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20~69岁人群肥胖状况及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3-02-21宋应华屈金亭魏柳青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年龄组肥胖率达标率

苏 丽,宋应华,屈金亭 ,苏 静,魏柳青

Hen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Zhengzhou 450044,China.

前言

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压力,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形成了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体育锻炼减少、静态活动增加、不吃早餐、熬夜、压力导致的心理疾病等等。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体质状况,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而健康问题与肥胖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最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3.2亿,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而超重和肥胖人群在我国一些城市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调查研究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体质状况对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是必要的。

本研究旨在做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调查研究河南省20~69岁人群肥胖状况及生活方式等问题,分析探索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对指导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拟对河南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丰富和完善河南省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河南省3个城市(郑州、三门峡、商丘)20~69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共5 770人,其中男性2 868人,女性2 902人,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别为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共10组。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检测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的规定,监测内容包括体质监测和问卷调查两部分。直接监测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间接指标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 BMI)、肥胖评价、体质评价等。调查问卷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登陆书,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期间完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

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体质评价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质评定等级为优秀占10.1%,良好占22.4%,合格占49.6%,不合格占17.9%,其中男性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人群占81.2%,女性占83.1%,均低于国家水平(男,88.3%,女89.4%),但女性达标率好于男性,且男女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达标率偏低人群出现在男性30~34岁及50~54岁,女性40~44岁及55~59岁人群。

图1 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变化趋势曲线图Figure 1. Trend of Compliance Rate of Physical Fitness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2.2 河南省20~69岁人群超重、肥胖的现况及体质状况

2.2.1 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的现状

BMI由Keys等人1972年为研究40~59岁人群在5年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而提出的,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kg/m2),因具备一定的“标准”和“平均值”,且不受时间和人的变化而变化等优点[15]。图2显示,2005年和2010年BMI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20~50岁人群,男性BMI大于女性,50~59岁人群男女BMI基本相等,而60~69岁人群,女性略大于男性,2010年男女各年龄组BMI均高于2005年。

研究表明,BMI是最有效的测定体脂肪率的方法,其与体密度测定的体脂肪率相关性为0.75~0.8,且不受身材和性别的影响。1997年国际卫生组织(WHO)使用BMI作为评价肥胖的标准[13]。根据我国体质监测的肥胖评价标准:BMI<18.5为“体重过轻”,18.5≤BMI<24.0为“体重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将河南省20~69岁人群分为4组,分别为体重过轻、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数据显示,河南省20~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41.3%和14.4%,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0.14和0.35个百分点。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率分别为44.1%和16.2%,女性为38.6%和12.7%,男性高于女性,且男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3、图4分析显示,2010年肥胖人数只有男性65~69岁,女性40~44岁、45~49岁3个年龄组稍低于2005年,其他年龄组均高于2005年,且各年龄组两个年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2 河南省20~69岁人群BMI变化趋势曲线图Figure 2. Trend of BMI among People Aged 20~69of Henan Province

图3 2005年与2010年河南省男性20~69岁人群肥胖率图Figure 3. Male Obesity Rates of Aged 20~69 between 2005and 2010in Henan Province

2.2.2 超重、肥胖人群的体质状况

数据显示,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重过轻和肥胖人群体质不合格率高于体重正常和超重人群。其中,男性体重过轻及体重正常人群体质不合格率分别为41.9%和14.3%,超重及肥胖人群体质不合格率分别为14.7%和39.2%;女性体重过轻和正常人群体质不合格率分别占34.1%和11.9%,而超重和肥胖人群分别占15.6%和41.4%(图5)。可见,肥胖人群体质达标率明显低于超重人群。

图4 2005年与2010年河南省女性20~69岁人群肥胖率图Figure 4. Female Obesity Rates of Aged 20~69 between 2005and 2010in Henan Province

