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寒热并举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2013-01-24谷建云王新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辛温苦寒干姜

谷建云,王新志

(1.湖南女子学院,长沙 410007;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寒热共用应该是指同时应用温热、寒凉两类药性相反的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寒热并举配伍有深厚的理论根源,起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1],发展于《伤寒论》,为其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2]。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寒热并举的问题浅淡如下。

1 解表剂之寒热并举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3]。其中配伍有寒热并举治法的组方,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包括辛温之疏风散寒的桂枝汤,兼清里热的九味羌活汤和大青龙汤;辛凉之疏散风热的银翘散,和治疗表证未解、郁而化热的麻杏石甘汤和柴葛解肌汤。

桂枝汤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使卫不强,配以酸苦微寒之芍药,益阴和里,令营不弱;九味羌活汤是以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防风辛温,散表寒,祛风湿,配以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大青龙汤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以寒热并举,表里同治。辛温解表配伍寒凉,既兼清里意,又可防辛温太过而耗伤阴液,药味宜少[4];银翘散用治温病初起,本方在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荆芥、淡豆豉,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2 泻下剂之寒热并举

泻下剂中寒热并举之法主要体现在温下剂治疗于寒积滞实证,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和三物备急丸。大黄附子汤中大黄性味苦寒、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温里散寒,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温脾汤为温下寒积之要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方中附子、干姜配大黄、芒硝,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三物备急丸主治阴盛寒结之证,以攻下为主,辅以温中,方用巴豆辛热峻下通闭,干姜温中暖脾,配大黄泄下通腑并制巴豆辛热之毒,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热,则其性大减。

3 和解剂之寒热并举

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5]。寒热并举之法其较为普遍,如黄连汤、达原饮、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和泻心汤之类等。黄连汤方用黄连苦寒以清上热,与干姜辛热以温下寒相配,辛开苦降,寒温并施,有泻热痞、除寒积、清郁热之效。泻心汤之类中黄连与半夏配伍为寒热并举的常见药对。小柴胡汤主要用于伤寒少阳证,以寒凉之柴胡、黄芩清热泻火升散开郁,配以温热之半夏、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有辛开苦降,治胆调胃之功,寒热并举,相须相使互不影响。

4 清热剂之寒热并举

清热剂主治里热证,多以清热的寒凉药物为主,但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太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1]的反佐法,如左金丸、芍药汤和黄芩汤。左金丸重用苦寒之黄连两清肝胃,少佐辛热之吴茱萸,取其下气及引领黄连入肝经之用,疏肝解郁,同时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黄芩汤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苦寒之黄芩制约半夏之温热,使其去性存用,共奏清热降逆止呕之效。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方以少量辛热温通之肉桂,以助行血和营,防呕逆拒,属佐助兼反佐之用。当久热易伤及气阴,而致热盛气阴两虚时,应在寒凉清热之中,配伍人参之类的甘温之品,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和清暑益气汤等。

5 补益剂之寒热并举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以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6]”故补益剂中寒热并举为常用配伍,如补中益气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和地黄饮子等[7]。炙甘草汤用生姜、桂技温以生阳,阿胶、麻仁润以滋阴,生地、麦冬寒以清心宁悸,寒热并举,阴阳调和。补中益气汤是运用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在大队温热之品中,以辛寒之升麻、柴胡佐助,升提下陷之中气。肾气丸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少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又配泽泻、牡丹皮、茯苓之寒凉,寒热并举,阴阳双补。

6 理气剂之寒热并举

理气剂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气郁日久易化火[8],因而很多理气剂配入少量寒凉药物,可清泄郁热,防温燥太过而生热伤津。如行气剂中,越鞠丸之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枳实消痞丸中以苦寒之黄连清热燥湿;半夏辛温和胃;用少量干姜温中祛寒,三药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因气逆之证有寒热虚实和兼证的不同,因此降气剂中常用寒热并举的配伍,如定喘汤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佐以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丁香柿蒂汤中丁香温胃散寒,配以柿蒂苦涩降气;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甘寒质重,配伍辛温之生姜、半夏制其寒凉之性,祛痰散结,降逆和胃;橘皮竹茹汤中橘皮、生姜辛温,行气降逆止呃,配伍甘寒之竹茹清热安胃止呕。

