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2004年至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群分布变迁变化趋势分析

2013-02-28李曲文江裕原灵陈爱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奈瑟流脑膜炎

李曲文,江裕,原灵,陈爱平

(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省2004年至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群分布变迁变化趋势分析

李曲文1,2,江裕3,原灵1,2,陈爱平1,2

(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为了解流脑菌群在福建省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便采取防止措施。方法我们于2004年-2012年对我省流脑病例咽拭子及脑脊液、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了流脑菌群的分布监测。结果共分离了脑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从流脑病人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41株;分离到的70株脑膜炎奈瑟菌血清分布为A群27株(38.57%)、B群20株(28.57%)、C群22株(31.43%)、W135群1株(1.43%);对70株脑膜炎奈瑟菌做了药敏试验,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100%、头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新诺明78.57%、阿莫西林80%。结论福建省流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征为多菌型并存着,菌株对于一些药物出现了耐药现象,有必要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流脑病原学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群分布;药敏试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流脑在福建省历史上曾发生过六次较大的流行,分别在1938年、1944年、1951年、1959年、1967年和1980年,其中1951年发病660例,死亡147人,病死率为22.07%;1959年发病5724例,死亡578人,病死率为10.09%;1980年发病15007例,发病率为59.96/ 10万,死亡464人,病死率为3.09%。每次流行都具有强度大、病死率高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1]。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广使用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以来,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流脑的发病率、病死率显著下降,流脑的流行得以控制,成为流脑防治的重要转折点。同时,流脑疫苗的广泛应用,会产生流脑流行优势血清群的变迁,了解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及流行菌群的变迁,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防控策略,以应对流脑对我们的威胁。因此,本文对我省2004-2012年流脑分离菌株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2004年-2012年对我省流脑病例咽拭子及脑脊液、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分离菌株,共分离了脑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流脑病人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41株。

1.2 实验材料巧克力平板购于环凯公司,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购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药敏纸条及流脑乳胶试剂盒购于法国生物梅里埃。流脑诊断血清购于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流脑组。PCR引物由Generay Biotech公司合成提供。

1.3 方法参照WS 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2]进行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Etest方法,以CLSI标准(2012年的第二十二版资料增刊)为结果判定标准。

1.4 资料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4年至2012年福建省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04年至2012年福建省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情况

2004年至2012年我省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构成比为A群38.57%、B群28.57%、C群31.43%、W135群1.43%;非流脑病例(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中A群占45.45%(25/55)、B群占32.73%(18/55)、C群占21.82%(12/55)。

2.2 2004年至2012年实验室确认的流脑病例患者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以C群66.67%(10/ 15)为最高,A群、B群各占13.33%(2/15)、W135群占6.67%(1/15);近年来还是以C群病例居多,自从2007年我省出现了首例B群病例后,2012年又出现了B群病例。至此我省出现了A、B、C、W135群多菌群并存的散发病例存在。

2.3 15例实验室确认流脑病例年龄分布情况我省流脑病例发病年龄仍以15岁以下为主,占66.7%(10/15),大年龄组也出现了散发的病例;最小年龄为10d。

2.4 15例实验室确认流脑病例地区分布见表2。

表2 15例实验室确认流脑病例地区分布

2.5 2004年至2012年流脑菌群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2004年至2012年流脑菌群分布情况

2.6 药物敏感试验见表4。

表4 70株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结果

表4中,70株脑膜炎奈瑟菌敏感率较高的有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100%、头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新诺明78.57%、阿莫西林80%。

3 讨论

根据荚膜多糖结构,脑膜炎奈瑟菌株分为13个血清群,大部分流脑病例都是由A、B、C、W 135群引起的,其中A、B、C群流脑引起病例占90%。我省2004年至2012年分离的70株脑膜炎奈瑟菌群分布构成比为A群38.57%、B群28.57%、C群31.43%、W 135群1.43%,与邵祝军等报告中2003-2006年的数据分析结果相近[3]。我省在上世纪80年代前流脑流行的菌株主要是A群脑膜炎奈瑟菌,自从2004年我省从流脑病例首次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之后[4],我省连续多年分离出了C群,本文中流脑病例的构成比以C群66.67%(10/15)为最高。2008年我省开始A+C疫苗接种以后,2008年至2011年未出现流脑病例,证明了疫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应继续人群的强化,防止流脑的传播流行。自2007年出现了B群以后,在2012年又出现了B群,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尚无B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A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人群普遍易感。至今大部分国家地区尚缺乏有效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该菌在多国成为引起地方性脑膜炎的首要病原菌,北美30%~40%的脑膜炎病例是由B群感染所致,某些欧洲国家该比例高达80%,在我国由B群引起的病例比例也呈增高趋势[5]。当出现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脑流行时,对于病人密切接触者需口服抗菌药物,为预防续发第二代病例。