图5 河南省20~69岁人群不同BMI人群体质达标率的状况图Figure 5. Physical Compliance Rate of Different BMI among People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2.3 河南省20~69岁人群生活方式的调查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调查问卷显示,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每周吃早餐的次数、每周外出就餐的天数、是否食用以下食品(油炸食品、甜食、方便面、碳酸饮料、洋快餐、膨化食品等)、每周几天会吃到以上食品、每天睡眠时间、熬夜情况、压力感等内容。

如表1所示,各年龄组超过50%的人每天吃早餐,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吃早餐人数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女性高于同龄组男性。除每天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外,上述其他生活习惯如食用油炸食品、熬夜、压力感等均随年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压力感男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习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男性高于女性(图6)。

调查发现,河南省20~69岁人群在闲暇时间体力活动中,静态活动占70.9%,而大、中、小强度体育锻炼共占7.5%,散步为9.4% 且体力活动情况随年龄增长无明显趋势变化。

3 讨论

3.1 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质状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6]。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河南省20~6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82.1%,低于全国总体水平87.47%[4],体质达标率偏低人群出现在男性30~34岁及50~54岁,女性40~44岁及55~59岁人群。

表1 本研究各年龄组每周吃早餐和每周外出就餐的人数百分比一览表Table 1 Percentage of Eating Breakfast and Eating Out Each Week (%)

图6 河南省20~69岁人群用油炸食品、熬夜和压力感人数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图Figure 6. Trend of Percentage of Using Fried Foods,Staying up and Sense of Pressure among People Aged 20~69in Henan Province

问卷调查显示,60.6%人居住的小区(村)和56.3%工作场所附近有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包括健身路径等),说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来,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了体育锻炼场地缺乏的问题。对于部分年龄组人群出现较低的体质达标率,分析可能与该年龄段人们所承担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功能有关。男性30~34岁及50~54岁年龄段,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双面责任和压力,可能会导致这部分人群缺少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至于体育达标率偏低。对于女性55~5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偏低可能因大部分人群退休后帮着子女带孩子、收拾家务有关,希望政府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统计发现,河南省20~69岁的肥胖和体重过轻人群体质不合格率明显增高。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虽肥胖评价和体质评价有显著性(P=0.000),但从心理统计学的角度分析,肥胖和体质状况只存在弱负相关(r=-0.202),不存在因果关系。

3.2 河南省20~69岁人群肥胖状况

目前,肥胖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控制持续增长的肥胖率是健康和体质领域中的研究重点。而且肥胖不仅使人早死亡,易患病,还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8]。按照我国颁布的BMI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筛查显示,2010年全国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1%和39.8%,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9.9%和13.0%[5],相 比 之 下,河 南 省 20~69 岁 人 群 超 重 率(38.1%)与全国持平,而肥胖率(13.2%)偏高。在与2005年的对比中发现,河南省20~69岁人群肥胖人数明显增加,特别是35~54岁之间4个年龄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9.4%、19.7%、21.5%和18.3%,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而女性超重和肥胖人群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与武阳丰(2002)[9]、杜亚雯(2005)[1]等人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发现,我国中年人超重现象相当普遍。按人体生长发育规律,40~50岁人群体脂肪%比青年人高,其原因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绝经后性腺激素分泌的改变以及神经调节失常有关[5]。同时,江崇民等人[7]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男性分为3~6岁、7~29岁和30~69岁3个阶段;女性分为3~6岁、7~12岁、13~39岁和40~69岁4个阶段。进入成年后,我国城镇居民体重还在继续增长,但绝大部分是脂肪,而肌肉含量和矿物质保持平稳并略有下降。调查的同时发现,此年龄组人群还存在以下特点:

1.对体质健康不够重视,缺乏锻炼时间。此年龄组人群大学(大专)以上学历占30%以上,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5%以上,所以此年龄组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担当者,被给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重担,可能不能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对自身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存在自认为身体健康,无需锻炼的错误思想。

