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伤寒论》浅析猪的伤寒病

2013-01-23李双锋韩百灵

中国猪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麻黄汤少阴温病

李双锋 韩百灵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畜牧兽医站,陕西洛南 726107)

从《伤寒论》浅析猪的伤寒病

李双锋 韩百灵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畜牧兽医站,陕西洛南 726107)

猪与人的生理结构相似,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互相参考和借鉴。中医学所讲的各种证候,在猪病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本文从《伤寒论》中观点出发,对猪的伤寒病进行浅析。

《伤寒论》;猪;伤寒病

伤寒,是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统称,不是西医讲的伤寒、副伤寒,凡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各种传染病和普通病,都在其研究和探讨的范围之内。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病,狭义的只限于伤寒。《伤寒论》所讲的内容是一统伤寒和温病的。《伤寒论》中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为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温病一发就口渴,说明胃热盛,燥热伤津,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胃肠为身体之里,温病一发就是里证。伤寒,是寒邪慢慢地损耗机体的阳气,它的病程很长;而温病的病程极短,犹如火灾蔓延,转瞬之间万物化为灰烬。机体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腠理。肺主皮毛,风寒袭表,皮毛先闭,进而肺气郁闭,咳嗽等症状随之而来,治法是发汗解表,简称发表。

猪感伤寒,会因体质之强弱分两大类: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和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非此即彼,需仔细鉴别。

1 太阳病的麻黄汤证

《伤寒论》中第36条:太阳病表现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应以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出汗,表面上看是汗液排出,实际上是阳气外泄,阳气就是热量。风寒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在体内才会发热,这是风寒表证发热的机理。猪没有汗腺,不能发汗,但可发散风寒,以麻黄来宣肺利水,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尿液增多,防止胸腔积水。表证解除以后,可以迅速截断病情。

发表,就是用药物促使邪气外达,就像打开门窗,使室内的郁热外泄;不用发表之法,以致于闭门留寇,只有在体表最薄弱的皮肤溃烂后,邪气才有了出路,邪去正自安,病猪自愈。口蹄溃烂是正气驱邪外出的标志,鼻衄、毛孔渗血是同样的道理。在猪的口蹄疫病情中,猪的口腔水疱、肢蹄溃烂是没有及时发汗解表造成的。

麻黄汤证持续发热不解,会使里热增加,则转成大青龙汤的证候;若阳气在抗击寒邪的斗争中衰退,将转为少阴病,或者误用寒凉药,削弱了阳气,则加快了化寒而死的步伐。

2 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中第315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伤寒论》中第316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微汗也。

《伤寒论》中第96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反发热”是反而出现了发热的意思,言下之意少阴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发热的,“始得之”是刚发病,“得之二三日”是病程持续到了两三天。少阴病的患者肾阳虚衰,无力发热,这里的发热是因为邪气的势力太盛,激惹了机体一时性的抗邪能力,它的发热是不能持久的。发汗会令阳气更虚,所以这两个发汗的方子只可用于特定的时间段内,并且在不同的时间点所用的方剂略有不同。

“若不差”是若不能痊愈的意思,是此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发过汗,病未好转,后速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这三个条文是连贯的,病情越来越紧急,前两个方子中用的是炮附子,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炮附子只有温里的作用,而生附子是急救阳气,与干姜同用,其效更雄。

少阴病是病猪全身各脏器功能衰竭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神疲肢冷,畏寒蜷卧,体温下降,或者低热不退,或者头低耳耷,起立行走困难,或者腹泻,两眼紧闭,嗜睡,叫声嘶哑,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处于严重的精神抑郁状态。少阴病的提纲证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是精神萎顿的形象反映,不是正常的想睡觉,它是病猪在濒死期的无力挣扎,只能在昏昏的、似睡非睡的状态中静静死去,犹如进入了冬眠一样。

常见的猪病中,死于少阴寒化证的猪比比皆是,表现为死后舌苔白而滑润,舌根垢腻。舌根为肾所主,肾阳虚衰无力温化,因而舌根垢腻。白色与自然界的冰、雪、霜的颜色一致,是寒气的象征;而死于温病的猪,舌面黑而干燥,类似于焚木成炭,它在初发病时舌红苔黄,与火的颜色一致。二者的邪气的性质不同,死后的舌象也不一样。即使出现全身发红、紫黑瘀血、蓝耳等现象,也并非温热病的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所致,而是因肺气郁闭,肺主气而朝百脉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即西医所说的心肺循环衰竭。

3 发汗后的变证

太阳病的发热多见于体格健壮的育肥猪、膘情适中的母猪,发病后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尚可,脉象浮数,多数可以自愈。而少阴病多发于小猪、瘦弱的猪、腹泻的猪、年老体衰或怀孕期的母猪等,因为这类猪的阳气虚,发病后阳气无力抗邪,体温一般不高于40℃,或者体温下降,喜卧懒动,无食欲,有的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有的剧烈咳嗽,脉象沉微,多数死亡。脉浮主病在表,沉主病在里,沉是重按无力,浮是轻取即得。沉是心肾俱衰,血运乏力,显示病情沉重。在辨证无误,药量适中的情况下,发病之初的病猪一次用药,即可痊愈。

“不恶寒,但热者”,是只有发热,没有恶寒,发热恶寒是表证,不恶寒即不能称之为表证。里证的发热是因汗出太多,胃中燥热太盛,好似发生了火灾,里热向体表蔓延,当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 清热泻火。《伤寒论》中第261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可见,调胃承气汤证的发热是“蒸蒸发热”。

病例:某养殖户饲养了15头保育猪,2011年8月28日有两头发病,一头发病7天,舌面黑干,此为热盛伤阴,难治。另一头发病2天,体温41℃,舌苔白腻,确诊为寒证,开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20g,杏仁20g,桂枝15g,甘草10g,苍术10g,三剂)。因发病正值暑季,暑必挟湿,加苍术燥湿。其余健康猪用麻黄150g、杏仁150g、桂枝100g、苍术200g、甘草100g,制成散剂拌料,限四天用完。猪的平均体重约30kg,每头平均每天用12g药。次日猪体温为39.5℃,精神不振,喜卧懒动,药量加倍灌服一个小时后病猪可起立活动。由于个别猪继续食用拌药的饲料,胃中燥热太盛,寒证转成了热证,呼吸略显急促,此时可用小剂量的调胃承气汤缓和胃肠燥热,不可令大泻下,以防由热转寒。

S858.28

B

1673-4645(2013)08-0048-02

2013-01-06

猜你喜欢

麻黄汤少阴温病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急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