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食导滞法异病同治应用举隅

2013-01-22丛丽荣志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纳差食积消食

丛丽, 荣志云

目前独生子情况普遍,家长爱儿心切,过度喂养比比皆是,导致伤食、积滞在儿科疾病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消食导滞法在儿科的应用机会也越来越多。食积作为儿科的重要病因之一,所引发的疾病并不仅仅局限于消化系统,也可表现为其他各系统疾病,其形式具有多样性,但究其病因病机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故均可采用消食导滞法进行治疗。

1 消食导滞法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小儿时期,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主,如家长缺乏必要的喂养常识,极易造成食积不化,如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干预,可进一步发展为气滞不行,主要表现为口臭,大便酸臭,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此期以积滞实证为特点,症状主要局限于胃肠道[1],临床较易于识别。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积滞可发生病性或病位的转变,如食积郁而化热,出现手足心热,烦躁,大便秘结,尿赤等热象;胃不和则卧不安,积热上扰心神则可引起夜卧不宁,夜啼,梦游等;如热上蒸于肺,则可出现多汗,咽红肿,痰黄,涕黄等肺热之象。此期特点表现为热症为主,症状可由胃及肺,由胃及心等,表现为肺胃同病、肺心同病等。若食积日久伤脾,还可出现面白体瘦,乏力,汗多,肢冷等脾虚表现,出现脾肺同病、虚实兼杂的特点。由此可知,食积一病,在临床可衍生出多种疾病的表现形式,但其病因相同,均可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2 典型病例

2.1 汗证 王某,男,28个月。2008-12-10初诊。平素多汗,夜汗多,能湿透内衣;白天动则汗出如洗。纳差,不欲进食。偶有数声咳嗽,无痰,手足心热。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苔白稍厚欠润,指纹淡红隐现于风关。有哮喘病史,平素易感,每月感冒1次以上。治以消积导滞,清解郁热,处方如下:佛手、山楂、麦芽、香附、藿香、青蒿、甘草各6g,砂仁3g,乌梅9g。4剂,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同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服药后,食欲大增,手心不热,夜汗止,舌淡红,苔薄白而润。

2.2 咳嗽 陈某,女,3岁。2011-05-12初诊。咳嗽10余日,经用口服抗生素、中药清肺化痰等药,未见明显疗效。近日咳嗽较前稍有加重,夜间及白天均咳,有痰不多,咯之不畅,时能咯出少量白痰或黄痰。纳差,大便干燥如羊屎,每日1次。查: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咽稍红,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治以消积导滞、降肺化痰。处方如下:莱菔子、麦芽各12g,枳实、神曲、半夏、百部、紫菀、蝉衣各6g,前胡9g,杏仁4.5g,细辛3g。4剂,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当晚,夜间不咳,白天或偶咳,纳可,大便可。再服4剂后病愈。

2.3 夜啼 黄某,1岁。2011-04-12初诊。睡眠欠安近6个月。患儿自添加辅食后,夜寐不安,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现症见:睡中易醒,每夜醒7~8次,醒则哭闹不已,喂奶方可一时缓解。平素纳差,现仍以奶为主食,但食奶量较少,每日白天喂奶3次,辅食2次,入夜后喂奶7~8次,每次奶量100mL左右。大便日2~3次,无酸臭味。汗出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而润。指纹淡红。有喘息病史。治以消食导滞,佐以安神。处方:佛手、陈皮、蝉衣各6g,山楂、麦芽、钩藤、连翘各10g,砂仁3g。嘱减少并逐步取消夜奶,避免强迫进食。共服近20剂,食好,夜睡安稳。

