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的调查与思考

2013-01-26高金芳

中国林业经济 2013年4期
关键词:森工林区森林

高金芳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森工经营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按照现代林业理念,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森工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现代大森工新森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党委、总局提出了实施“四八四三”发展战略、打造七大定位目标、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的奋斗目标,开创了森工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1.1 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全面加强,生态保障作用彰显

森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简称“两大工程”),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五年累计少采木材1255万m3,少消耗森林资源1992万m3。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1.513万hm2、森林抚育131.4万hm2。森林面积由748.6万hm2增加到853.2万hm2,增加14%;森林总蓄积由 6.38亿 m3增加到 8.17亿 m3,增加28.1%;公顷蓄积由78.6m3提高到93m3,提高了18.3%;森林覆盖率达到84.6%,提高10.1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总蓄积、公顷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四增长”,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工大森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生态保障。

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按照黑龙江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家林业局进一步振兴林业产业的部署要求,森工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确定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实力的转化。从2008年至2012年,森工产业总产值已由245亿元增长到441.4亿元,年均增长12.5%;产业增加值由100.8亿元提高到187.7亿元,年均增长13.2%。一二三产业比重由45:34:21调整到39:38:23。共建成19个工业园区,投资33.42亿元,占地面积1613.1 hm2,入户企业812户,年加工木材155.6万m3,安置就业人员32176人,年创产值32.95亿元,年出口额1752.5万美元。涌现出以双象地板、柴河山特产品加工、迎春粮食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森工(阿城)木业园复合地板一期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龙头。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林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7大类、15个品种的森林食品被人民大会堂选用。

1.3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区发展活力迸发

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不断推进,实现了管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伊春林区商品林地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企校分离、森工托管”的模式,完成了林区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经费和总局、林管局机关、公检法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累计对俄采伐木材323万m3,加工木材95.6万m3,劳务输出1.3万人次。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0个,到位资金11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70个。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上实现一体化发展。林地联手招商引资90多亿元,项目126个。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的颁布实施,森工发展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1.4 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林区面貌焕然一新

森工全面实施“三五十”森林生态城镇发展模式,开展三年会战,建筑规模相当于开发建设60年来的总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3m2,提高60%。2008—2012年共投资220.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916.5万m2、379726户。其中棚户区改造投资175.8亿元,建设1561.5万m2、惠及31.23万户,连续两年建设工程量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同时配套建设了供暖、燃气、城镇美化绿化等项目,林区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亚布力旅游名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被国家住建部和旅游局评定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目前,森工林区已建成省级先进示范小城镇20个、省级绿色城镇标兵10个,形成了生态环境优良、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城镇群。

1.5 民生改善登上新台阶,职工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近三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每年向职工群众承诺办20件实事,全部兑现。健全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分流安置富余职工40.8万人,10.1万名“五七工、家属工”进入养老保险统筹,“五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连续四年为职工增加工资,职工人年工资由2489元提高到2万元,年递增12.1%。加快提高职工群众的经营性收入,开展人均收入超万元林场(所)创建活动,人均收入超2万元林场372个,占3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道路4800 km,改扩建中小学42所、改扩建医院42所。公路建设工作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积极贡献单位”称号。林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森工精神得到弘扬。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平安林区”创建活动成果显著。2012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2 现代大森工新森工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林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黑龙江森工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家林业局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要求林业要高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旗帜,切实担当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六个重大职责,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要求林业要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此外,国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国有重点林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大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从黑龙江省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黑龙江省结合龙江实际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力争到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黑龙江省人大2012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把森工发展纳入全省统一规划,为森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黑龙江森工自身来看,森工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事关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是东北大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森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为森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森工形成的“四八四三”发展战略、打造“七大定位目标”、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的发展思路,符合森工实际,形成上下共识,这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说,森工迎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尽管森工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森工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森林资源危机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可采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资源结构失衡、质量不高;二是森工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项目数量少,林区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三是科技支撑体系薄弱,人力资源发挥不足;四是森工林区基础设施投资欠账大、民生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认真面对,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3 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的主要对策

