比利时签订军事性质的协议、1921年2月与波兰缔结军事同盟、利用“小协约国”抗衡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有利形势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里亚三国订立友好和同盟条约,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从而增强包围德国和抗衡英国的同盟体系,引起了英国的极端不满。英国利用鲁尔危机和美国乘机削弱法国之机,拉拢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对抗小协约国,策动波兰的毕苏斯基发动政变,疏远法波关系,并利用意大利牵制法国,确立意大利在阿尔巴利亚的地位,削弱南斯拉夫在亚得里亚海的地位。

斯巴会议确立了德国赔款的比例:法国为52%、英国为22%、意大利为10%、比利时为8%,葡、日、希、南、罗共为8%①参见: 张建华. 世界现代史:1900 – 2000[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9。法国获得德国赔款最多,有利于增强法国的经济实力,不利于德国经济复兴,不利于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因而在赔款总额上,英美一再下压,1921年4月伦敦会议确定为1 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1922年德国古诺政府执政,拒不履行赔偿义务,并要求无限期延期偿付全部赔款。1923年1月,英国代表提出同意德国延期4年偿付,总额降为500亿金马克,美国建议减轻赔偿义务,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确定德国支付能力,法国和比利时则出兵占领鲁尔地区,挑起了鲁尔危机。斯大林指出:“占领鲁尔是在经济上瓦解德国的手段,是法国从德国取得赔款,取得法国冶金工业用的煤炭和焦炭、法国化学工业用的化学半成品和颜料的保证„„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和经济的领导权建立物质基础。”[2]249但这时德国采取消极抵抗策略,并停止偿付所有赔偿,同时给资本家以经济资助,故意滥发纸币,造成德国通货膨胀不可收拾。结果,德国国内爆发了工农革命运动,11月,希特勒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国内出现分裂趋势,德国被迫要求占领区居民停止消极抵抗。法国出兵也未达到预期目的,引起法郎在国际市场贬值和财政困难,后在英美压力和获得美国1亿美元贷款下,同意由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审查赔偿问题。

其次,英美助德国经济复兴,赔偿不了了之。鲁尔危机后,1923年11月30日成立了两个国际专家委员会,其主席分别为美国、英国人担任,这样德国赔偿问题的主动权落入到美英两国手中。英美两国复兴德国经济计划的具体实施为德国经济复兴提供了动力。英美复兴德国经济的主要表现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的出台。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有:1、稳定德国国内通货膨胀,实现预算平衡,由英美给予第一批 8亿金马克德国贷款;2、不确定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第一年为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第五年为25亿金马克,规定用消费间接税、运输收入和工业利润来支付赔偿;3、对德国的制裁必须取得赔款委员会的一致同意和美国为主席、争论双方参加的三人仲裁委员会复审,法比占领军一年内完全撤出,并减少对德国的军事干涉,改以财政干预为主①60。这实际上剥夺了法国对德的制裁权。斯大林说:“法国领导权已经消失殆尽,法国的领导权为美国的领导权所代替了。”[2]251由于法国地位的下降,美国处理德国问题立足经济因素,法国在欧洲大陆推行强有力严惩德国的政策使英法关系发生变化,英国的和平外交大打折扣。1927年德国工业指数超过1913年的水平,1929年超过了英法,其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源源不绝的贷款和德国实行产业的合理化运动。

1928年,德国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重新确立赔款总额和年限,同时撤走莱茵区的驻军和对德国的财政监督,这是杨格计划的背景。杨格计划于1930年1月在海牙会议通过,其内容有:1、德国赔款总数为1 139亿金马克,分59年付清;2、每年的赔款分无条件和有条件两类;3、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上的国际监督等①参见: 张建华. 世界现代史:1900 – 2000[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1。但德国在各次会议上,坚持战胜国撤兵莱茵区为接受杨格计划的前提条件,法国被迫同意于1930年6月以前撤出全部军队。后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在德国政府请求下,胡佛于1931年6月发表“缓债宣言”,允许德国延期一年支付,1932年7月,经济危机的加深,有关各国签订《洛桑协定》,规定德国分几次支付30亿马克①61,就此了结赔偿事宜。但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单方面取消了赔偿义务。也就是说德国赔偿最后不了了之。