流脑好发于儿童,但流行年发病人群年龄可高移。我国以往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婴幼儿及儿童接种流脑疫苗在全国范围的规范化开展,使儿童流脑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最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现代化建设规模的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人群流动较大使流脑成人发病率又有增加,疫情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多见,以散发病例出现为主,发病人群绝大多数为外地来务工人员。从2004年至2012年我省的15例病例来看,发病年龄还是以15岁以下为主,但20岁以上的年龄组也出现了5例,最高的年龄组为43岁;在病例密切接触者中也有高年龄组带菌者,2012年从1例68岁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出了1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是否有必要加强高年龄组的健康人群的监测,值得我们深思。

70株脑膜炎奈瑟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氯霉素敏感,而对于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等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耐药现象。为了防止耐药脑膜炎奈瑟菌的增多,首先要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其次,鉴于脑膜炎奈瑟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无论在临床上还是预防服药,选择磺胺类药物都要慎重。建议最好在用药前,应检测脑膜炎奈瑟菌株的耐药性,为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目前,在我国各类法定传染病中,每年流脑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仍占重要位置,仍然是当前危害居民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各地冬春季防疫工作的重点。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对于减少本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6]。切实落实易感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安全有效的措施。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流脑流行菌群的监测,随时掌握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流脑疫苗接种对象、接种程序和接种菌苗的种类。鉴于我省流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征为多菌型并存着,菌株对于一些药物出现了耐药现象,因此加强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健康人群的带菌率和抗体水平监测以及新菌苗的研究,对于减少本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罗朝晨,谢一俊,黄文龙,等.福建省12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3,6(30):863-864.

[2]WS 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S].2008.

[3]邵祝军,徐丽,高源,等.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菌群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41-544.

[4]原灵,郭维植,谢一俊,等.从2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首次检出C群脑膜炎球菌[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133-135.

[5]Ambur OH,Frye SA,Tnjum T.New functional identity for the DNA uptake sequence i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esence in transcriptional terminators[J].JBacteriol,2007,189(5):2077-2085.

[6]Stephens DS,Greenwood B,Brandtzaeg P.Epidemic meningitis, meningococcaemia,and Neisseria meningitidis[J].Lancet,2007,369 (9580):21961.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trend of epidem 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 bacteria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

LIQuwen,JIANG Yu,YUAN Ling,etal.Fuj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Fuzhou 350001,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he epidemic meningitis bacteria strains in Fujian province,in order to take preventivemeasures.MethodsBased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management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we conducted distribution monitoring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 bacteria. we collected throat swab and cerebrospinal fluid,from meningococcalmeningitis cases and throat swab from close contacts,healthy population in our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Results A total of 70 Meningococcal strains were isolated,15 strains from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14 strains from throat swabs of close contacts,41 strains from throat swabs in healthy population. The serum distribution of the isolated 70 strains of Neisseriameningitidi s was 27 strains of serogroup A(38.57%),20 strains of serogroup B(28.57%),22 strains of serogroup C(31.43%),1 strain ofW135(1.43%).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70 strains of Neisseriameningitidis were conducted.The sensitive rates to cefazolin,cefotaxime,chloramphenicolwere all 100%;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to SMZ-TMP,and amoxicillin were 78.57%and 80%,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study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shows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multiple bacteria coexisted in Fujian province,strains have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some drugs,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vaccine immunization and strengthen pathogen. surveillance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meningococcal.

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ECM);Flora distribution;Drug sensitivity test

R515.2,R378.1+5,R446.5

A

1674-1129(2013)05-0431-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5.009

李曲文,男,1984年12月生,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检验、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

陈爱平。

猜你喜欢

奈瑟流脑膜炎
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奈瑟菌的cppB 与pJD1 基因检测
恒河猴奈瑟菌引起膝关节感染1例
流脑是什么病?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微黄奈瑟菌引起急性尿路感染合并菌血症1例
实验室确诊B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分析1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警惕孩子得“流脑”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