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

2013-01-31梁建嫦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转氨酶生化红细胞

梁建嫦

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

梁建嫦

目的 分析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正常体检者60例, 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5 ml并分装入2个试管, 1支归入正常组, 予以室温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另1支归入溶血组, 予以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分离, 对照2组血清标本生化检测结果。结果 溶血组标本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血尿素氮、铬元素、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糖平均水平分别为(71±5) U/L、(61±3)U/L、(198±14)U/L、(5.4±1.8)mmol/L、(97±12)U/L、(7.7±1.8)mmol/L、(5.7±0.4)μmol/L、(80±5) μmol/L、(1.31±0.11)mmol/L、(332±11)μmol/L、(5.6±1.3)mmol/L,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血尿素氮、铬元素、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糖平均水平相比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检测中多项指标有明显影响, 需规范血液标本采集、存储及检验操作以提升检验准确度。

溶血现象;血液检验;应用

溶血(hemolysis)即血液红细胞发生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溢出进入血清。血液生化检测工作中常会发生溶血现象, 对血液检测结果产生干扰[1]。临床研究分析表明, 血液标本在采集、存储和检测过程中会因振荡、低渗、温度骤降、过酸过碱以及接触胆碱盐、乙醚、皂碱、乙醇等原因而引发溶血现象, 溶血现象发生后, 红细胞中的溢出成分会直接干扰生化检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正常体检者60例, 男32 例, 女28例;年龄14~58岁, 平均年龄(40.1±8.1)岁。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5 ml并分装入2个试管, 1支归入正常组, 予以室温自然分离、30 min后离心机1200 r/min规范离心处理10 min, 分离血清并取1 ml血清标本待检;另1支归入溶血组, 予以人工溶血并通过离心机1200 r/min规范离心处理10 min规范离心分离并取1 ml血清标本待检[2]。

1.2 方法 分别使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血清标本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L)、血尿素氮(BUN)、铬元素(Cr)、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UA)、血糖(GLU)指标浓度进行检测、记录、分析, 使用电解质分析仪对血清标本中的K+的浓度检测、记录、分析, 两组各项指标均取所有标本检测结果的平均值[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溶血组标本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K+、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L)、血尿素氮(BUN)、铬元素(Cr)、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UA)、血糖(GLU)平均水平分别为(71±5)U/L、(61±3)U/L、(198±14)U/L、(5.4±1.8) mmol/L、(97±12)U/L、(7.7±1.8)mmol/L、(5.7±0.4) μmol/L、(80±5)μmol/L、(1.31±0.11)mmol/L、(332±11) μmol/L、(5.6±1.3)mmol/L,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血尿素氮、铬元素、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糖平均水平相比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溶血现象及其原因 血液标本溶血现象为临床检测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检测结果干扰因素, 是因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内部逸出的现象, 可因过高转速对标本离心分离、水浴箱内温度过高、真空采血操作负压过大等原因引起。在血液生化检测众多影响因素中, 溶血现象是首要影响因素。血液标本溶血现象可具体分为体内溶血及体外溶血两种, 表明溶血现象可因不同的环境因素、不同环节发生。振荡、冷冻、水浴温度过高、抽血操作负压大等均属于机械性体外破坏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基础属于化学性的体外溶血因素, 与遗传病相关的红细胞脆性高属于代谢类体外溶血因素;大血管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均属于物理类的体内溶血因素, 恶性疟疾等属于化学类的体内溶血因素, 另有部分药物毒性作用也会成为体内溶血因素。血液标本溶血现象与采血方式直接相关, 当前普遍推广的真空管采血方式会直接增加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率。

体内溶血现象和体外溶血现象的区别主要为:体外溶血现象中钾离子、LDH、Hb水平均会发生变化, 而体内溶血现象发生后除钾离子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均会上升。另外, 检验操作中助学注射器推射力度过大就会引发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混匀各种血标本之时若力度过大也会引发溶血现象, 而且采集血液标本时进针不准也可能引发溶血现象。

3.2 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影响机理 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①红细胞中逸出的血红蛋白物质可过氧化物酶特性、非特异性吸附途径导致检测误差的出现;②红细胞中逸出的腺苷酶可直接影响到ATP肌酸类酸转化酶正常作用, 发生红细胞外液反应而影响检测结果;③检测标本本破裂红细胞中逸出的血浆影响发生稀释而影响检测准确性;④发生破裂的红细胞中逸出的血红蛋白直接影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

3.3 溶血现象对某些检测项目影响程度 标本中蛋白检测结果首先会发生明显改变, 这与破裂红细胞中释放Hb物质直接相关;标本检测结果的LDH指标会发生较大变化, 这是因为红细胞中的LDH含量、血小板中的LDH含量均是血浆中LDH含量的180倍作用, 血小板、红细胞中的物质逸出后会直接导致标本中LDH水平上升;红细胞中的AST活性高于血浆中AST活性30多倍, 红细胞中的AST逸出后也会导致该项标本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上升;溶血现象对GGT产生干扰作用, 会直接影响Hb水平。

另外, 血液标本中钾离子十分敏锐, 血液血清、红细胞内的钾离子含量相差近20倍, 发生红细胞破裂之后会有大量钾离子由红细胞内进入血清之中,直接影响钾离子水平。

有相关研究对血糖下降现象做了试验, 排除Hb会对葡萄糖的氧化酶作用直接产生抑制作用。结合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 血糖变化与以下2个方面直接相关:红细胞中所含的液体及极低浓度物质在红细胞破裂之后进入血清中可对血清进行稀释, 血清体积增加、原油成分浓度降低;另一方面, 破裂的红细胞中的成分掺入血清之中后产生的系列反应直接干扰试验。

另有Ca、Cr、甘油三酯、血清尿酸等受溶血现象影响不明显的指标, 一方面是红细胞破裂本身对血清中上述指标影响不大, 一方面可能是各方面影响正负相抵, 最终检测结果变化不大。

3.4 溶血现象预防措施 采血操作要严格规范, 使用干燥、洁净的采血器具, 并将所用采血器具干热灭菌处理;采血时注意控制止血带松紧度, 避免过松或过紧引发血样缺氧或止血不利;进针见到回血之后缓慢将注射器活塞拔除;采集的血液标本缓慢注入试管内, 避免速度过快引发血泡导致血细胞破裂;血液标本采集完毕后尽快室温下自然分离, 并在自然分离后自行凝集, 不应强行玻璃血块, 使用离心机以1000~1200 r/min的速度离心处理10 min;切忌将标本置于冷冻室以免融化之后发生溶血现象;不可长时间放置样本, 采集和处理后应当尽快送检;避免样本接触化学试剂、消毒液等物质, 以免发生溶血现象;一旦发生溶血现象, 立即分析原因及溶血类型, 尽快安排再次采集血液标本。

另外, 标本采集、处理及检验人员应经验丰富,采集血液标本时尽量一次成功, 尤其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为年老体弱、低血容量患者进行穿刺取样, 一般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采样;婴幼儿可通过股静脉、颈外静脉采样。

总之, 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检测各指标影响较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发生溶血现象后的标本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 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降低。血液检测中要严格规范样本采集、存储及检测操作, 尽可能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生溶血现象, 要立即区分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 并酌情重新取样, 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蒙长虹.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河北医药, 2011,33(15):2355-2356.

[2]利小斌.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探讨.医药前沿, 2012,02(12):51-52.

[3]胡跃华.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中国医疗前沿, 2013,8(12):81-82.

R446.1

B

1674-9308(2013)03-0019-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3.03.011

527300 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转氨酶生化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转氨酶高与肝炎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