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3-01-25钱世豪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7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动脉

钱世豪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800)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钱世豪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800)

目的 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的健康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15.12±5.23)mg/L,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含量(1.76 ±1.04)mg/L,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分析,轻型含量(8.31±5.22)mg/L,中性含量(13.35±5.21)mg/L,重型含量(19.58±6.03)mg/L;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作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指标。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相关性

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属于血浆中一类C反应蛋白[1]。动脉硬化脑梗死指脑部动脉系统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动脉的管腔闭塞、狭窄,导致了动脉的供血区的局部脑组织坏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5.7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部的CT确诊,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的修订诊断标准[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轻型25例,中性14例,重型21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63±5.98)岁,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5±5.32),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2 检测方法

入选者都排除抽血前4周内有手术、外伤及自身患有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免疫性疾病,且近2月内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炎激素制剂、炎性抑制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将全部入选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抽取3mL血液,进行离心后抽出血清,注到EDTA的抗凝管中,静置1~2h之后进行分离血清,采取免疫比浊法进行全自动生化仪的检测,要严格按照使用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操作,正常值是(0.1~10)mg/L。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

研究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平均含量(15.12±5.23)mg/L,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含量(1.76±1.04)mg/L,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的评分

不同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分析,轻型含量(8.31±5.22)mg/L,中性含量(13.35±5.21)mg/L,重型含量(19.58±6.03)mg/L,分别比较,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轻型(6.87±2.73)分,中性(21.48±3.92)分,重型(35.48±5.34)分,不同型的相互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反应蛋白指肝脏合成一类全身性的炎性反应的急性期非特异性的标志物,受到白细胞介素-6的刺激产生,属于心血管相关事件中一个最有力预测因子[3]。

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属于一类慢性炎性的反应过程。C反应蛋白于慢性炎症的过程中能够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局部发生沉积,进而诱发内皮细胞的分泌及表达相关黏附分子及化学趋化的因子,进而导致内皮素-1和白细胞介素-6分泌,促使主动脉的内皮细胞的表达纤溶酶原的激活物的抑制剂,并增大活性及扩大相关炎性介质促炎症的效应。动脉粥样性硬化的斑块内炎性反应能够促使动脉血栓的形成,属于脑卒中主要原因。

过去采取免疫浊度法进行C反应蛋白的测定,但是,不能够较合理的反映出较低水平C反应蛋白的变化,因此。通常研究将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反应蛋白的灵敏度。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疾病中的作用明显;不同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分析,均差异明显,得出血液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直接影响体内的炎症的程度;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不同型比较,差异明显,血液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的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

综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和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直接影响脑梗死的程度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情评估指标,可以从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进行脑血管疾病的新研究方向。

[1] 俸军林,曾爱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变化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0,50(37):12-13.

[2] 高路,南佳彦.急性脑梗死患者24h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3(3):79-80.

[3] 陈仰昆,肖卫民.不同脑血管病变类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3):56-57.

R743.3

B

1671-8194(2013)27-0105-02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