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脉经直指》版本考订及学术特色

2013-01-24李文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籍脉象

周 卫,李文林,余 芝,曾 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 210046)

《脉经》为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所著,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后世奉为圭臬。其后无数医家精研脉理,著书立说,不断提出新见解,为后世脉诊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很多学术价值较高、实用可靠的脉学专著不为人知。现对明代医家方谷所撰《脉经直指》进行系统的文献研究。

1 版本考证

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记载《脉经直指》有3个版本。一为明万历2年甲戌(1574)刻本收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残)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二为清乾隆5年丁未(1787)李源抄本(四卷,附脉诀理玄秘要)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三为天一阁博物馆(宁波)手抄本。根据余瀛鳌等主编的《中国古籍珍本提要》和《中国医籍大辞典》,《脉经直指》主要版本亦为上述版本。据此推测本书现有的惟一刻本可能为明万历甲戌刻本。为印证这一推测,我们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子部医家诊法”记载,本书为七卷明医家方谷撰,明万历甲戌刻本。

比较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四卷残本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七卷全本,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刻本页面残缺厉害,且字迹不清晰;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的刻本页面干净,字迹清晰,比较后确定是同一版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考察丁未(1787)李源抄本也只有四卷,推测是节选原书抄录而成。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手抄本也为四卷残本,且虫蛀较为厉害。所以通过以上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的刻本为本次研究的底本。

2 《脉经直指》作者及成书背景

《脉经直指》作者方谷(1508~?)为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钱塘医官。其医术精湛,常与弟子讲解医理,多以《内经》及金元诸家为学术之本,其学术思想由其子方隅整理成《医林绳墨》八卷(1584年)。《脉经直指》将医理与方药一一配合,使补泻升降得宜,寒热温凉有准,后学“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另《本草纂要至宝》(又作《本草集要》十二卷),首论明经法制,用药权宜,次叙174味常用药品,末附药性赋,为临证实用药物纲目。

《脉经直指》成书于明朝万历二(1574)年间,当时医者治病多有虚实不论、补泻无法之弊,即如本书序中所言:“今之愚者,从知病之所来,而就施药之所治,则虚实有不论也,补泻又无法也,此所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所以作者在序中阐述“使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而为高明之士不狭于人下者”,作此书“以明后学之愚,以引精微之地”。

对其成书年代有两种说法:(1)《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医古籍珍本提要》等指出,《脉经直指》成书于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2)《中国医籍通考》、《中医人物辞典》等记载,《脉经直指》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但根据《脉经直指》文中提及的“万历甲戌仲夏一日钱塘后学医官方谷谨识”,与作者的出生日期(1508~?)来看,该书应是成书于明万历二年甲戌年即1574年。

3 《脉经直指》主要内容和脉学特色研究

《脉经直指》全书共有七卷,作者潜心研究王叔和《脉经》和《难经》诸书,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归纳总结所得“脉经直指论”。卷一主要论述何为“脉经直指论”,并主要论述了寒证脉象的形症治法,卷二至卷四分别详列论“脉经火论”、“脉经热论”和“脉经虚论”。卷五至卷七分别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脉经其体状以及对应病证和治法进行了一一阐述。

3.1 “脉经直指论”简明易懂实用性强

作者研读脉学诸书,认为王叔和《脉经》的七表八里九道之理论虽精微入辟,然隐显莫测,初学之士难以掌握,所以以《脉经》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浅显易懂的理论体系,即“脉经直指论”,以便于初学者掌握,即作者所述:“使愚者之可知,育者之可明,初学之可升堂入室而窥见道体之妙。”如在论气和脉的关系上,作者指出:“气平则脉和,气盛则脉洪,气衰则脉微,气滞则脉涩,气缩则脉短,气亏则脉虚,气急则脉促,气大则脉长,气薄则脉紧……气热则脉数,气结则脉歇,至而死贼见矣。”再如论邪正盛衰与病机虚实的关系时,作者认为初学者对于“邪正”的概念难以把握,作者则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左寸脉盛者风寒也,右寸脉盛者痰火也,左关脉盛者气郁也,右关脉盛者内伤也,左尺脉盛者房劳也……左关盛而右尺盛者此气郁而劳伤也,左关盛而左尺盛者此房劳而郁气也,右关盛而左尺盛者此醉饱而房劳也,右关盛而右尺盛者此饱食而房劳也。”

