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2013-01-23陈泰来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核糖核酸病毒学阿德福

陈泰来

(上饶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上饶 334100)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陈泰来

(上饶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上饶 334100)

目的 探讨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来我院就诊的 20 例单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期随机平均分为 2组,两组就年龄,性别,急诊时基本体征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 10例患者在服用阿德福韦酯的基础上静注免疫调节剂核糖核酸,另外 10 例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 10mg 每日每次。结果 实验 48 周后病毒学应答达 90%,部分病毒学应答占 10%,未出现原发无应答病例。另 10 例患者单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48 周后病毒学应答占 70%,部分病毒学应答占 20%,原发无应答者占 5%,病毒学突破及耐药占 5%。结论 免疫调节剂在抗病毒药物在治疗 CHB 的机制上存在互补,初步研究表明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可增加抗病毒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上值得推广。

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慢性乙型肝炎

在我国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慢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从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护肝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三大类。尽管抗病毒治疗药物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需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等问题仍是当前治疗中的难题。HBV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持续复制和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的根本原因。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促使疾病症状缓解,防止肝功能衰竭和/或肝细胞癌。近来由于核苷类似物的单独应用,出现HBV耐药突变株和治疗后复发,由于某种免疫缺陷,病毒并不能被完全清楚,因此强调抗病毒药物必须联合免疫治疗[1]。笔者就2010年来我院就诊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来我院2010年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20例,其中均为的单纯乙肝感染,不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男14例,女6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8.3岁,并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酒精性、药物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符合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及观察组10例。2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两组的临床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均在(200~300)U/L之间。乙肝五项为大三阳,HBV DNA在105拷贝/mL~107拷贝/mL之间。AST均在(225~325)U/L之间,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治疗,一日一次给予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核糖核酸20mg一日一次静注,应用20日,停用核糖核酸,继续口服阿德福韦酯每日10mg。另外10患者单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一日一次10m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一日一次口服,核糖核酸20mg一日一次静注,48周后病毒学应答达90%,部分病毒学应答占10%,未出现原发无应答病例。另10例患者单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48周后病毒学应答占70%,部分病毒学应答占20%,原发无应答者占5%,联合组治疗前后肝活检的结果显示肝内cccDNA的水平也明显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51.4%,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的22.5%。联合治疗组HBVDNA下降>3log10的比率(80%)显著高于对照组(52.5%)。研究表明应用阿德福韦酯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CHB患者随访至96周时HBsAg消失率为22%。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4%,延长疗程至96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达24%,均优于单药治疗。

3 讨 论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和关键的治疗措施。抗HBV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ues)和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免疫调节剂可以识别HBV和破坏感染的靶细胞,清除HBV。免疫治疗在慢性肝炎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量研究证明,慢性乙肝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使人体内不能清除HBV[2]。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十分重要。因此,在缺乏有效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下,应该慎用有限的免疫调节剂治疗。同时,加强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明确HBV感染后病毒滴度相对平衡的关键免疫环节。

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胸腺素α1、左旋咪唑涂布剂、免疫核糖核酸、HBV特异性转移因子等。直观地说,是两种或更多的抗病毒药物或一种抗病毒药物伍用免疫调节剂。从理论讲,用诸如拉咪呋啶等强有力的抗病毒药物随后以干扰素之类的免疫调节疗法来减少病毒负荷可以达到较高的病毒清除率,但是,即使HBV复制得到足够的抑制,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没有恢复。联合疗法最终选择哪些药物还有待于正在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长疗程的单一拉咪呋啶和泛昔洛韦疗法,长疗程的拉咪呋啶和a-干扰素联合疗法。在拉咪呋啶和泛昔洛韦联合疗法的延长期间会产生毒性作用和耐药变异株发生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还要为不同类型的患者设计出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围产期感染相对于成人获得性HBV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对于失代偿性肝硬变,有免疫活性的相对于免疫抑制的患者。经对照治疗显示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提高了病毒学应答率。减少了无应答及病毒耐药情况的出现,提升了抗病毒的成功率。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马红,尤红,尹珊珊.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疗效[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1,15(2):147-149.

R512.6+2

:B

:1671-8194(2013)08-0118-02

猜你喜欢

核糖核酸病毒学阿德福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微小核糖核酸-1205沉默Cullin-RING泛素E3连接酶4A激活AMPK信号传导保护人成骨细胞免受地塞米松损伤的研究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课的教学设计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病毒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尿检可以诊断乳腺癌
阿德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阿德福韦酯联用五酯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