再次,欧洲安全问题导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英国成了法国保证人的角色。欧洲安全保证问题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德国崛起后产生新的军事威胁。凡尔赛和约签订时,法国提出保障法德边境安全,英美答应共同保证,后由于美国拒绝批准和约,其共同保证随之消失;1924年9月,国联通过《日内瓦议定书》,内中规定缔约国彼此不进行战争,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核定的疆界①62。法国赞成,但英国保守党推行“扶德抑法”政策,使之失去现实意义。1925年1月,随着莱茵区的撤兵,德国提出缔结《莱茵公约》,主要内容有:在英国担保下,所有有关国家共同保证维护莱茵地区的领土现状;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之间争端;德国承认其西部边界的划分,但英美不同意法国提出对德国东部边界安全的保证①62。10月5 – 16日,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史称《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包含《莱茵公约》和德国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以及法国与波、捷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诺公约对德国意味什么?斯特莱斯曼说:“无论此类仲裁条约怎样大谈特谈和平愿望,而实际上这些条约不会真正阻碍我们在东部边界问题上应该追求的政治目的。”[3]洛迦诺公约虽然总体上未打破凡尔赛体系,但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东欧同盟体系的基础动摇,而英意的保证则是口惠而实不至也;英国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英国的地位有所加强。但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法国在欧洲对德国的制衡,英国孤掌难鸣,而更重要的是战胜国内部的分离,有利于德国争取挑战现有秩序的潜在盟友,其教训极为深刻。该公约要求德国加入国联,德国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先决条件,但德国恢复成了正常的国家,并得到了列强的认可,其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德国宣称“自己在欧洲社会得不到平等地位,它就只好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去了”[4]。对于德国来说,利用英法害怕德俄联合,进而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是其外交的必然选择,这是英国对德妥协和迫使法国让步的潜在因素,虽然英国和平处理了对德难题,但德国不会就此止步的。

最后,非战公约实际是法国为改善在欧洲地位的下降,谋求与美国的联合,借以对抗德英,但其结局则是以集体的名义用和平的方式而非战争的方式来推行国家政策。而签约时各国提出自己的声明、保留条件和“合法防御权”,则使该条约实际上不具备任何约束力。我们看到1927中国国民政府北伐时,日本以保护其侨民为理由,三次出兵干涉中国革命,甚至制造了“济南惨案”,而不会受到国际的谴责,到后来日本干涉中国内政(如1928年6月炸死张做霖的皇姑屯事件)、直至1931年“9·18”侵略中国时,国际社会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制裁,其教训值得深思。

(二)20年代后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和平实践

首先,对中国。一战前后,由于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日本希望独占中国,如二十一条要求就是其体现,这样日本在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将把中国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而作为最早打开中国国门的英国对此没有相应的制止措施。日本则是利用英日同盟改善了它在国际的地位,敢于放手扩大它在中国的各项侵略权益,从这点来说,日本对华侵略性的作为与英国的和平决策和对其的纵容有关。

其次,对亚太地区的安排上。20世纪20年代初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系涉及三个方面:1、1921年12月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美英日法签订的《四国公约》,其内容主要为:缔约国互相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英日同盟条约即行废止[5]736-738。该条约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美国拆散英日同盟只是削弱其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不可能制止有关国家在该地区的肆意侵略,因而其潜在的侵略危险依然存在。2、1922年2月签订的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主力舰吨位之比为5:5:3:1.75:1.75;不得建造超过3.5万吨的大型主力舰;维持太平洋西部区域海军基地的现状[5]740-746。该条约确认了日本在西太平洋海军基地的优势,虽然主力舰吨位日本总体受到限制,但在西太平洋区域利用海岸基地,日本的优势明显,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在该地区的侵略进展顺利;该条约使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有了发展自己强大海军的法律依据,但建立强大海军则有一个过程;该条约使各国海军竞赛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展开。3、1922年2月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5]765-769。名义上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和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实际上强调中国对各国列强的“门户开放”和各国在华享有“机会均等”,但涉及中国主权范围被列强强行夺去的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关税主权等并没有归还给中国。此外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拥有的特权和优先权依然存在,而这以后便利于日本对华的进一步侵略。毛泽东说: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6]

