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春伐桑树的主要技术措施

2013-01-18李伟元

蚕学通讯 2013年4期
关键词:桑园桑树桑叶

李伟元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省农村自有桑树受劳动力分配和养蚕布局的不同,大部分采用冬季重修(春伐)的剪伐方式。这种剪伐方式使桑叶分布于夏秋两季,一年可多次养蚕,提高了蚕室、蚕具及土地利用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桑树管理技术的原因,导致种叶不平衡,不但没有达到提高蚕室、蚕具和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反而影响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使蚕农养蚕心里受到挫折。笔者集多年生产实践,就管理春伐桑树的主要技术措施谈谈个人的想法,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土壤管理

土壤是桑树生长发育的基础,是桑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桑树虽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不同的土壤质地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较大。欲获取桑叶产质量的高产、稳产,首先要从土壤的整理及改良入手,创造一个适宜桑树生长发育的环境,促使桑树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1.1 合理施肥

桑树是多年生叶用植物,每年剪伐及一年中的多次采叶养蚕,需要从土壤中摄取大量的营养元素,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施肥不但与桑叶的产质量密度相关,而且还关系到养蚕成绩的好坏,同时影响桑园土壤的改良。桑园合理的进行施肥,注意有机肥、无机肥的搭配,则会使桑园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子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桑园高产、稳产的目的;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质地、土壤pH值和土壤所含各种营养元素的多少来决定各季施肥种类、施肥量及施肥方法,同时注意N、P、K肥的配比施用,尽量使N∶P2O5∶K2O=10∶5∶5;春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最迟须在用叶前30d完成;夏秋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配以堆肥、厩肥等;冬季施肥的目的是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创造一个适宜桑树生长发育的环境。冬肥要以迟效性肥料为主,在桑树落叶后施入,以保证桑根少受损伤。

目前随农村劳动力紧张及栽桑养蚕人员的老龄化,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各种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渐被发现。其中省力化施肥技术在减少劳动力及减轻劳动强度,保证桑叶产质量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同时,可适当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具体施肥时间和方法见表1。

1.2 及时除草

桑地杂草种类很多,又因地区、季节不同而不同。一般抓住“春除过冬草,及时夏除草,秋除结子草”等几个环节。①春暖季节是越冬草旺盛生长时期,应在发芽前除草1~2次。具体为每667m2桑地面积用含有效成份15%的草甘膦AS1kg,兑水30kg,并加入0.20kg洗衣粉作附着剂在幼草期进行喷洒,也可结合平整土地,疏通排水沟进行一次人工除草;②春蚕结束或完成夏修工作后要进行一次除草,具体为每667㎡桑地面积用含有效成份15%的草甘膦AS1kg,兑水50kg,并加入0.15kg洗衣粉作附着剂在幼草期喷洒。在夏叶收获后再进行一次除草;③秋季是许多杂草迅速生长和结实时期,应在杂草开花结实前用人工的方法铲除杂草,降低来年杂草密度;④在桑树休眠期及时冬耕,可使土壤疏松,增加孔隙度,从而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同时又有清除杂草,减少病虫为害的作用。

表1 春伐桑树省力化施肥技术

2 树体管理

桑树管理的任务是保持桑园株数齐全,树形整齐,树体健壮,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从而充分利用日照,提高光合产物以发挥土壤肥力的最大效益。桑树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个体桑树的生长发育情况,采取措施,抑强扶弱,是群体整齐,均匀发展。

2.1 剪伐方式与桑叶产质量的关系

2.1.1 伐条

桑树伐条可更新枝条,促进新条生长。伐条要针对不同的树形采用不同的伐条方式,要注意部位较低的提高剪条,枝条位置要分布均匀并在同一平面上,剪口平滑,不开裂,不破皮。伐条位置在一年生枝条距离基部4~6cm(留芽2~3芽)处开剪,利用定芽萌发新芽。伐条时间可选在12月底到翌年1月初。

2.1.2 疏芽

春伐桑树春季会萌发大量新芽,通过疏芽可控制留条数,使桑芽分布均匀,养分集中,通风良好,促使枝条健壮齐一,发条数相对一致。疏芽要根据栽植密度、肥培水平、桑树品种、不同树形等确定留条数,做到去弱留强,空隙处多留,密集处少留,疏下的芽条可饲养春蚕或用以制作堆肥。时间可选在新梢条长85%达到15~20cm时疏芽。

