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74例分析

2013-01-24崔俊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24期
关键词:耳部鼓室中耳炎

崔俊景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74例分析

崔俊景

目的 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74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体温及耳部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治疗中, 在青霉素抗炎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可促使患儿体温及鼓室压有效降低, 降低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 大幅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呋麻滴鼻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常见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是致病菌侵犯患儿咽部、鼻与鼻咽的急性感染症状[1]。据报道,85%以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引发[2]。若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则致感病毒或细菌会向患儿中耳腔扩散引发急性中耳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疼痛及传导型听力缺失等, 若治疗不及时, 可能会对患者听力及认知能力发育造成严重障碍。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在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其中观察组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3月~2013年6月诊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74例, 其中男41例, 女33例, 年龄1~12岁, 平均(5.7±2.1)岁;所有患儿均经常规耳镜检查, 根据相应诊断标准确诊, 且在48 h内均有眩晕、耳闷胀感、耳痛及耳鸣等症状;将有耳聋家族史、耳毒性药物史、外伤及肿瘤者排除。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 观察组38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身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所致感染时, 可将青霉素换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3~4次/d, 1~3滴/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镫骨肌反应与鼓室压进行测量, 并对治疗前、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耳部症状发生情况与患者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展开为期3个月随访, 对患者听力障碍遗留情况进行分析。

1.4 判定标准 鼓室压图改善标准:有效:鼓室压图曲线移向正压方向40 dB。无效:未达到有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鼓室压图对比 治疗1周后, 观察组38例患者中有37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36例患者中有26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体温、耳部症状及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儿体温(38.9±0.7)℃, 观察组(38.8±0.6)℃, 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 观察组患儿体温为(37.0±0.8)℃, 对照组为(37.9±1.2)℃,观察组患儿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8±1.5)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27.78%(10/36),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6±1.2)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10.53%(4/38),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耳部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听力障碍遗留情况对比 经3个月随访, 对照组中2例(5.56%)患儿存在听力障碍遗留情况, 观察组患儿均无听力障碍遗留,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在任何季节发病, 且男女发病率间无明显差异, 儿童因中耳腔发育尚不完善, 因此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更大[3]。急性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并发症, 主要致病物为细菌与病毒, 对患儿听力有严重影响。不足4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时期, 若患儿存在听力下降问题, 将会导致患儿语言功能及认知能力发育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对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尽早展开有效治疗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发现, 病毒与细菌感染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尤其是流感嗜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临床治疗中常需应用抗菌药物展开抗感染治疗, 以实现清除感染源的治疗目的。在诸多抗菌药物中,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较强耐药性, 喹诺酮药物可对患儿软骨发育过程造成影响, 因此不可轻易用于该疾病治疗中。本院在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行抗感染治疗时, 以青霉素为首要选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感染时方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治疗效果确切。在观察组治疗中, 本院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 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滴鼻剂在应用后, 可促使患儿鼻腔中分泌物大量减少, 缓解鼻腔充血, 促使咽鼓管肿胀与充血症状减轻, 促使已阻塞咽鼓管再次开放, 最大限度恢复咽鼓管功能, 使患儿中耳内与外界保持同样气压, 从而促进急性中耳炎的康复。

综上所述,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治疗中, 在青霉素抗炎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可促使患儿体温及鼓室压有效降低, 降低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 大幅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黄燕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9): 29-30.

[2]钱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0 例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3, 5(12): 31-32.

[3]谭连丝.8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8): 159-160.

457400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耳部鼓室中耳炎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中耳炎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儿童患感冒,小心中耳炎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一种阳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