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庆县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做法

2013-01-28孙艳红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5期
关键词:平原区平原水土保持

孙艳红,沙 磊,石 健

(1.延庆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延庆 102100;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气厂,内蒙古乌审旗 017312;3.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原区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存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还相当严重。因此,研究和剖析平原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探讨其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平原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延庆县基本情况

延庆县地处北京市西北部,生态环境优良,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平均海拔500 m以上,气候独特,冬冷夏凉,有北京“夏都”之美誉。境内海坨山主峰海拔2 241 m,是北京市第二高峰,“海坨戴雪”为北京一大奇观。延庆地域总面积1 993.75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8%、平原面积占26.2%、水域面积占1%。辖11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1.9万人。延庆县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契机,以“三道防线”为指导,实行综合治理,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而且加快了延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截至2012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47 km2,林草覆盖率由1983年的31%提高到72%,但由于人们对平原区水土流失认识比较薄弱,平原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因此,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延庆县平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2 平原区的水土流失危害与成因

2.1 平原区的水土流失危害

(1)导致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的产生,必然会对土壤造成冲刷,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结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造成土壤微生群体结构失调,限制农作物对光、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致使粮食减产。据统计,延庆县平原区总共有风蚀沙化面积约202.55 km2,尤其是在春季,由于地表覆盖较差,风蚀比较严重,对土壤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大。

(2)使河床淤积,洪涝灾害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河岸坍塌、河床淤积,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同时,土壤中的养分流失造成下游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

2.2 平原区水土流失成因

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与微地貌类型、土壤质地、降雨特征、植被覆盖、人为活动等要素息息相关[1]。

2.2.1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

延庆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493 mm,降水在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期间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年均陆面蒸发量400 mm、水面蒸发量1 666.2 mm。雨期集中,降水强度大,降雨历时短,已成为延庆县平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2.2.2 风

风力侵蚀的动力因子是风。有风时,空气流动会加快,增大了蒸发量,造成干旱,影响植物生长,进而加剧土壤侵蚀。

2.2.3 人为因素

(1)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植被资源。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合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但这些开发利用行为一般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同时,乱砍滥伐植被导致森林不能发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功能。

(2)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延庆县平原城镇建设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各类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实施,但建设单位普遍缺乏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3)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在现行的管理及执法体制中,水利、农林、国土、交通、规划等部门缺乏相互协调,导致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存在缺位现象。同时,由于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所以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3 延庆县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做法

由于不同的地貌类型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不一样,所以不同类型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也不应一样。按地貌类型,将延庆县平原区分为平原风沙区、平原水网区、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类型区。

3.1 平原风沙区

延庆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妫水河冲积平原地区,涉及康庄、八达岭、大榆树、延庆镇4个镇。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沙质耕地和荒滩荒地两部分,其中沙质耕地的面积为18.20 km2,荒滩荒地的面积为20.51 km2。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是增加植被、防风阻沙、改善地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3.1.1 开展荒滩综合防治,加快生态恢复的步伐

(1)植物措施。采取带、网、片造林绿化模式,结合骨干河堤、沟渠和道路绿化,乔、灌结合,建立完整的沙地防护片林、绿化带、农田防护林网,阻风减沙[1]。随着京津风沙源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延庆县先后在南荒滩、龙庆峡荒滩、郭家堡荒滩、永宁南关等乱石荒滩上实施了综合治理。如在龙庆峡荒滩,按照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多树种搭配、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突出四季景观效果的思路,在原有的乱石荒滩上,实施综合防治,通过客土造地、平整沙丘造地,改造荒滩3 267 hm2,栽植杏、梨、桃、李子等10余个品种30余万株的经济林,并在经济林下种植板蓝根等草本植物,昔日乱采滥挖的卵石沙坑目前已成为鸟语花香的市郊森林公园,在首都西北部树立起一道绿色屏障。

(2)农业技术措施。考虑到延庆县康庄地区是北京市风口之一,水土保持技术人员指导当地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采取冬季作物留茬、林粮间作、土壤改良(掺加黏土、增施有机肥)以及轮耕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增加了冬春季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抗蚀力,有效治理了土地沙化现象。

(3)工程措施。对龙庆峡荒滩上游景区污水进行治理,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处,日处理能力60 t;清理河道垃圾2 800 m3,治理沙石坑100余处,拆除浆砌石776 m3。在搞好荒滩建设的基础上,修建了1座容量为6 000 m3的蓄水池,并配套了450 hm2节水灌溉措施,提高了灌水效率,防止水蚀,保持地力。