7 理血剂之寒热并举

血证复杂,常伴寒热、瘀血或因热而成,或日久化热,所以活血药中常配伍寒凉之品,如血府逐瘀汤中配伍赤芍、生地,凉血清热,祛瘀而不伤阴;复元活血汤中的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桃核承气汤中用辛温之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配于大黄、芒硝等寒凉之品,可防凉遏凝血之弊;桂枝茯苓丸以桂枝通脉消瘀,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且制桂枝之温燥而无伤阴之弊;温经汤中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牡丹皮和麦门冬相配,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止血剂中亦有寒热并用之剂,如治疗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出血证的黄土汤,辛温而涩之灶心土温中收敛止血,佐三味寒药黄芩、生地黄、阿胶清热止血,防附子和白术温燥伤血动血,生地和阿胶得术附可防滋腻碍胃之弊[9]。

8 其他方剂之寒热并举

祛风剂常用辛温辛凉相配的寒热并举之法,以发散风邪或行气活血[10]。如消风散用荆芥、防风与牛蒡子、蝉蜕相伍;菊花茶调散用菊花、薄荷、蝉蜕合川芎、荆芥、防风,以开发腠理,祛风散邪。川芎茶调散在川芎、白芷和羌活等大队温热升浮药中伍以苦寒的清茶调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

祛湿剂多辛燥、渗泄之品,易于伤阴,且湿为阴邪,宜以温药化之,因此其组方配伍中常见寒热并举,寒以清热,温以化湿。如清热祛湿的三仁汤、连朴饮和甘露消毒丹及温化水湿的真武汤等。

痰病有寒热燥湿的不同,祛痰剂用药,随因而投。对于湿痰、寒痰,因痰易生热,需于温药中佐以寒凉,如导痰汤用枳实、赤茯苓增强化痰之力;涤痰汤用胆南星、竹茹清解痰热闭阻;温胆汤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用枳实和竹茹来清热理气化痰。热痰、燥痰,当于清热化痰中佐以温燥之品,以防痰阻气机,如小陷胸汤中用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以求辛开苦降,散结开痞之效;清气化痰丸中用橘皮和半夏理气燥湿化痰[11]。

祛虫剂中乌梅丸为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主方[12],方中干姜、附子、细辛、蜀椒和桂枝五药皆辛,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寒热并举,攻补兼施。

寒热并举是中医方剂药物配伍的经典治疗原则,来自于历代医家对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独到之处[13]。因此探讨和掌握中医方剂配伍中寒热并举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为寒热并举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提高组方用药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李红娟,左俊岭.寒温并用法溯源[J].中国中医药报,2009.

[3]邓中甲.方剂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倪诚.解表剂运用心法[J].中医杂志,2004,45(1):66-68.

[5]姜静娴.和解剂配伍规律浅谈[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5):326-327.

[6]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周凤梧.周凤梧方剂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张楠,盖玉梅.试述理气剂的主要组方配伍方法[J].光明中医,2008,23(4):513-515.

[9]刘茜.黄土汤配伍意义之浅析[J].江西中医药,2004,40(314):16-17.

[10]张成铭.论寒热并用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7-9.

[11]龙建新.试述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5,27(2):111-112.

[12]徐泽红,吴英辉.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4):90-93.

[13]李金花,李惠林.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64-65.

猜你喜欢

辛温苦寒干姜
观菊赏鹦有怀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温病条辨》辛温芳香药应用探讨
辛温解表法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及临床运用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喝香薷水祛热伤风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