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重视儿童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

2013-03-02韦企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视盘遗传性视神经

韦企平

·专题述评·

应重视儿童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

韦企平

视神经萎缩(OA)病因复杂,无论炎症、缺血、外伤、遗传、中毒、青光眼、肿物压迫、脱髓鞘疾病、营养障碍、先天因素及部分全身疾病累及视神经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OA。可以说OA是前述各种不同病因损害视神经后造成的共同病理过程或结果。儿童OA虽然有类似成人OA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视功能损害,但由于小儿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因与成人不尽相同。笔者所遇小儿OA仅靠临床眼科相关检查,大多数难以明确病因;加上儿童难于及时准确提供病史,更难以配合相关视功能检查,故漏诊、误诊或误治者屡见不鲜。因此,眼科医师应关注儿童OA的病因,除了解不同病因OA的临床表现外,还应对貌似OA的各种视神经发育异常有所认识和鉴别。(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211-213)

1 儿童OA的分类及诊断

儿童OA是指在儿童期发生的OA,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前年龄段(0~<18岁),泛指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少年期内发生的所有OA。儿童OA无单独的分类,国内多遵循成人OA的分类法,即从临床角度将其分为原发性(下行性);继发性(视盘水肿或视盘炎所致)和上行性(视网膜性或连续性)OA3类。笔者建议仍应按Kanski和Neil等[1-3]提出的将OA分为原发性(下行性)和继发性(上行性)两大类。尽管这两种分类法都只能提供部分病因诊断,但两分法使初学眼科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也和国际上主流分法一致。对于儿童OA,笔者认为,按早年Yanoff等[4]提出的在上述两分法基础上再单独另分一类遗传性OA,更符合其流行病学特点,并有助于病因认识和简化诊疗路径。

儿童OA的临床诊断同样应根据:①检眼镜下视盘颜色和结构改变;②可被定位于视神经的相应视功能损害(视力、色觉、瞳孔对光反应、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VEP检查等)。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的视力、色觉及视野常难以准确判断,而仅从眼底视盘色泽变淡确诊儿童OA更应慎重,故诊断小儿OA要从三方面进行:①围绕患儿双亲的详细病史调查十分必要,包括父母是否近亲联姻,母亲孕期用药、感染情况,饮酒、吸烟量;小儿是否早产或有吸氧史,围生期是否有产伤、窒息史,眼病前有无高热、抽搐、外伤史,用药详情和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动物接触史、疫区生活史及传染性疾病史等,尤其是家族遗传病史能提供重要的病因信息。②眼科检查:包括眼位、眼球转动情况,有无眼球震颤、角膜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及眼压;眼底视盘色泽、大小、盘缘及杯盘比;应注意检眼镜光源的强弱、瞳孔的大小、轴性近视、偏大偏淡的视盘及小儿先天视盘发育异常等均可能对诊断OA造成误导。故对视盘颜色变浅或苍白者,应同时观察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是否变薄,有无扇形萎缩,楔形、裂缝状缺损,相应区视网膜血管裸露程度,有无视网膜动脉变细,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及Gunn点(遗传性视网膜小点)。合作的患儿,可做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并借助电生理评价和鉴别视通路损害情况。③部分遗传性儿童OA可伴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异常,如进展性OA伴糖尿病、尿崩症和耳聋(Wolfram综合征)及并存脑瘫、共济失调、癫痫、智能低下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罕见综合征,常需多学科合作全面检查,尤其是内分泌、神经系统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应做基因检查。

2 遗传性儿童O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各种可以导致成人OA的病因同样可能累及儿童。有关小儿OA的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笔者曾有专题报道[5]。国内迄今尚无多中心合作的涉及儿童OA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韦企平等[6]报道≤14岁的小儿OA435例。其中不明原因者20.1%(92/435)。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近10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对既往困惑于病因的以双眼发病为主的部分儿童视神经炎及OA,已查明其为染色体或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OA大多从儿童期发病,少数从婴幼儿时或青春前期发病;而遗传性OA又大致可分为单纯发病的OA、伴有神经系统及全身疾病的OA及继发于其他遗传性疾病的OA3类。其中又以基本不伴有神经系统及全身疾病,双眼隐匿发病的单纯遗传性OA较多见,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OA(autosomaldominantopticatrophy,ADOA)、隐性遗传性OA(recessiveopticatrophy,ROA)及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hereditaryoptic neuropathy,LHON)等,分别简介如下。