总体上来看,通过两大一战后的国际体系,英法维持了世界和平的局面,但其内在的矛盾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世界在局部地区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带来的是新的一场世界大战。

三、英国和平决策难以维持,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国和平外交决策涉及国内的支持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运用。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英国国内民众的和平意愿

20世纪30年代后,面对国际局势和德意两国的扩张侵略行动,英国国内公众掀起了和平舆论,表明英国国内对国际局势和国联作为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的看法,实则是对英国外交和平决策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影响。如英国政府就公众舆论对国联和裁军大会等问题的态度对伊福地区进行了小规模的民意调查,就公众舆论对国联和裁军大会等问题的态度采取行动,民意调查1933年11月开始到1934年2月结束,有26 000多人参加①Pugh M. Pacifism and Politice in Britain: 1931-1935 [J]. 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80, (3): 23.,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支持国联和裁军大会,这无疑是对英国国内的和平主义者的鼓舞和支持。

1934年6月,英国国内开始宣传全国性全民和平活动。11月28日起开始和平投票,至1935年6月27日投票结果公布,历时长达半年之久。结果证实绝大多数英国公众对于国联及国联倡导的集体安全持拥护态度,支持国联采取经济和非军事手段来保护国际和平,必要时也可采用军事手段来强迫侵略国家停止进攻。7月23日,组织者将投票结果呈交给鲍尔温的英国政府。我们可以看成英国国内民众的和平意愿非常强烈,这对政府的和平外交决策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二)和平外交决策,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吗?

为什么英国民众舆论关注国际联盟呢?这是因为国际联盟的设想是好的,但20世纪30年代后,它在处理一系列国际事务过程中的作为使其权威受挫。如 1931年日本军方制造的“9·18事变”,推动了日本武力侵占中国整个东北,9月30日,国际联盟理事会作出决议:以日本侨民生命财产之安全有确切之保证为条件,希望日本军队撤至铁路区域以内。日本以中国政府不能担保东北日侨生命财产之安全为由,拒绝撤兵。10月24日,国际联盟理事会又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撤兵,日本投反对票并拒绝接受。国际联盟对此无能为力。由于国民政府多次申诉国际联盟,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由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五国组成的调查团,10月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虽一定程度上揭露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但提出对中国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7]。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基本上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声明对“满洲国”不予承认,3月27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国联,该报告书于是成为一团废纸。作为战后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国际联盟的无所作为暴露了这一组织的无能。

1933年10月,希特勒以国联不能给予德国军备平等为由退出裁军大会和国联,给国联国际信誉又一沉重打击;1934年6月,国际裁军大会彻底破产,它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开始下降。

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意属索马里和阿比西里亚(现为埃塞俄比亚)有争议的殴加登省的瓦尔瓦尔地区挑起了边境冲突,阿方100人,意方30人被打死。这为墨索尼里的意大利政府提供了攻击埃塞俄比亚的理由,也为国际联盟的实际控制者英法两国提供了新的历史性考验。

作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之一,埃塞俄比亚于1935年1月3日向国联理事会提出了控告,要求国际联盟采取措施,制止意大利对它的侵略。1月7日,法国对意大利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其外长赖伐尔同墨索尼里签定了《罗马协定》[8]。这实际上默许了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自由。

9月18日,由英国、法国、波兰、西班牙、土耳其五国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竟建议对埃塞俄比亚实行国际共管,并禁止向冲突双方出售武器。这样的结果,促使墨索尼里决心独占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队经过长期准备,向厄立特尼亚和意属索马里两线攻击,正式揭开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三)对德意日妥协“和平”意味着什么?

瓦尔瓦尔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侧重于同意大利协商,对国联方面持消极态度。如1935年1月和3月先后两次与法国操纵国联,拒绝埃塞俄比亚要求国联干预的请求,同时企图在国联以外解决意埃冲突。6月19日,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以牺牲埃塞俄比亚利益为基础的和平方案,这能实现吗?

