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比较研究

2013-02-15苏靖靖刘昆雄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均等化服务体系图书馆

苏靖靖,刘昆雄(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1 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含义和缘起

所谓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就是指图书馆无差别的普遍性服务。狭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指图书馆无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等差异,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广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对服务对象的平等,即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二是资源对象的平等,即提供多样性的资源为公民所利用;三是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即优化服务体系以更好地为公民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平等、自由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是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必须保证公共图书馆实现均等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最早可追溯到1850年英国通过的世界上第一部国家性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法》,其强调只要是公民都可以利用图书馆,且图书馆免费为公民提供服务。而1994年由国际图联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更明确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随后国际图联在1999年制定的《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宣言》和2002年颁布的《格达斯哥宣言》也作出相同规定,进一步确立了所有公民平等、自由获取图书馆资源的权利。

2 中美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比较

2.1 美国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悠久,17世纪时就出现了为宗教服务的教区图书馆,18世纪美国逐渐出现为大众服务的图书馆,这也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而现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自由、平等的服务观念也早已经深入人心。早在1948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就发表了《图书馆权利宣言》,其内容包括:图书馆不能因为利用者的出身、年龄、经历、思想观念的不同而拒绝和限制其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该宣言奠定了西方现代“图书馆自由”精神的基本内涵,标志着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文明思想的诞生。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95年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也指出: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人平等地提供资料。现今,美国公共图书馆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图书馆不仅为公民免费借书、还书,还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及社交活动,成为社区居民之间联系的纽带。为大众服务、以读者为本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在服务对象上,美国图书馆不仅对普通读者提供阅读和信息获取服务,也十分关注和重视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例如美国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专供儿童读书的区域,区域内的设计活泼而充满童趣,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而对于老人、残疾人群等不便行动者也多会提供送书上门等服务;对于视觉、听觉障碍,弱智人群等不能使用普通文献资源的特殊群体,图书馆也会给予相应的帮助,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类型。甚至对于短期滞留的外国人,只要提供有效证件,美国公共图书馆即可办理借还书服务。美国公共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无差别服务在对于无家可归者的态度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美国公共图书馆为无家可归者也提供图书馆的借书还书服务。这种为所有公民无论贫富贵贱一律提供平等服务的精神是美国公共图书馆能如此传承悠久、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资源对象上,美国是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汇集的国家,不同人群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公共图书馆拥有多种不同语言以及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作为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拥有160余种不同语言文字的图书文献,[1]这种全面、多样性的图书馆资源满足了多民族多语种居民的阅读需求。美国公共图书馆采集收纳的资源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图书、音像资源外,还收藏有手稿、照片、地图、明信片、目录、海报,甚至香烟纸,这些覆盖全面、涉及范围广泛的资源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价值,并能更好地为各种读者服务。例如菲马克·肯·伯恩斯在他的巨著《南北战争》一书编写过程中,就大量地使用了图书馆收藏的一些珍贵照片;莉拉和德威特·华莱士最初就是利用图书馆里的定期刊物开始出版了后来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文摘》。除了多样性的传统图书外,美国公共图书馆拥有资源庞大、类型多样、获取便利的资源数据库,并能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在美国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料文献的重要来源。

在服务体系上,美国普遍采用总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而这种纯粹的总分馆服务模式也向来被认为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一大特征。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总馆是一个独立建制的图书馆或一个图书馆体系中充当管理中心的图书馆,是体系中集中加工文献和收藏主要文献的场所;分馆是总馆把一部分业务分离出去而形成的附属场馆,分馆必须拥有基本馆藏、常规的人员配置和固定的开馆时间。以美国纽约地区为例,纽约共有三个公共图书馆系统,分别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分别有85个、68个和60个分馆,[2]这些分馆分布于美国纽约的各个社区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这些社区图书馆已经成为社区学习、娱乐、交流的中心,且各有特色,会根据所在社区居民的需求采购文献资料或开展活动。此外,这些社区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总馆之间通过网络紧密联系,馆际互借是其特色之一,并能通借通还。