3.2 沿袭《脉经》精髓以脉辨证

《脉经直指》沿袭《脉经》以脉辨证的方法,将左右二手三部的各种病态和脉形,与所主的相应脏腑病变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以及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脏腑辨证为纲系统的论脉辨证方法。如介绍浮脉时首先描述芤脉的体状:“芤脉者,芤似无力之滑脉也,缺然在皆重而按之又不见也,轻手举之,宛然如前,此率气有余血不足也,盖血不能统气,有为傍实中空若芤之状也,又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故气不失其所,常则外卫而坚确者矣,设若血有所亏则血不能荣行脉道,但见外坚内虚而为傍实中空之象,故曰芤然。”然后结合左右二手三部病态和脉形,论述芤脉形症治法,如“左寸脉芤主心血虚也,其症咯血吐血,宜以清凉和血之剂,如归芍生地黄连贝母犀角侧柏之属。”最后论述芤脉及其兼脉的主病,如“芤为失血,微芤为败血,实芤为积血,紧芤为瘀血,弱芤为崩血,芤暴为痛血,芤数位脓血,芤长为有余之症,芤短为不足之症,又谓微芤为失血之少,盛芤为失血之多”。

3.3 详述脉形,辨别相似脉

《脉经直指》对王叔和《脉经》的24种脉象进行了重新诠释,对脉形、脉象特征和气血与脉象的关系方面论述独到,便于行医者理解和临床诊断。例如对濡脉的描述,“夫濡脉者,濡乃软也,有为阴湿之症,当静思之此脉在按之之下,轻手诊之固不可得,重手按之又难可知,惟寻之稍久下隐隐而来有如短弦之状,忽然少许又不知也,待存而诊之又若如是,此濡脉之形状也”。

王叔和《脉经》中并无相似脉的辨析,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所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浮脉和虚脉其脉形相似,皆浮于肌表,鉴别较为困难,而作者则做出十分精准的表述:“夫浮脉者浮在风浮应肺见于肌表之中,举之有,按之无也,今世以为虚者非也,盖虚脉自见其虚,浮脉其势必浮,是故虚脉者状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举之有,按之无力也,浮脉之状由其气,盖于上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但势力轻浮,按之不可得也。”

3.4 动态观察,综合推理

脉象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人因时而异,脉象作为身体内在环境的反映,自然也随疾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观察脉象必须结合病人自身体质、病史、环境、季节等作出合理的判断,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所在。如论弱脉主病和治法时,作者认为“大抵弱之为病不出乎气血不足,精力短少之症,有天禀赋弱而一生脉之弱者,大率其人多病常令补血养气方,可有年老气衰脉势之怯弱者,此老人之正脉,不论有病后元气不复脉势多弱者宜,当大补气血有汗下后损伤元气,脉势虚弱者犹宜温养正气噫弱之见症,老得之为顺,少得之为逆,不可一途而论也”。又如作者在论述细脉时认为:“诊者切得斯脉,不可必为不足之论,不可断为难治之脉,为当因人而施因时而取,但夏令而得斯脉不可也,此为水克火也,瘦人而得此脉亦不可也,亦为虚损极也,治当详之,斯勿误矣。”

4 《脉经直指》学术价值

《脉经直指》为作者方谷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以及对脉学的理解所著,本书通俗易懂,容易为初学者掌握,即作者所道“使愚者之可知,育者之可明,初学之可升堂入室而窥见道体之妙”,是现今初学者研究中医脉诊的重要参考书。

[1]李云.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3]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王瑞祥.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6]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濮正琪.黄宫绣《脉理求真》初探[J].江西中医药,1994,25(6):6-7.

[8]张力.脉诊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81-284.

[9]陈婷.王叔和《脉经》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10]祝小惠.《金匮要略》脉学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猜你喜欢

医籍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脉诊学习之感悟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大云书库旧藏医籍考
论湖湘医籍及其研究现状
浅谈湖湘医籍的科学普及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