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

2013-01-07华晶龚晓丽

2012年14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大学城发展

华晶 龚晓丽

摘要:随着科学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全世界各地都纷纷兴办大学城,中国也不例外,从2000年开始,全国由沿海发达省份率先开始兴建大学城,迄今为止,大学城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它给一个城市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作相关分析,以厘清认识。

关键词:大学城;经济效应;发展

一、大学城的概念及分类

《教育大辞典》中对大学城的定义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质与精神资源”。

关于大学城的分类杨天平总结到:“大学城主要分为“自然发展型”与“规划建设型”两类。“自然发展型”的大学城就是指城市经济与高等教育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集中于一个区域的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的内外都集聚一定数量的人口,从事的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使的大学本身及周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加州大学城、哥廷根大学城等。而“规划建设型”大学城是指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迅猛发展,由政府主导规划、多方参与共同构筑的大学城。比较著名的有台湾新竹大学城、日本筑波大学城。”

我国大学城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建设,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晚了40年,我国的大学城属于“规划建设型”。蒋洪池认为,我国大学城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科教兴国;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三是为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这三个主要原因下,我国大学城得以产生和发展。

贵阳花溪大学城是贵阳市为解决城市中心布局过分集中,地域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于2011年1月24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召开全省学前教育三项突破性工程的会议时宣布在贵阳花溪区党武乡思丫村、下坝村、翁岗村,规划用地约7500亩,建设成为由20万人入住的高校聚集区。

二、大学城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土地补偿效应

大学城建立之初必然要征用土地,国家的土地补偿有规定,原来在建筑大学城的这块土地居住着的居民应该得到征地补偿。土地补偿有货币补偿和非货币补偿两项,货币补偿的内容有:政府应该组织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让他们接受职业培训等有利于提高他们文化素质的活动,这样他们就有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而不用再从事原来的体力劳动,这在为大学城服务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其非货币补偿效应体现在一是大学城开发以“集中”发展方式加速城镇化进程,二是政府为减少征地的外部不经济,可以帮助失地农民建立养老、失业等保险,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同步。

(二)乘数效应和消费效应

毫无疑问,大学城的建设会需要巨大的投资,建设一个大学城的投资通常在千亿元以上。根据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如此巨大的投资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而且随着大学城建设的进程逐渐明显。

大学城的投资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首先,政府给高校提供土地资源,另外可以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一些企业先期投入到大学城的硬件资源建设中,从而带动其他各个产业,如:科技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参与进来进行投资,形成产业链。由此看来大学城建设由于乘数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大学城的建立其最直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提升当地的人力资本,而是使这个区域内的人口急剧上升,产生集聚效应,如此庞大的人口由于大学城的入驻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除了寒暑假),不仅学生、教师及教职人员长期在此地学习工作,他们还会时不时带来亲属、朋友等众多流动人员。我们知道,人口的集聚会带来成倍的消费需求,而需求是促使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其拉动效应非常显著,且持续平稳。

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使得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因而花溪区的消费市场也扩大了,这使得原有的经济规模无法满足学生的消费了,所以大学城附近会新生出一些适合学生消费的场所,根据实地调查显示,这些消费场所主要有银行、餐馆、日用品商店等等,由于花溪大学城刚刚建设不久,有些行业还并未出现,但是随着需求的导向性,这些行业会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人对花溪大学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做了统计,每人每月生活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我们可以粗略的估算下,每个学生每年消费平均在1万元左右,那么年消费总量可达20亿元,再加上教师、教职人员等的消费,最终将形成一个消费大于20亿元的庞大市场。

(三)大学城的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1.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各类人才的培养,在研发力量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大学城逐渐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平台,在这一平台的作用下,众多高新科技产业在大学城区域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就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讲,其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同教学科研功能一样重要。目前,国内很多发达地区的大学城周围都有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产、学、研一体化,同时研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花溪大学城由于建设比较晚,很多基础设施都尚未完善,但是随着它的发展,产业的集聚最终会形成,并且给花溪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旅游业己经成为我国一项很受欢迎的产业,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大学城与旅游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城由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这点与工业园区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工业园区所排放的种种物质对城市的环境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大学城的建设规划是以与自然相容为基本条件的:其周围的植被可以净化城市污浊的空气;学校与学校间的通车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配套设施等也被纳入环境的规划建设中,因此大学城与城市可以很好的相容。据调查,近三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旅游仅假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突破了400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以大学城来发展旅游业具有巨大潜力。为此,我国许多大学城都选址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区,远离城市中心区,希望利用大学城的发展,推广旅游业。

花溪大学城也不例外,贵阳是一个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城市,花溪区原本就是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人们所熟知的,在此地建设大学城,不但可以提高花溪区的知名度,且还为其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大学城通常选址在人烟稀少、基础设施不足、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的城市郊区,与城市中心地带有一定的距离。大学城的建设之初也必然会大量投资在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上,这就会促进土地价格的升值,同时,大学城由于大多建在郊区,没有市中心的工业污染,环境空气等等自然不必多说,由于大学云集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众多高科技人才,往往使这个区域有着良好的声誉。这就无形总提升了这个区域土地的潜在价值。另外由于购房者对这一区域都有着良好的印象,使得其对房地产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花溪区也不例外,随着花溪大学城的建设,很多高层拔地而起,据了解,一些大的房地产企业如万科、保利、首开都纷纷到花溪商谈拿地。花溪大学城区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花溪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的总体评价

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使花溪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由此所带来的需求的增加引发巨大的消费,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起着促进的作用,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资源的共享,进而促进了就业,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就业,由于大学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特征,也为不少失业人员提供了宝贵商机。其建设不仅缓解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还促进了贵阳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交汇,促进了高等教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花溪大学城建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其对经济的贡献,如果我们对其发展引起重视,那么其将来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

四、对花溪大学城发展的建议

(一)走“产学研”发展之路,使高等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者融为一体

要想使大学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应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同时它也是大学城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也体现着大学城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强弱,大学园区的科研开发成果要对高新科技企业起辐射作用,同时促进高新科技产品的生产、运用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且“产学研合作”早在西方的大学城就已经实施的很好,且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我们也有目共睹,对花溪大学城来讲,我们效仿国外成功的模式来发展自己的大学城,对于本地的经济无疑是会有促进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规划、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学城建设必须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在用地规划方面,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尽量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条件,努力建成绿色生态大学城环境,提高大学城和居民的环保意识。贵州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了资源、能源消耗高,这就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大学城本身就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我们应该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注意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加强对花溪大学城的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略低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所以说,要加大花溪大学城的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可以优化贵阳的投资结构,以一定的投入量获得较多的产出量。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总量上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合理,因此,优化教育投资结构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以花溪大学城来讲,要依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院校的专业设置,并努力使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

大学城不仅仅有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其对整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高校间、高校与社区间要多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这对整个大学城区域的文化的内涵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花溪大学城也应该多多关注其文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园区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自由的氛围的大学城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蒋洪池.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石油大学学报.2004(12).

[3]罗清和,尹华杰.大学城开发的经济效应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4]林峰.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浅析.教育与职业.2005(5).

[5]曾晓真.大学城建设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台湾农业探索.2007(6).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大学城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