2.1.3 树形

桑树树形的选择要根据桑品种特性、栽培条件等来确定。在肥培管理、栽植密度一定的前提下,不同树形与不同留条数的桑叶产质量的区别较大,其中以低干无拳式树形与667m2桑地面积留条7 500~8 000条组合的桑叶产质量最佳。

2.1.4 整株

桑树整株修枝,目的是保护、维持树形,使树形整齐,有效条分布均匀。12月上中旬将枯桩、死拳、病虫枝、下垂枝去掉,以利有效条的养分储藏及减少病虫危害,树形不开展的单株,应切实做到“抽密留稀,外展内空”的技术要求。操作时做到疤面光滑,不伤皮,不破皮,以利伤口愈合。修剪下的死拳、枯桩、病虫枝等要集中在春暖时进行烧毁处理,防止病虫蔓延。

2.2 栽植密度与桑叶产质量的关系

桑园密植在充分利用空间、光能、水分养分等的基础上,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及667m2桑地面积的产茧量,降低生产成本。桑园的栽植密度应根据桑品种特性、剪伐方式、树形养成、立地条件、土壤质地等情况决定。在现有的桑树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每667m2桑地面积栽桑1 000~1 200株,可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壤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保证桑叶产质量。

3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3.1 桑树病害

桑树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因病害而降低桑叶的产质量,成为蚕茧生产上一项重要的自然灾害。由于各地气候、土壤不尽相同,病害的种类、分布及为害也有较大的差异。防止桑树病害必须做到清除病叶病枝,杜绝侵染来源,控制昆虫密口,切断媒介途径。

3.1.1 桑褐斑病

症状特点 本病由桑褐斑病菌引起的春季病害。该病叶片正反两面呈现褐色病斑,始为淡褐色水渍状小病斑,周围叶色变黄,后随病势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后期变成黑褐色,严重时病斑相连,形成烂叶,枯焦脱落。高温多湿,特别是多湿条件下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WP1 000倍液(加入0.05%的洗衣粉)在起点期(针状褐色斑点)与扩展期(褐点扩大形成轮纹斑)喷洒,每隔15~20d1次,连续2次。

3.1.2 桑膏药病

症状特点 灰色膏药病病原菌与褐色膏药病病原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菌目,隔担菌科,隔担耳属。该病多发生于主干中、上部或支干基部表面,桑树感病后由于菌丝互相密集而形成菌丝膜,围绕于枝干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色或褐色块斑,如膏药般紧贴树皮。

防治方法①刮除菌丝膜,病部痕迹用含有效氯1%~2%的漂白粉液涂布。②加大桑白蚧的防治力度。③加强土壤开沟排湿及桑园通风透光等管理措施,增强桑树抵抗力。

3.2 桑树虫害

桑树虫害也是蚕业生产重要的自然灾害。桑树虫害的发生量和种类,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防治水平的不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存在差异。防治桑树害虫,要掌握发生规律,探究经济危害水平。完善测报方法,抓住薄弱环节,开展生物防治,抑制虫口基数,改变偏用农药的习惯。

3.2.1 桑尺蠖

症状特点:①被害桑园终年可见幼虫为害。幼龄幼虫群集叶背食害表皮组织和叶肉,龄期增大后桑叶被吃成大缺刻。②越冬幼虫在早春食害桑芽,常将桑芽内部食空仅留芽苞鳞被,严重时整株桑芽食尽,使桑树不能发芽,影响桑叶产量,早春为害桑园更为突出。

生活规律:该虫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下表皮绿色组织,幼龄幼虫昼夜为害芽及嫩叶,3、4龄期时将桑叶吃成大缺刻。静止时有拟态;11月中、下旬3、4龄幼虫潜入树孔等被封面越冬。越冬时没有找到保护场所则死亡率很大;幼虫老熟后在主干附近地面、落叶及桑树缝隙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幼虫具趋温性,成虫具趋光性;主要天敌有桑尺蠖脊腹茧蜂及茶翅蝽。

防治措施:①结合田间管理工作,捕杀幼虫;冬耕及清洁桑园,破坏其化蛹场所;稻草束条以诱杀其幼虫;②冬芽萌动时喷施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生长期喷施50%辛硫磷EC1 500倍液、80%DDVEC1 000倍液,封园时喷施2.5%溴氰菊酯(敌杀死)EC 3 500~4 000倍液防治该虫。