2.2 中国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904年,我国才拥有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随后我国现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不断兴起和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由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藏书楼不断演化而来,古代时期的藏书楼不论官藏和私藏,都注重文献资料的收藏和保护,甚少向社会大众公开,因此非常封闭而保守。清末时期,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受西方图书馆自由思想的影响,主张大力开办公共图书馆,使公众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到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主张自由、平等、开放的图书馆理念的学者,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1年,杜定友先生在《新图书馆手册》一文中提出“图书馆为人民服务,对于读者,不分阶级,一视同仁”的均等化服务精神。2000年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自由、图书馆权利和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了我国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服务对象上,中国公共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经逐趋完善,但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个,相当于约50万人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远远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标准,而且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有限,大部分偏远地区或农村人群无法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例如西部地区每步行30公里至100公里才能找到一个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是影响我国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重要因素。在对特殊人群的服务上,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不尽如人意。我国仅有部分发达地区或大城市拥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或由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儿童分馆,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数量也普遍较少,更鲜少设置专门的儿童区域供未成年人阅读。对于老人、残疾人或无家可归者,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就更加淡薄。为了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我们需要树立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服务意识,加强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权益维护,使所有读者都能公平、自由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在资源对象上,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图书更新缓慢、文献类型较少、语种不多、数字化资源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公共图书馆经费紧张,因此部分图书馆无钱购书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也以书本和报刊杂志为主,藏书量少、图书更新不及时导致部分公共图书馆甚至无法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由于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服务条件和基础设施上都有很大差距,导致地域性的服务不均等。进入信息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迎来了一次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受到了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使图书馆资源能以更平等、更便利的方式提供给所有有需要的公民,这也是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设施不齐全、网络覆盖不全面、信息化发展滞后等阻碍了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公共图书馆通过现代化手段更好地为公民提供均等化服务。

在服务体系上,我国公共图书馆现有的服务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实现均等化服务的进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由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组成,这种“一级政府建设与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的建设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延伸,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服务不均等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这种体制下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显然很难达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所要求的“全面覆盖”、“布局均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更是令人担忧,由于受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所限制,乡镇、社区图书馆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主体,财政、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问题更难得到有效地解决,生存和发展越发艰难。这种状况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不仅会成为限制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更会影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更加困难。

3 几点启示

3.1 树立公平意识,提供平等服务

近年来,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2011年2月10日,我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之后,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并对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分担原则和补助标准进行了明确。[3]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各个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陆续实现了免费开放,真正为所有读者做到了“无障碍、零门槛”的图书馆服务,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向实现均等化服务的目标迈进了飞跃性的一步。

3.2 加强资源建设,努力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为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地域差距拉大等各种问题,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旨在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遍布全国的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体,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资源共享。该工程实施九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并有效地抑制了数字鸿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鉴于基层图书馆向来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为了改善和加强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2010年2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该计划一方面要将国家图书馆总量达1TB的优秀数字资源送达全国每一个县,使其全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县级图书馆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一起构成分级分布的全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4]此计划与文化共享工程相辅相成,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且也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能力,为更多地区和类型的公民提供了平等、便利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

3.3 实现服务体系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图书馆新型服务体系

由于现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限制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总分馆制,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的未来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但是照搬外国的纯粹总分馆制度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我国部分地区结合实际进行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大城市的以延伸服务为特点的“区域性服务网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5]以杭州和深圳地区为例。杭州市中心馆采用以行政村为最基层服务点,用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模式,不仅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并把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共享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而深圳地区建立的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图书馆为基础、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联系紧密,层级之间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另一种则是基于中小城市的总分馆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以苏州和嘉兴为例。2005年,由苏州图书馆负责软件安装、文献资源配送、人员配备及日常服务,分馆所在地基层政府则负责提供场地、设备和物业管理,从而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分馆模式;[7]嘉兴市图书馆于2007年开始试行乡镇分馆模式,由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市图书馆实行统一业务和人事管理,将市图书馆的资源、管理、理念、现代化服务等延伸到乡镇分馆的新型乡镇图书馆模式,建立了一个城乡高度融合、资源高度共享、水平高、覆盖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些创新模式的建设和实践过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实现均等化服务的进程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1]王嘉陵.美国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0(1):6-8.

[2]全勤.交流、感悟、思考——访问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公共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2008(3):75-78.

[3]周和平.以免费开放为契机 全面提升我国图书馆公益性服务水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9.

[4]国图“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在京启动[EB/OL].[2011-12-18].http://www.gmw.cn/01ds/2010-02/03/content_1051150.htm.

[5]邢杰,李凌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2010(3):17-19.

[6]罗京萍.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一证通”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129-130.

[7]于良芝.为了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评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18-19.

猜你喜欢

均等化服务体系图书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图书馆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