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检课教师“导”学生“演”与信息素质培养

2013-02-15李惠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云南丽江6741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路标检索课题

李惠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云南 丽江 674100)

文献检索课(以下称文检课)作为一门有关读书治学的方法课程在高校普遍开展,今天已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文检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听众,是被动的接收者,导致文检课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导”学生“演”的文检课教学模式是教师从原来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在该模式中就好像 “导演”,而学生就像众多“演员”,教师只有“导”出水平,才能保证给学生“演员”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领会自己的角色,让他们独立地、能动地学好文献检索,培养信息素质。

1 教师的“导”

1.1 导什么——导内容、导方向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检索小组,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或其他专业论文的写作题材,自定检索课题。然后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文献检索原理、检索语言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共性的部分以及一些典型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四个检索流程或“路标”(①课题分析;②制定检索策略,收集有关信息;③课题小结,将收集的信息排序,剔除无关信息;④从自己存储好的信息中再检索,写出有关综述)围绕课题进行自主检索。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学习积极性大增。

教师在“导”中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一个“路标”,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检课的教学目标。①路标1,课题分析。确定课题主题和检索途径。②路标2,制定检索策略。收集有关信息,包括文献信息的检索过程和口头信息记录、事实和数据信息的查询过程。③路标3,课题小结。即将收集到的信息排序,根据检索课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将保留下来的信息进行存储。④路标4,从自己存储好的信息中再检索,写出有关综述,并写出完整的文献目录。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次文献的占有情况,从而分析其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四大“路标”又分解为若干小“路标”,同时,在各“路标”途中设置“检查卡”。比如,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检索流程以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也没有真正领会文献检索原理。这时教师启动“检查卡”,要求学生按小组讨论、分析各自的检索方法、检索途径、检索策略,并选出一个发言人在课堂上介绍。教师在学生介绍完以后,对全班的情况作全面分析,针对一些不清楚、模糊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要求每个课题小组作课题小结,写出检索报告。检索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检索能力——即检索策略的制定能力,如检索途径、检索方法的选择;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存储检索获得的资料等。检索报告交上来以后,才能让学生开始第三和第四检索流程。最终的“路标”是写综述,目的是让学生存储已检索到或记录下来的有用信息,深入理解文献检索原理。同时,要求学生在综述后附上完整的文献目录,以此考查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程度。

1.2 怎么导——适时导、适度导

怎么导的问题,最能体现文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导”要适时,如过早,要么会有“自导自演”的效果,要么拖沓冗长,学生会听不进去,徒劳无功;如过晚,学生会觉得你累赘、多余,并且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达到文献检索教学目标的乐趣和成就感,不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导”要适度,在适量的、必要的点拨过后,不要有太多的不放心,不要舍不得撒手。其实,只要及时给学生以肯定、鼓励,稍加点拨,他们就会自信地通过完成检索课题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信息意识,学会并不断提高检索策略的制定技巧。

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检索小组,在确定检索课题以后,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这是教师抛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师设置的一个“路标”。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是模糊的,他们很想明确自己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会十分认真地听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也乐于接受教师对课题分析的引导。时机把握要恰当,如果划分课题小组和确定检索课题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之后,那么学生对学习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则影响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推进。

又比如,有些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献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教师要在检索策略上稍微点拨一下,根据检索结果引导学生修正检索策略,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角色,进行下一步学习。又如有的学生检索到大量的资料,但不知道如何整理、如何排序,这时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一个整序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2 学生的“演”

在文献检索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作为“导演”应给他们提供宽广的舞台,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客观而言,文检课的实习环境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课时少,检索工具不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检索的实习用机和场地难以保证等,因此,检索课题应与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不限定具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学生可以以课题检索小组的形式自主检索。但是,要特别注重对课题检索的总结和对一次文献的阅读、分析、综合和利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检索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完成课题检索,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检索任务。[1]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选择图书馆,也可以选择其他途径进行检索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思维的深广度、文献检索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各不相同,学生会自然分配“领衔主演”、“主演”、“特约演员”等角色。学生在“演”的过程中,也即一个检索课题从头至尾地做下来,既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怎样与他人合作。当然,在共同检索一个课题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分歧。有分歧就有争辩。争辩的好处是可以使人更有创意和想象力,检索策略也会得到及时修正。一些课题检索小组的争辩和最终解决过程会反映到课题小结中,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

其次,课题检索小组在课堂上介绍课题小结,也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一个表演舞台。从检索途径、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选择、检索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学生在这一舞台上作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介绍之前,学生要作好准备,总结分析自己的检索方法、途径、策略等;在课堂上,学生“演”者激动,“听”者认真,学习气氛活跃。由于课题是根据专业而制定,所以学生对文献检索的学习从情感上不会感到陌生,他们从检索结果中获得专业信息,并通过学习文献检索知识与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信息素质,改变了知识结构。

3 信息素质培养

国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2]主要体现在文检课教学中。所谓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文检课与专业学习的相结合为这种渗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可方便地构建具有特色的信息素质培养模式。

比如曾有一历史系的学生这样对我们说,图书馆所有的藏书如果全部数字化以后恐怕还没有他自己储存的多。如何在历史系的文检课中当好导演呢?经过认真思索,我们以记录在不同物质载体文献上的知识内容为出发点,描述、揭示、分析各种载体文献,并有序组织、存储起来,并将随时提取供人们利用的意识融入其中,强调整序,让学生建立一个与检索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存储和提取系统。我们在提出检索课题、制定检索策略并进行检索后,从课题小结开始要求学生将自己检索到的所有信息都有序组织起来制作成针对某检索课题的检索工具。这样,我们不仅仅关注文献信息的查找,而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制作、存储、提取、评价、利用等)和个人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构建新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信息是最基本的元素,学生主动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最基本的过程。学生有了空间和时间在文献检索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学习文献检索,建构自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创新在于改变了教师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文献检索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利用、评价等方面能力、并具有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素质的方法课程。

在文检课教师“导”学生“演”的模式中,学生始终以一种发现问题的心态去听课、去实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表面上看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好像各司其职,相互独立,事实上,两者是交互促进,是共同实施的。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处在反复的互动中,通过学习,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增强,使他们具备了对文献信息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能力,培养了信息素质,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1]刘梦溪.文检课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的实施[J].图书馆杂志,2004(7):56-58.

[2]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5-106.

猜你喜欢

路标检索课题
路标
BP神经网络在路标识别上的应用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路标
看清医改最要紧的两个路标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