2.4 呕吐 叶某,男,7岁。2013-02-01初诊。3岁时曾患秋季腹泻,当时因脱水严重,曾下病危通知。病愈后,常出现呕吐。近1年来,呕吐较前加重,每月发作1次,1日可吐4~6次,呕吐量不大。每次发作持续1d左右,可自愈,发病后要改流食2~3d,消化功能可自行恢复至正常。平时以软饭为主,吃蔬菜少,大便每日1次,喜吃零食,睡前喝奶1次,量约150mL。现症:呕吐1d,不能进食。时有口臭,时腹胀或腹痛。夜睡不安,夜汗多。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欠有力。治以消食导滞为主,处方如下:炒山楂、麦芽各15g,枳壳、香附、木香、制半夏、砂仁各9g,佛手、白芍、莱菔子各12g,甘草6g。嘱家长停睡前夜奶及小食品类,合理饮食。7剂后,排气量增多,气味较臭,夜间睡眠安稳。服至14付,胃纳佳,吃蔬菜,饮食基本恢复正常。

3 讨论

例1为易感儿,且多汗,汗证的病机多为肺脾不足,或营卫不和。但本例患儿缺乏面白、肢冷等不足的表现,相反却出现纳差、苔厚、手足热等食积内热的症状。患儿纳差,手足心热,舌红苔厚,为食积内热,热蒸津外泄所致汗多。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并兼清郁热[2],用药后,食欲改善的同时,热清,汗止,苔转正常。

例2患儿以咳嗽为主症,有痰不多,但同时有食积表现,如纳差,大便干燥。患儿稍有热象,如咽稍红,痰或黄量不多,但较轻微。患儿汗出正常,无鼻塞流涕等,故无明显表证。其病机关键为食积不化,气滞不行,以致大便不畅;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故为咳嗽;食积碍脾,脾失运化,痰邪易于滋生。故在治疗时,应消食导滞通腑、降肺化痰[3]。患儿痰不多,故适当佐加化痰之品,如半夏、枳实。食积内热及肺热之象均不重,故未用清热药。伤食是小儿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在咳嗽的不同阶段,均应注意积滞是否存在,在治疗时,依据病机特点辨证施治。

例3患儿突出表现为两类症状,一类是夜眠欠安,一类是食积。“胃不和则卧不安”,由于过度喂养,致食积不化,气滞不行。腹部胀痛是导致患儿难以入睡的重要因素[4],故在治疗时,当以消食导滞为主,佐以镇静安神。婴幼儿睡眠障碍在目前儿科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夜睡不宁,辗转反侧;或睡眠浅,睡时易醒,甚至夜啼、哭闹;个别可出现夜惊等症。但注意收集问诊时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患儿有过度喂养史及积滞症状,故采用消食导滞法治疗,效若桴鼓。

例4患儿常出现呕吐,时有腹胀腹痛,时有口臭,均为食积表现。患儿夜睡不安、夜汗多,为食积不化,气滞不行所致,且有郁而化热的倾向[5]。故治疗时,以消食导滞为主。方中并未使用止汗、镇静等药物,但在呕吐症状改善的同时,夜睡不安、夜汗多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本病的发生,与4年前腹泻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其脾胃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加之家长爱儿心切,虽注意到了饮食问题,但对零食、夜奶等“量”的管理不善,可能是不断形成积滞的原因之一。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由于小儿饮食不能自主,加之家长爱儿心切,过度喂养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故积滞在儿科的发病的越来越多。积滞做为独立疾病较容易被掌握,但“饮食所伤”又可以成为其他疾病的继发病因,而引起变证,广泛分布在脾系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中。因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故在识别上有一定困难的。在对此类疾病的病因判别中,要注意明确是“积”为主,还是“滞”为主,是否夹有郁热,治疗时才能会有所侧重。另外,在治疗积滞的同时,一定要指导家长合理喂养,这是治疗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临床如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确有帮助。

[1]唐莉珍.小儿食积发病及治疗[J].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42-2143.

[2]李玮.保和丸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J].四川中医,2007,25(4):79-80.

[3]邓雪梅,陈凤媚.小儿咳嗽从食积论治[J].新中医,2003,35(3):76.

[4]丛丽.消积导滞法治疗婴幼儿睡眠障碍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358-359.

[5]龙伟芳.消积导滞法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病机探讨与临床治验[J].光明中医,2010,25(4):695-696.

猜你喜欢

纳差食积消食
消食药膳方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联合足三里穴位按压对新冠肺炎患者纳差效果评价*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常见病三验方
消食8式缩水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