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得再耐读些

2013-02-11

杂文选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副刊杂文南方周末

编辑发来电邮说:《杂文选刊》2013年7月[上]选了我三篇文章,拟作一组“新作小辑”,并告知具体篇目,嘱我再写一则“作者告白”。

我先“告白”,在此三篇“新作”中,《“无冕”哪能成“皇帝”》不是新作,此文写于十余年前,系鄢烈山先生“代约”,发于2002年9月19日《南方周末》副刊的《“无冕”与“有冕”》。文章开篇有个引子说“有关殴打记者”之事:“……这回又读到南宁市《人民保健报》一位女记者挨打的报道,却忽然想到‘无冕皇帝这个称谓,又想到一位领导批评‘有些人以无冕皇帝自居,到处乱捅乱评的话,就忍不住想说几句了。”用行内话说,此乃“新闻由头”。前些日子,我删去此文的“新闻由头”,又将标题改了一下,挂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却被《杂文选刊》选中了。

这样的事已有过几次。例如,5月4日《华商报》转载后又被5月9日《南方周末》摘要“推荐”的《木匠为什么从未有“怀才不遇”之说》,原是发表于1997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副刊的。博客需要时时更新,精力却已不允许我时有新作问世。何况,有的新作在纸质媒体发表之前还不便挂在网上,只好以旧充新,这不是“自以为得计”的事,倒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旧作被当作新作,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文章原是针砭时弊的,时弊仍在,文章就不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速朽”,我的那些旧作成为“新作”便是如此。如果宕开一笔,从古今大家的经典之作感悟,能够常读常新的文章,本身还得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要有一定的深度。开掘越深,涵盖就越宽广,辐射也越久远。不要说是十几年前写的,就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写的文章,如今读了,还能使人若有所思,以至茅塞顿开,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因时而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的文章,只要作为“新闻由头”的“新闻”成为“旧闻”,即使时弊仍在,文章恐怕就已经“速朽”了。

其二,要有一定的藝术。仅用三言两语勾勒的鲜明形象,素描式的,漫画式的,都能使人浮想联翩;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悲愤的,郁闷的,都能引发人之常情。即使是一个精到的喻体,一个典型的场景,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都能给人以启迪,像徐懋庸说的那样,在作者的文章划上句号之后,“在别人脑中,逻辑还在继续着”。这样的文章,即使所针砭的时弊已经消失,其价值依然不会消失,既有文献价值,也有审美价值。

我很喜欢李贽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无论从思想的深度还是表达的艺术上看,都称得上是相当出色的杂文,耐人咀嚼,耐人寻味,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于今也仍振聋发聩。

我虽远未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把文章写得耐读些,再耐读些。

编辑发来电邮说:《杂文选刊》2013年7月[上]选了我三篇文章,拟作一组“新作小辑”,并告知具体篇目,嘱我再写一则“作者告白”。

我先“告白”,在此三篇“新作”中,《“无冕”哪能成“皇帝”》不是新作,此文写于十余年前,系鄢烈山先生“代约”,发于2002年9月19日《南方周末》副刊的《“无冕”与“有冕”》。文章开篇有个引子说“有关殴打记者”之事:“……这回又读到南宁市《人民保健报》一位女记者挨打的报道,却忽然想到‘无冕皇帝这个称谓,又想到一位领导批评‘有些人以无冕皇帝自居,到处乱捅乱评的话,就忍不住想说几句了。”用行内话说,此乃“新闻由头”。前些日子,我删去此文的“新闻由头”,又将标题改了一下,挂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却被《杂文选刊》选中了。

这样的事已有过几次。例如,5月4日《华商报》转载后又被5月9日《南方周末》摘要“推荐”的《木匠为什么从未有“怀才不遇”之说》,原是发表于1997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副刊的。博客需要时时更新,精力却已不允许我时有新作问世。何况,有的新作在纸质媒体发表之前还不便挂在网上,只好以旧充新,这不是“自以为得计”的事,倒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旧作被当作新作,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文章原是针砭时弊的,时弊仍在,文章就不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速朽”,我的那些旧作成为“新作”便是如此。如果宕开一笔,从古今大家的经典之作感悟,能够常读常新的文章,本身还得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要有一定的深度。开掘越深,涵盖就越宽广,辐射也越久远。不要说是十几年前写的,就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写的文章,如今读了,还能使人若有所思,以至茅塞顿开,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因时而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的文章,只要作为“新闻由头”的“新闻”成为“旧闻”,即使时弊仍在,文章恐怕就已经“速朽”了。

其二,要有一定的艺术。仅用三言两语勾勒的鲜明形象,素描式的,漫画式的,都能使人浮想联翩;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悲愤的,郁闷的,都能引发人之常情。即使是一个精到的喻体,一个典型的场景,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都能给人以启迪,像徐懋庸说的那样,在作者的文章划上句号之后,“在别人脑中,逻辑还在继续着”。这样的文章,即使所针砭的时弊已经消失,其价值依然不会消失,既有文献价值,也有审美价值。

我很喜欢李贽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无论从思想的深度还是表达的艺术上看,都称得上是相当出色的杂文,耐人咀嚼,耐人寻味,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于今也仍振聋发聩。

我虽远未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把文章写得耐读些,再耐读些。

猜你喜欢

副刊杂文南方周末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画与理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