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是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的奋斗目标,这就是要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增加森林数量,提高森林质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大作用;就是要建设发达的林区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做出大贡献;就是要不断提高林区城镇化水平,创建优美环境,打造宜居城镇,展现林区的新面貌;就是要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森工精神,繁荣森工文化,塑造森工的新形象;就是要建设完善的林区社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百姓福祉,创造林区人民的新生活。

3.1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保障黑龙江省和东北亚生态安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是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和大小兴安岭转型规划。切实解决好幼中龄林抚育和改培、管护费用过低、政社资金不足、社会保险资金缺口、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等问题。二是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继续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实施“分区施策,分类经营”战略,大力培育后备资源。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体系、森林资源与生态综合监测体系、木材运输检查体系及林政稽查体系的建设。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到“十二五”期末,新建1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工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4个,面积175.8万hm2,占全林区总面积的11.6%。五是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六是继续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6处国家森林公园,使国家级森林公园达到30处。新建省级森林公园5处,使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处。七是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推进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八是继续推进生态移民,撤并整合林场(所),减轻森林资源压力。

3.2 加快森工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在全省产业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大发展中发挥新增长极作用

按照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继续提升森工“八大产业”整体实力。一是营林要实现产业化。加大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经济林和能源林的培育力度,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二是木材生产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从采伐、运输、贮存、销售各环节都要走市场化之路,通过市场引导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林产工业要转变经营机制。推进人造板、家具集团的组建工作。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种植养殖业要实现规模化。调整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动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五是森林食品业要实现系列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要发挥林区自然优势,将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等产品做大做强,扶持一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建设森工林特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六是北药业要走联营、联牌、联合开发的道路。重点发展五味子、人参、平贝、刺五加、黄芪等药材的栽培、采集和加工。七是森林生态旅游业要提档升级、打造品牌。集中力量建设“中国亚布力、雪乡、凤凰山旅游集合区”,打造全国一流的旅游品牌。八是清洁能源业要走联合开发之路,实现林区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源的全方位利用。

加快森工产业大发展,必须抓好大项目和龙头产业发展。继续开展为期3年的森工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2013年全力抓好10个省推项目和61个森工重点项目,组建黑森山特产品经销总公司和森林生态旅游集团建设。抓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3 加快森工城镇化步伐,打造森林生态城镇品牌,努力推进森工城乡面貌大变化

按照“三大组群发展、五种类型定位、十个试点引领”的“三五十”的发展模式,打造优美宜居的森林生态城镇。一是科学规划城镇布局。立足于高起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努力建设具有森工特色的生态城镇。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水、电、供暖、交通、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225个山上林场(所)、15.34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实施40个林业局棚户区改造配套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居民住房建设。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棚户区改造36.3万户,1817万m2;廉租房7.8万户,390万m2;经济适用房1.7万户,99万m2。四是加强城镇社区建设。不断扩充社区自我服务功能,实现绿色生态居住、工商产业发展、文化娱乐休闲、公共事业服务功能配套,创建新型现代化林业社区。五是加强林区环境绿化,塑造生态园林小城镇。深入开展生态局(场)建设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林区特色、植物多样的林区生态城镇。

3.4 大力繁荣森工生态文化,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森工生态文化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森工人自觉成为美丽中国和大美龙江建设的实践者。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森林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园林式林业局、生态林场所等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森林文化、冰雪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满足林区职工群众需求。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实施森工“五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弘扬森工精神,传递森工正能量。三是加强生态文化队伍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拓宽培养人才的途径,结合林区实际情况培养扎根林区的文艺人才。四是积极培育具有森工特色的文化产业,建设森工有线电视制作传输系统,打造森工现代传媒产业。

3.5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林区公共服务水平,使林区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改善

一是优化教育结构,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保证森工林区学前教育的规范与科学,完成林场所小学网点集中,巩固“普九”成果,2015年实现标准化学校和高中达标学校100%合格率。努力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有机链接,把教育与强局富民紧密结合,走科教兴局之路。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解决制约森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问题。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森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林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四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实施“惠家工程”,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免费基本服务、经常性工作所需经费投入到位。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广柴河、绥棱林业局的经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平安林区”建设。

猜你喜欢

森工林区森林
谈工会工作与和谐森工建设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从业人员福利分析
——基于历史变化和横向比较视角
黑龙江省林区与非林区居民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超声表现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