2.1 ADOA ADOA又称Kjer型OA,由丹麦医师Kjer于1959年首先系统描述。是西方国家报道的最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率为1/1万~1/5万,符合孟德尔显性遗传规律。遗传方式和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该病诊断依据是:①儿童期发病,发病以4~8岁(平均7岁)多见。②双眼视力无痛性、渐进性隐匿下降,多在常规眼科检查时才发现视力低下,也有家长偶然发现孩子视力较差,到眼科检查已有OA。视力可降至0.2~0.5,此后可有轻度进展或稳定,少数仍保持1.0或仅剩指数。发病早,视力严重受损者可伴有眼球震颤。双眼视力也可不对称下降或伴有畏光。③色觉检查有特征性蓝黄色盲,少数有红绿色盲或全色盲,但色觉异常与视力无关。④视野有中心、旁中心或哑铃形暗点。⑤眼底视盘颞侧轻微苍白或视盘全苍白,有时可见视盘颞侧凹陷明显。⑥大多患儿健康,少数有智力迟钝,听力下降及慢性进展性眼外肌麻痹,甚至出现急性上睑下垂,运动失调及非特异性肌病。⑦视觉诱发电位(PVEP/FVEP)表现为P100波峰潜时延长,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以视盘颞侧为显著的神经节细胞轴突肿胀、脱髓鞘、轴突减少和胶质细胞增生。

该病早在1994年由Eiberg等[7]经分子生物学检查,在3号染色体长臂28-29区(3q28-qter)分离到一种DOA基因(OPA1),提出其发病主要与OPA1基因突变有关。此后又发现OPA4(18q12.2-q12.3)、OPA5(22q12.1-q13.1)以及OPA3(19q13.2-q13.3)基因突变与其发病有关[8-9]。目前已发现117个ADOA相关OPA1突变。国内近年才关注从基因水平研究ADOA,先后仅报道[10-11]不同家系相关ADOA的两个突变基因,即一个错义突变p.G401D和一个小缺失突变p.D950CfsX4,并都伴有神经性耳聋。Li等[12]对两个家系(F1和F2)10名ADOA患者及9名未发病者抽血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不同测序法检测OPA1编码区域(外显子1-28)以及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区域。确认有突变后,又对其亲属及100个正常对照人进行了单链构态多样性分析(SSCP)。并从F1家族中3例患者及7例未受影响成员白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特异引物进行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alpolymerasechain,PT-PCR)确定一个剪切位点突变的基因表达特点。结果发病者均表现为双眼视力损害,视盘颞侧或全部苍白。F1家族的基因分型显示与OPA1基因的3q28-29区域相关联。测序后发现在F1家系OPA1基因第9内含子中存在c.985-2A>G的杂合子突变。PT-PCR提示突变为外显子10不表达,导致OPA1蛋白缺失27个氨基酸。F2家系中检测到一个新的无义杂合突变c.2197C>T(p.R733X)。该研究丰富了OPA1基因的突变谱,进一步明确了OPA1基因突变在中国ADOA患者中的致病机制。

张娟娟等[13]推测该病发生机制是因OPAl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或量的缺陷,通过单倍剂量不足或显性负效应机制,造成线粒体融合/分裂平衡破坏,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ATP产生减少,最终累及对能量依赖较强的视网膜,使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退行性变,临床上表现出显性OA。该病在遗传学上多具有不完全外显的特征,但在某些ADOA家系中,其外显率高达98%。病例间的表型变异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仍待澄清。但不完全外显以及发病年龄的差异,也表明其他遗传因素(核修饰基因、线粒体遗传背景等)、个体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等,可能对ADOA的外显率及表型表达起协同作用。

2.2 ROA 临床少见,发病更早,多在出生后或3~4岁以前发病。50%以上患儿父母有血缘关系,故详尽的病史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类OA又可分不同类型和不同临床表现,现将基本不伴有神经系统及全身疾病的儿童遗传性OA鉴别诊断列表于表1[14]。