3.1.2 依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

延庆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了平原风沙区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集中清理了10处非法开采沙石场,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同时,加强了对沙荒地地表植被的保护,防止无序开垦,减轻土地沙化。

3.1.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水保意识

在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进人大、进党校、进媒体、进学校“四进”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渠道,宣传平原风沙区的水土流失成因和危害,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使全社会高度重视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渐认识到水土流失防治对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3.2 平原水网区

平原水网体系主要是由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的河、渠、湖、库、淀、坑塘等构成[2-3]。平原水网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为耕地损失、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调蓄能力下降,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使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平原水网区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对河流两岸以及水库、湖泊、洼淀等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水系综合治理,减淤防污。以河网整治为中心,点(岸坡堤防局部侵蚀)、线(河流两岸)、面(河流及湖库淀等周边区域)结合,在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的基础上,综合配置工程、植物、农业耕作措施,形成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3.2.1 以河网整治为中心,积极进行平原水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平原水网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城镇建设、防洪体系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改善等紧密结合,以河网为骨架,通过实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达到“水清、面洁、岸绿”的目标,最终形成水土保持生态良性循环[3]。通过对妫水河24 km主河道、两岸和入库区,官厅水库库区(延庆县境内,高程476—479 m),以及野鸭湖湿地进行河网整治,疏通了河道。沿河流两岸,根据河道水位及坡面的地貌、土质情况,采取防洪排水、护岸拦沙工程,防治沟蚀,减少了泥沙淤积。同时,沿河流两岸以及湖泊水库周边造林绿化、配套建设植物过滤带,造林758 hm2,种草224 hm2,有效地发挥了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系了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增加了人水亲近的自然景观,对延庆的休闲旅游产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3.2.2 调整种植结构,保护水生态环境

对于妫水河两岸和官厅水库库区周边的农耕地,与农民签订30 a合同,对直接影响范围内的1 829 hm2土地进行生态补偿,允许土地流转,调整了种植结构,栽植乔灌木和水生植物,不使用化肥、农药,减轻了土壤和水质污染,保护了水源地周边水生态环境。

3.2.3 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在妫水河两岸以及官厅水库周边,划定植物保护带,落实管护责任、禁止开垦开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对河道取土、挖沙行为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向河道、水库内倾倒废弃物和建设妨碍行洪、蓄水的建筑物,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3.3 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忽视水土保持工作,平原区原地貌被大量破坏,渣土乱弃,水土流失严重[4]。建立和完善防洪排水体系,减少管网淤积、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成为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

3.3.1 建立和完善防洪排水体系,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在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土保持实践中,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结合[5]。首先,把经济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区、城市周边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和水土流失对生态影响较大的区域划分为重点治理区域,统一编制了《延庆县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土保持规划》。其次,大力推进平原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充分考虑防洪排涝、景观建设需求。以延庆新城万亩森林公园工程和延庆县城安全供水改造工程为依托,实施了河道疏浚、水系整治工程,清淤24.6万m3,铺设喷灌管道6.2万m,建设雨水集蓄工程8处,新打水源井6眼,铺设管道3.15万m,建立和完善了防洪排水体系,保障了县城饮水安全,提高了县城雨洪调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水环境。

3.3.2 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城镇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是增加城市绿地和植被覆盖。县城的停车场、广场采用了植草砖、嵌草砖等嵌草铺装透水材料,既增加了绿地面积,又减少了地表硬化。同时,增加了雨水下渗,减缓了地表汇流速度。

3.3.3 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制度。以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重点,切实提高延庆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全县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均达到100%。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全县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70余次,检查项目47个,其中重点生产建设项目15个。依法严厉查处乱开滥挖、乱垦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突出监管重点。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区以及公路等重点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监督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强化了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

4 结语

延庆县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出了3个类型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延庆县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延庆县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为延庆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余新晓.关于平原区的水土保持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12(4):271-278.

[2]何晓壮,冉茂江.河网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2(6):4-6.

[3]桑保良.上海市平原河网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2003(5):22-23.

[4]杨廷友,杨方清,谢佳佳.平原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8(5):25-28.

[5]贾立海.河北省平原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5):158 -160.

猜你喜欢

平原区平原水土保持
浅谈沿海平原区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那一片平原
漳卫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氟碘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平原的草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