3.2.2 桑螟

症状特点:①该虫多在夏秋时期为害桑树。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虫藏其中,咀食叶肉,仅留叶脉及上面表皮,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久之则破裂成孔,俗称“开天窗”;②该虫可将多种病菌如微粒子病、僵病、脓核病、卒倒病等传染于家蚕。

生活规律:该虫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蛀孔、缝隙等处结薄茧越冬,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全部死亡;幼虫具趋温性,成虫具趋光性;主要天敌有桑螟绒茧蜂及广赤眼蜂等。

防治措施:防治该虫要重视农业防治措施,很治第2、3代。①束草诱杀越冬幼虫,利用趋光性诱杀成虫。②填孔补隙,清洁桑园,收集枯草及落叶,破坏桑螟的越冬场所。③生长期内用80%DDVEC或50%辛硫磷EC1 000倍液在卷叶前喷洒,收落叶前用2.5%溴氰菊酯EC3 500~4 000倍液封园。

3.2.3 桑象虫

症状特点:①成虫在春季食害冬芽及萌发的嫩芯,有时也吃叶片等,降低发芽率,影响春叶产量;②夏伐后继续为害截口以下的定芽及新梢,严重时整株芽被吃光,导致桑树枯死;③当新梢长到一定长度时又为害新梢基部皮层组织,并在嫩芽基部钻孔产卵,致使新梢容易枯萎。重者整株枯死或折断,影响发条数;④幼虫蛀食枝干皮层。

生活规律:该虫以成虫在半枯桩化蛹穴内越冬,少数以幼虫或蛹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出穴为害,取食冬芽成深洞或刚萌发的新梢芽叶。春伐或夏伐后蛀食靠近截口的芽,逐渐向下取食,致使半截枝上段以后形成枯死的短桩;成虫产卵部位以半截枝上离截口愈近处愈多;幼虫孵化后就在半枯桩皮下取食,蛀食成小隧道,粪便褐色并排在孔道内,老熟后咬食木质部成椭圆形化蛹穴,化蛹其中。成虫不善飞翔,具假死性;主要天敌有桑象虫旋小蜂。

防治措施:防治该虫要以提高冬管质量来控制虫口密度。①冬春严格整株,彻底修除枯桩、枯枝等并合理剪伐,避免造成半枯桩。②早春及夏伐后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80%DDVEC800~1 000倍液、50%甲胺磷EC1 500倍液等喷洒在枝干上,并隔7d重复喷洒一次。

3.2.4 桑天牛

症状特点:①该虫成虫常在新枝上啃食皮层,形成不规则状,一旦皮层被啃食成环状,枝条立即枯死。②产卵时在枝条皮层基部咬食成伤痕,易使枝条折断,并同时在产卵处上部皮层咬成环状,使上段枝条枯死。③幼虫蛀食枝干,有的深入根部,导致被害株生长不良,直至全株死亡。

生活规律:该虫以幼虫在桑株坑道内越冬(第一次以低龄幼虫越冬,第二次以壮龄幼虫越冬);次年春暖后开始向下蛀食,植株外有新鲜排泄物的蛀孔即幼虫所在;幼虫老熟后回头到1~3个排泄孔,横向咬一羽化孔化蛹;产卵多在直径10c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距离基部6~10cm处,产卵痕“U”字形,孵化后先向上蛀食10cm,然后调头沿支干木质部一边向下蛀食;主要天敌有桑天牛卵姬小蜂。

防治措施:6月份成虫羽化盛期和7、8月份幼虫孵化盛期为重点防治时期;①人工捕捉桑天牛幼虫,用细铁丝钩杀桑天牛幼虫,9月份用小刀削去卵块。②幼虫越冬前或早春活动后,用80%DDVEC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EC500~800倍液等从最下排泄孔用注射器等注入药液并同时封口,5~7d后检查,有新鲜排泄物再补治。

3.2.5 桑蓟马

症状特点:桑蓟马在桑树上终年可见。①该虫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使成无数褐色小凹点或短裂缝,造成叶片失水,提早硬化。②严重时叶背变麻褐,叶片萎篶,叶缘上卷,甚至一片火燎状。③随世代重叠,造成不断由下而上分层为害的现象,导致叶片干、萎、褐、锈无可利用。