2.3 LHON LHON是因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眼病,是累及双眼中心视力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视神经炎或OA。国内开展分子遗传学基因检测后,发现临床上病因不明的双眼视神经炎中40%(12/30)最终证实是LHON[15]。我们对414例(双眼374例,单眼40例)视神经炎或OA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有215例(52%)诊断为LHON,其中原发性位点突变者199例,11778位点突变者又占原发位点突变患者的84%(167/199)。其次是14484位点突变者仅23例,占12%[16]。经长期观察并随访发现,该病虽有不同原发性位点突变或继发性突变,但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唯视力预后不同。以11778位点突变患者为例,典型临床表现是:①男性多见,10~25岁患者占84%。②双眼先后发病者占65%;而国外统计双眼不同步发病者占78%[17]。③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者60%,95%的患者无眼球或眼周疼痛感。④视力<0.1者占39%(130/334),包括47眼仅有眼前指数或手动,但未见无光感者。普遍存在红绿色觉障碍,视野以中心、旁中心或盲中心暗点多见,占眼次75%(167/222)。⑤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在双眼受累程度接近者不明显,但在先发病眼或视功能损害严重眼有明确表现。⑥眼底检查早期可见视盘充血状,视盘周围中、小血管迂曲扩张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发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见荧光素渗漏。也有早期眼底正常者。⑦尽管视力已很差(≤0.1),视盘颞侧色泽变淡时间通常延迟到2~3个月后,甚至有病程超过6个月视盘色泽仍红者。但最终视盘全苍白。

表1 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值得提出的是,LHON在童年期就发病的并不少见,如167例11778位点突变患者中,<16岁的儿童85例,占11778位点突变患者的50.9%,其中<10岁者11例,最早发病者仅2岁[16]。这一超过50%的儿童期高发病率是统计偏倚的偶然,还是11778位点突变患者中多见?高发病率是否与患者种族、饮食或生活环境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ADOA和LHON这2种均可在儿童期发病的遗传性OA并不罕见。正如近年报道[18],在北英格兰地区这2种病有类似的流行病学征象;只要熟悉各自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并选择适宜的基因检测方法,即可从分子遗传学水平快速明确诊断。

[1]KanskiJJ.ClinicalOphthalmology[M].4thed.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2000:590-593.

[2]NeilRM,NancyJN,ValerieB,etal.WalshandHoyt.精编临床神经眼科学[M].张晓君,魏文斌.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0-119.

[3]SpoorTC.AtlasofNeuro-ophthalmology[M].London:Taylor&Francis,2004:55-58.

[4]YanoffM,FineBS.Ocularpathology-atextandatlas[M].2nded.Philadelphia:Harper&Row,1982:625.

[5]韦企平,赵树东.小儿视神经萎缩[J].国际眼科杂志.2005,5(4):628-631.

[6]韦企平,韦玉英,赵峪,等.小儿视神经萎缩435例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志,1997,15(7):411-413.

[7]EibergH,KjerB,KjerP,etal.Dominantopticatophy(OPA1)mappedtochromosome3qregion.I.Linkageanalysis[J].HumMol Genet,1994,3(6):977-980.

[8]BarbetF,HakikiS,OrssaudC,etal.Athirdlocusfordominant opticatrophyonchromosome22q[J].JMedGenet,2005,42(1):e1.

[9]ReynierP,Amati-BonneauP,VernyC,etal.OPA3genemutations responsibleforautosomaldominantopticatrophyandcataract[J].J MedGenet,2004,41(9):e110.

[10]KeT,NieSW,YangQB,etal.TheG401DmutationofOPA1causes autosomaldominantopticatrophyandhearinglossinaChinese family[J].ZhonghuaYiXueYiChuanXueZaZhi,2006,23(5):481-485.

[11]ChenS,ZhangY,WangY,etal.AnovelOPA1mutationresponsible forautosomaldominantopticatrophywithhighfrequencyhearingloss inaChinesefamily[J].AmJOphthalmol,2007,143(1):186-188.

[12]LiY,DengT,TongY,etal.IdentificationoftwonovelOPA1 mutationsinChinesefamilieswithautosomaldominantopticatrophy[J].MolVis,2008,14:2451-2457.

[13]张娟娟,周翔天,瞿佳,等.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国际遗传学杂志[J],2008,31(5):395-399.

[14]KlineLB,BajandasFJ.Neuro-Ophthalmology:ReviewManual[M].6thed.SLACKIncorporatedinUSA,2008:158.

[15]郭莉,贾小云,肖学珊,等.原因不明的视神经炎线粒体DNA突变检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78-79.

[16]韦企平,孙艳红,周翔天,等.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12):1065-1068.

[17]ChanJW.OpticNerveDisorders:DiagnosisandManagement[M].NewYork: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LLC,2007:171-201.

[18]Yu-Wai-ManP,GriffithsPG,BurkeA,etal.Theprevalenceand naturalhistoryofdominantopticatrophyduetoOPA1mutations[J].Ophthalmology,2010,117(8):1538-1546.

2013-05-07)

(本文编辑 诸静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北京 100078

韦企平(Email:wei_dfyy@163.com)

猜你喜欢

视盘遗传性视神经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视盘水肿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结果分析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陈秀丽
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现状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