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教学应做到两个不盲从

2013-01-25朱鹏举陈士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原典盲从内经

朱鹏举 陈士玉 谷 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2

《内经》教学应做到两个不盲从

朱鹏举 陈士玉 谷 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2

《内经》;教学体会

《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鸿篇巨著,是历代中医学者研习中医学的第一部必读书,当今各中医药院校均开设有内经课程。《内经》教学中值得探讨的地方固然不少,但在笔者看来,最值得警惕的是盲从古圣原典与盲从教材两种错误倾向,而作为教师应做到两个不盲从。

1 不盲从古圣原典

《内经》以降,古医家多认为其是上古圣贤所著,堪称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影响到今日,仍有从事《内经》教学的同道宣称:“对经典要完全相信它,接受它,才能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这个 ‘信受奉行’是教学双方面的。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种态度,才能传达给学生肯定的信息。”[1]

面对这样的态度,笔者实在有些疑惑:我的这些同行们对于包括《内经》在内的经典著作究竟是如何 “完全相信”、“接受”的?是如何 “信受奉行”的?因为在笔者看来,《内经》虽为流传至今的中医第一经典,但正如李今庸先生所说,其中仍难免有一些不纯洁或者说是不实际的东西[2],而这些不纯洁或不切实际的内容恐怕是不可完全“信受奉行”的。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汤液醪醴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今之世不必已……,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的记载,我们均不应该简单地完全接受,而应该认真分析作者的笔法,了解作者的初衷。而其背后隐含的今不如昔的唯心主义史观,无疑是需要我们扬弃的。

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类比说明人 “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那一大段论述,恐怕也应归于李今庸先生所说的不纯洁或不实际的范畴。对于此类牵强的论述,我们只需理解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就足够了,而对于其具体内容则完全不必 “信受奉行”。

所以,笔者的态度是,作为教师,我们不但应该做到自己不盲从《内经》这部古圣原典,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虽然《内经》是部伟大的著作,但其亦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也有需要我们扬弃的糟粕,因此我们学习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当今的中医学子乃至其他中医爱好者,多数是可以理解《内经》中存在着一些不纯洁或者说是不实际的东西这一基本事实的;告诉他们对于《内经》等中医经典绝不可 “信受奉行”,而应该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不盲从教材

在校内笔者曾不止一次听个别老教师说,本科教学一定要与教材保持一致,以方便学生听课时做笔记。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内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古今注家对于其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多有不尽一致之处,而教材所选只是编者的大致共识,难免有不妥之处。对于教材的失误,教师有纠正的权利与义务,而不可一味地盲从。

如《灵枢·水胀》载有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的鼓胀,王庆其主编的《内经选读》教材将其与《素问·腹中论》所载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的 “鼓胀”相联系,谓:“鼓胀的主要症状有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旦食则不能暮食”[3]。如此讲解鼓胀,貌似汇通了《灵枢》、《素问》不同篇章的论述,实则不可盲从。因为据宋·林亿等《新校正》“《太素》‘鼓’作 ‘谷’”之文与宋·张锐《鸡峰普济方》的相关记载,我们可知《素问·腹中论》之 “鼓胀”当作 “谷胀”,是脾元虚弱、谷食不化所致之疾,与《灵枢·水胀》所论并非一病。从临床来看,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的鼓胀也绝非《素问·腹中论》所载鸡矢醴所能治愈。故在讲授《灵枢·水胀》时,笔者没有遵从教材,而是向学生直言:此鼓胀与《素问·腹中论》之鼓(谷)胀不可混淆,以鸡矢醴治疗今之鼓胀亦难收 “一剂知,二剂已”之效。若不如此,如果日后走向临床的学生因应用鸡矢醴治疗鼓胀效果不佳而怀疑中医,甚至是反对中医,恐怕我们讲授《内经》者是难辞其咎的。

再如,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的诸版《内经》教材的一个共同失误:对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诸版教材在引述王冰、张介宾二人的解说时多有误解[4]。王冰根据阴阳互根之理,以饮食为例来阐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7]所云 “养”即滋养之义,而教材却误认为王氏认为 “养即制也”,是从 “阴阳互制”的角度立论[8-10]。张介宾既据阴阳互根的角度从正面加以阐释,又以反面教训为例从阴阳互制的角度予以论证,云:“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而教材仅注意到了张介宾基于阴阳互根之理所做的论证,对于其从阴阳互制角度的解说却视而不见。对于这一失误,若教师不加提醒,恐怕多数学生是难以发现的,以讹传讹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此看来,不盲从教材还实在是《内经》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件大事。然而,或有同道会有如下顾虑:如此讲解是否会让学生困惑?是否会激起学生对教材的厌恶,对内经课程的反感?依笔者之见,学习内经课程时,学生多已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相关课程,对中医学的学术特点已有所了解,在专业知识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而并非一张白纸。我们纠正教材的疏漏,补充教材的不足,并非全盘否定教材,更不是否定内经课程的重要性。相反的,我们这样做还可以提醒他们内经课程的学习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多动脑、多思考的。

实践证明,在授课过程中,指正教材的失误,介绍教师自己认可的甚至是教师自己的观点,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混乱,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

3 结语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盲从古圣原典与盲从教材,无疑都犯了 “尽信书”的错误。对于《内经》教学中这两种常见的错误倾向,从事《内经》教学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内经》的理论精髓传授给学生,万不可因为《内经》是经典著作,内经课程是经典课程,而盲从古圣原典与教材。

[1]高湲,尹德辉.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1(2):186-187.

[2]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

[3]王庆其.内经选读[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4]朱鹏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备课札记[J].吉林中医药,2010,30(10):831-832.

R221

A

1007-8517(2013)05-0121-02

2013.01.01)

朱鹏举(1980-),男,河南通许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黄帝内经》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chixinm0378@126.com。

猜你喜欢

原典盲从内经
盲从
盲从
新新人类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哲理思辨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