生活规律:该虫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缝、杂草中越冬,春叶开放时在叶背取食为害。成虫活跃具趋嫩性,多集中在新梢嫩叶为害,随枝条生长逐步上移;若虫常集中于4~7片叶为害,第8片叶仅零星分布。

防治措施:该虫防治原则为巧治春伐虫源,重治夏秋季虫源,在多发时适时喷药。①提高桑树冬管质量,严格桑树冬管技术。②春芽萌动或脫苞前用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喷洒条梢,生长期内用40%乐果EC600~800倍液,50%辛硫磷EC1 000倍液,80%DDVEC1 000倍液等药杀,也可用洗衣粉AS200倍液或高压喷水防治。③虫口密度大时可用80%DDVEC+40%乐果EC1 000倍液喷治。

3.2.6 桑红叶螨

症状特点:该虫以成螨、若螨、幼螨寄生桑叶背面,通常用刺吸式口器在叶脉之间以口针吸食汁液,使寄主水分蒸腾增强,叶绿素变色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被害叶呈现黄褐色大斑,严重时桑园一片红褐,俗称“风火叶”,致使大面积桑园被害叶落光,几无可饲蚕之叶,损失十分巨大。

生活规律:该虫各螨态发育经过与季节和气温有密切关系。雌雄成螨羽化即行交配,未经交配的行孤雌生殖,后代全为雄螨,雄螨与母体回交后产生的后代,则兼有雌雄两性;主要以受精螨在田间如蒲公英,婆婆纳等杂草上越冬;翌春桑树发芽开叶后即转移桑树上取食产卵,一雌一般产卵100粒左右;世代重叠严重,一年间以夏秋季虫口最多,7~9月桑叶受害最重。主要天敌有智利小植绥螨、普通肉食螨。

防治措施:采用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①早春及夏伐后及时铲除杂草并集中沤肥和翻耕土壤,可清除杂草、落叶中的越冬、越夏的螨类,压低越冬基数和夏伐后螨量的上升,减轻其为害,也可用喷水防治,同时选栽育2号等抗性品种;②化学防治时尽量选用专门的杀螨药剂,以减轻对天敌的杀伤力。如73%克螨特EC1 000~1 2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EC 1 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EC+40%乐果EC各1 000倍液合剂及20%氧化乐果EC 1 300倍液等在生长期使用,既能杀灭螨害,又可保护天敌。

3.2.7 桑毛虫

症状特点:该虫以越冬幼虫早春出蛰剥食桑芽而影响发芽率,甚至可将整株脱苞芽食尽,以后各代幼虫为害夏秋叶成大缺刻,仅剩叶脉,严重时可将全园桑叶食尽;幼虫体上的毒毛散落桑园,随桑叶带回蚕室,使蚕体产生黑色斑点,影响蚕蜕皮,甚至引起蚕病。人体接触毒毛会引起皮炎,大量吸入会产生中毒;桑毛虫携带的一些病源物也可传染家蚕。

生活规律:该虫均以3、4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孔洞、束草、落叶等处结薄茧越冬,第二年早春气温上升到16~17℃时出蛰为害桑芽;成虫日间停伏桑叶间,傍晚飞翔,具趋光性,羽化时间以14~18时为最,交尾以4~5时最多,多在夜间产卵于叶背,产卵量250粒左右;初孵幼虫喜群集为害(俗称“一叶毛虫期”或“窝头毛虫”),食去叶背表皮和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吃成缺刻,仅留叶脉;幼虫具假死性,老熟后在叶背、树干裂缝或近主干地面结薄茧化蛹;桑毛虫绒茧蜂是其优势天敌,寄生率可达70%左右。另外还有寄生卵的桑毛虫黑卵蜂和寄生蛹的大角啮小蜂。

防治措施:早春捕捉越冬代幼虫,很治一代压二代,入冬前喷药是关键的防治对策,同时于各代幼虫发生期做好“一叶毛虫期”摘虫叶的工作。越冬前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80%敌敌畏EC1 000倍液喷洒桑园,防治越冬代幼虫,压低越冬虫口密度是全年的关键;在幼虫盛孵期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40%乐果EC600~800倍液喷洒。为保证蚕作安全应划片分区防治。

猜你喜欢

桑园桑树桑叶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桑叶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