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013-01-23李志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支架动脉

李志鹏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三门峡472000)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李志鹏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三门峡472000)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 2011 年 1 月至 2012 年 1 月在本院就医的 45 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以及相关的临床护理,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脑血管疾病的各项临床症状症状均显著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 96%,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介入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有脑部血液供给异常症状所导致的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变,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所导致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也有所上升。介入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次临床研究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医的4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80岁,平均年龄为(58.5±12.2)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一侧股动脉18G动脉穿刺针穿刺,再自穿刺点部位将8F动脉鞘管置入,实施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直径和病变血管长度进行测量,使用规格适当的病变血管支架,在引导管的引导下,在脑血管狭窄部位置入支架,将支架安置好后,再行血管造影,以掌握患者的支架位置和支架放置后血管狭窄改善情况。对于发生斑块脱落或动脉斑块硬化的患者,需使用保护伞。在血管狭窄远端置入保护伞并释放。以保护伞导丝为导引导丝,沿保护伞将支架的导丝置入。

2 结 果

所有45例患者中,43例有效,治疗和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96%。患者的脑供血不足、头晕头昏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与临床治疗前相比,血管狭窄部位的血流量显著提高,脑梗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例无效患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过于迂曲,无法将支架置入血管狭窄处,因而导致治疗失败。

3 讨 论

3.1 护理措施

3.1.1 术前护理

第一,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术前应向患者说明麻醉和手术情况,以缓解患者由于对治疗过程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为患者提供细致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第二,常规护理。全面调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及病情,对于患有脑疝、出血倾向以及心脏、肾、肝疾病的患者,以及脑干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避免实施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情况,适当应用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术前做好皮肤清洁和备皮工作,实施皮肤准备。手术前天减少患者进食量,术前4h禁水、禁食,术前30min应用镇静剂。

3.1.2 术中护理

手术护理应帮助术者准备无菌手术台面并常规消毒,准备好局麻药物和生理盐水,与压力输液装置相连接,提高压力至300mmHg。保证术者面对监视器,将监视器角度调整好,以保证术者观看方便。在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操作细节,准确快速地为术者提供物品和材料,确保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主要包括呼吸的深度、节律、频率、血压变化,以及血氧饱和度、瞳孔和神志变化,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控制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呼吸频率在14~16次/min之间,保证血压正常,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脑出血。注意监测患者下肢活动能力、温度、颜色等的变化,以了解患者的麻醉情况,不能仅仅依靠其语言表达、呕吐、头痛、意识变化等对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破裂症状进行判断,而主要的判断依据应该是对比剂影像检查结果,同时,要严密监测DSA显示屏的影像,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1]。

3.1.3 术后护理

第一,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伤口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每天进行1~2次检测。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存在渗血现象,若伤口敷料发生脱落,则应及时进行更换,做好消毒隔离措施,保证无菌操作,树立无菌理念。对于术后保留动脉鞘管的患者,应加强鞘管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大出血。鞘管拔除后,使用沙袋进行连续6h的加压包扎,24h患肢制动,注意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现象。指导患者用力时按压穿刺部位,并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避免由于局部压力过高而出现现象[2]。第二,出院指导。第一,置入支架后,新生的血管内膜将会覆盖于支架表明,将血管与支架融为一体,该过程通常需要8~12周时间,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支架内壁形成血栓,需连续12周以上适量应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第二,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服用药物,若用药过程中发生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尿便或皮肤黏膜出血现象,需及时停止用药并到院进行治疗。第三,术后加强饮食控制,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豆制品、鱼肉、瘦肉等,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猪油、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控制好盐的摄入量,每天不多于5g。第四,出院后坚持服用,定期到院复查,定期进行血压监测,若发生偏瘫、眩晕、头痛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第五,保持情绪稳定,戒烟戒酒,适当锻炼,保证睡眠充足。患者应与护理人员保持联系,留下患者的住址和电话,定期进行信件或电话随访,以掌握患者疾病恢复情况,以及用药的遵医性[3]。

3.2 总结

综上所述,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对于神经科包括动脉瘤在内的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术后辅之以系统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更高。

[1]柯贵伟.64例全 脑血管 造 影及部 分 病人 介入治 疗 的 护 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6(20):208-209.

[2]乔 磊.脑 血管 疾 病 介入 治 疗40 例 护 理 体会 [J].山 东 医 药,2009, 46(32):47-48.

[3]庞 辉 .脑 血管 疾 病 介入治 疗 的 护 理 体会[J].中外 健 康 文 摘,2010, 7(26):289-290.

R473.74

:B

:1671-8194(2013)05-0293-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支架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