1935年3月10日,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向报界宣布德国重建空军,公然违背凡尔赛和约,西方国家没有提出任何抗议。3月16日,德国颁布“国防法”,这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严重挑战。为此,英法意三国首脑在意大利的北部斯特莱沙城举行会谈。虽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但三国表示维护国联下的集体和平,并没有考虑对德国破坏和约实施制裁,这样三国的联合阵线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而在6月18日,德国的里宾特洛甫与英国海军和外交大臣在伦敦以换文形式签定了《英德海军协定》,主要内容有:1、德国的海军实力为英国全部海军实力的35%,其舰队总达420万吨;2、德国建造相当于英国潜艇总吨位的45%的潜艇权利①张建华. 世界现代史: 1900 – 2000[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2.。这个条约公然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对德海军的限制,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德国毁约扩军的“合法性”。

9月12日,英国的“胡德”号和“声威”号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在第二巡洋舰队和一支驱逐舰队的随同下开到直布罗陀去。一时间,英国俨然准备采取武力遏制意大利的侵略野心了。正向丘吉尔所写的:各方面都以为英国要用行动来支持它的言论。在国内,这种政策和行动立即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人们并非没有理由地认为:英国海军部对于在地中海究竟需要多少军舰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筹划的,否则就不会发表这个声明,也不会调动舰队了[9]。英国的国际联盟协会也认为政府的变化是公众舆论的胜利,其执行委员会表示该协会将坚定地在国内支持防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任何必需的行动。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不论英国政府还是英法为主的国际联盟,都未能有效地阻止意大利的侵略。

四、和平外交决策的意义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把英国的和平外交决策概括为“以和维稳”政策,即利用国际联盟的集体制裁,以和平方式来维护世界局部地区的稳定。其结果怎样呢?1、东北陷落后,1935年中国华北由于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导致危急;1937年“7·7事变”后,日本全面的侵华政策的形成。2、1936年5月,意大利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并将它们合并为意属东非,加强了意大利在非洲的有利地位,以后的北非争夺战就是其实力加强的表现。3、德国毁约扩军没有强有力的制裁措施,以后德国放手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最终有利于德国入侵波兰,促成了欧洲战争的提前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外交”有什么启示呢?对于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防微杜渐,否则后果难以设想。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使之国有化,这是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也可能引起东亚的冲突和战争。我们该怎样办呢?1、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的主权。从最近来看,中国对钓鱼岛区域进行天气预报广播;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我国关于该岛屿的地理分布的海基线;渔船、渔政船、海监船到钓鱼岛附近宣示中国主权,前者在该海域去捕鱼、后者公开在该海域巡视和执法。此外,对钓鱼诸岛的命名和提供该区域精确的三维视图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维护我国国家的主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2、制定有效针对日本的反制措施,如加强对主权的宣传和做历史、法理方面的研究。日本政府和其外长各自在联合国和欧洲四国宣传日本在钓鱼岛的立场和主张,并且日本政府还在其它国家增设使领馆等进行舆论宣传工作,我国政府也要加强舆论宣传、学者加强钓鱼岛主权的学理研究和政府对涉及钓鱼岛主权在内的立场和主张,这样有利于世界认识到中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坚定原则和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的真相。3、关注美日联合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美国一开始提出不介入钓鱼岛的主权之争,但又说钓鱼岛适合《美日安保条约》,其实质是或明或暗的为日本撑腰;之后,美国在琉球军事基地部署最先进的“黑鹰”战斗机,同时美日举行带有象征性的离岛登陆演习,美国航母开进和驻扎在菲律宾军事基地,这些都表明美国是在支持日本的挑衅行为,我们对此应该加以重视。

本文主要观点在温州大学有关世界现代史学术会议上做了阐述,其目的是在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环境下,要对富于侵略性国家的行为予以高度警惕和重视,从而避免给人来带来灾难的冲突和战争。

[1] 列宁. 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C]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全集: 第3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352.

[2] 斯大林. 论国际形势[C]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斯大林全集: 第 6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3] 维戈斯基. 外交史: 第三卷: 上[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566.

[4] 鲍爵姆金. 世界外交史: 第四分册[M]. 北京: 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1: 299.

[5] 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 1917 – 1923[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

[6]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 第 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3.

[7]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 1840-1949[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20-227.

[8] 王斯德. 世界现代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69.

[9] 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1卷: 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4: 248.

猜你喜欢

国联和平德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国联饲料预计今年销量突破6万吨,其中1万吨销往海外市场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天津市国联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项目在静海县开工建设
开始敲门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