2.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改变。轿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走进普通居民的家中,成为主要的出行工具。数据显示,选择乘车和自驾车为出行方式占52%以上,以静坐伏案为主和工作中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者以站为主占56%以上,再加上外出就餐增加导致的不良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此年龄组肥胖人数的增加。

另外,河南省20~69岁人群BMI男性(24.80)高于女性(23.80),与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研究结果(女高男低)相悖[12],但 与 杜 忠 林 (2005)[1]、肖 国 良 (2008)[10]、张 薇(2005)[11]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与体质分布的区域差异有关,既沿海地区的人BMI高于内陆,东部高于西部,相邻省市的体质水平相近趋势明显[2]。

3.3 河南省20~69岁人群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的研究明显增多,不仅在公共卫生领域,在群众体育的研究更是如此。因此,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登录书中,对居民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问询,其内容与国际体力 活 动 量 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和全球体力活动量表(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基本相同,只是信度和效度需进一步验证。

对河南省20~69岁人群的调查发现,每周外出就餐的天数、食用油炸食品等、熬夜等情况,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而随年龄增长,每天吃早餐人数的百分比逐渐增加,这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一致[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责任的减少,人们渐渐褪去社会属性的“包裹”而回归家庭。在体力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每天平均7天进行静态活动的人数百分比最高。静态活动的增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的报告中指出,静态活动的增加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前10项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各种意外死亡[14]。而河南省成、老年人静态活动占70.9%,大、中、小强度锻炼只占7.5%,静态活动增加而体力活动减少也是影响河南省成、老年人群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需非常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因此对河南省成、老年人群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静态活动时间,多参加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者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

4 结论

1.河南省20~69岁人群男性30~34岁及50~54岁,女性40~44岁及55~5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偏低,为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这部分人群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河南省20~69岁人群超重、肥胖人数比2005年明显增加,肥胖率高于全国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无论男、女,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超重和肥胖,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3.河南省20~69岁人群部分不良生活方式随年龄增加而有所改善,而静态活动的增加和体力活动的减少已成为普遍现象,需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5 建议

1.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中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腹地效应”。目前,河南省拥有一亿人,占全国的1/13,人口基数较大,但在国民体质监测对象中,河南省获取的有效样本量只有几千人,这对于一亿人的农业大省来说,少之又少,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国民体质监测的准备工作,做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便更准确研究河南省国民的体质状况。

2.根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河南省“二类”抽样地市为三门峡,代表社会和经济发展一般地市;“三类”抽样地市为商丘,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地市。从2000年以来,一直依此原则进行抽样测试。但近10年来,各地市发展水平不一,2010年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 门 峡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39 142元,远远高于河南省人均 GDP 21 073元,建议在遵循抽样原则的前提下,对河南省“二类”地市进行微调或者增补,以保证统计样本的准确性。

[1]杜亚雯,范家成,杜忠林.湖北成、老年人体育锻炼与BMI及体质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107-110.

[2]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88-89.

[3]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60-63.

[4]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1.

[5]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黄叔怀,郑隆榆.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江崇民,张一民,张彦峰,等.中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分布及增龄变化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8):16-28.

[8]武阳丰.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2,23(1):3-4.

[9]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10]肖国良,王冬梅.海南成年人(20~59岁)身体质量指数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4):62-64.

[11]张薇,张鸽.甘肃省居民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特点及一般身体锻炼效果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3):40-43.

[1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13]A MOLARIUS,J C SEIDELL,K KUULASMAA.Smoking and relative body weigh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WHO MONICA Project[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7,51:252-260.

[14]HASKELL W L.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es regarding does-response[J].Med Sci Sports Exe,1994,26(6):649-660.

[15]KEYS A,ARAVANIS C,BLACKBUM H,et al.Probability of middle-aged men develop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five years[J].Circulation,1972,45:815-828.

猜你喜欢

年龄组肥胖率达标率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关于组织中年龄多样性与世代差异的研究
2014年乘用车企平均油耗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